多做实事,少谈“国产”:半导体产业国产化应“结果导向”
(2021-07-08 11:38:34)
标签:
产业点评时评杂谈 |
建设社会主义不管姓资姓社,实质就是结果导向,发展半导体国产化也要结果导向,而不是故意用模糊的国产化概念,这种形式主义的国产化实现不了真正的国产化,也帮不到中国产业。
只有坚持结果导向才能实现真正的国产化。在实现半导体国产化的路上,我们少谈些“国产化”,多解决些实际问题。路是走出来的,产业的成功是做出来的,国产化是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实现的。多做少说,用行动代替语言,才是真正专业务实的国产化之道。
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传出中国芯片领域国产化的“捷报”,最近甚至“国产”已经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成功”,更是出现了“全国产”、“纯国产”、“100%国产”等国产新名词。
海内振奋,海外惶恐。可惜多数要么是自媒体的自嗨、要么是企业为了融资或者别的意图刻意宣传。虽然业内都知道,我们这个行业尤其需要低调做事,数据说话,客户认证,但这不妨碍“捷报”的持续产出,而且“捷报”从最初吸引眼球的夸大之词,进化到泛用国产概念、模糊国产化定义,达到足以上忽悠领导,下欺骗网民的地步。这种似是而非的消息,只能为对手大做文章提供弹药,正面作用少之又少。中国的半导体国产化进程注定是产业史上曲折反复、砥砺前行的史诗,对这样厚重的题目做轻浮的夸大宣传实不应该。什么是国产化,如何定义国产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产化。这是在谈论国产化之前绕不开的问题。
一,国产化的定义
我孤陋寡闻,确实不知道芯片国产化的精确定义。既然国产化已经成为行业热词,那是否应该明确国产化的定义。由于国产化的变量太多,我们从不同场景来讨论:
如果股东是中资能算得上国产化吗?半导体是个特殊行业,以股东的组成来看,有时候公司大股东,甚至全资股东也很难控制公司或者管理层,譬如某些资本与境外或台湾企业合资成立的公司,表面上大陆资本是大股东,但实际上管理层却被非大陆籍的团队掌控,他们的决策完全听从境外母公司,这能算国产化吗?又譬如中国资本收购或者入股的海外公司,但管理层基本由当地人出任,必须要遵守当地的管理规定,这算国产化吗?
如果能解决卡脖子问题是国产化吗?有些中国企业,因为种种原因,也不能服务国内被制裁的企业,但反过来有些国外公司却能想办法绕过美国,到第三地生产来规避美国监管,为国内被制裁的企业服务,这里的国产化又怎么定义呢?
由此可见,芯片国产化很难精确定义。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全产业链全产业环节由单一国家制造的芯片。美国也做不到,中国同样也很难。有些人乘机模糊国产化的含义,故意避实就虚,乱中牟利。尤其一些非专业媒体所谓的国产芯片,大多是表面上的国产化,是根本经不起产业考验的国产化。
我们的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喊口号,打鸡血或许可以鼓励我们的士气,科技强大是国人普遍所希望的,更是我们专业机构和产业人所期望的。在目前外力高压下,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谁不希望自己的产业强大。但实现半导体国产化是一个高度专业的产业问题,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干出来的。现阶段无论“盲目鼓吹”还是“灭自己威风”都解决不了半导体国产化的问题。在我们实质攻克难题之前,最好少说多做。
但从历史经验来看,一到历史关口,人们不去解决问题,反而将注意力转向虚无,譬如从身份认同去寻求答案。尤其国产化这种命题,就更容易掉进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陷阱。
在这种困扰面前,我们的伟人曾经给出过高屋建瓴的指引。
当大家还在发愣的时候,邓小平说:“它原来姓‘资’,因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现在它姓‘社’,因为在为社会主义服务。对外开放就是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资金,为我所用,这台设备现在姓‘社’不姓‘资’。”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只有搞好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技术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才不至于落后挨打。”
一片芯片最重要的不是国产化的身份,重要的是它能否解决问题:一是能否服务我们的经济?目前汽车缺芯,车企停产,不管是谁为车企供应芯片,无论它是国产还是国际,能让生产线转起来,能造出车供应市场,消费者不会去问芯片是谁供应的,车企的工人领到工资,也不会问芯片是国产还是国际;二是能否发展我们的半导体产业?只要能让我们的半导体供应链正常运转,我们的上下游企业就有单可接,我们的研发就有资金可用,我们的技术和人才就在进步,那我们产业就一定在进步,我们抗封锁的能力就一定在增强,我们的国产化就在进步。
这时候我们纠缠于国产非国产还有多大意义呢?姓资姓社的争论,我们用这些年的大发展解决了;现在经常抛出国产化论调的,很有可能别有用心,他们要么说给政府听,希望受到特殊照顾;要么说给资本听,希望自重身份,增加估值。反而真正在产业里的上下游企业,不去管是不是国产。我们必须再强调这个极端的案例:有些中国公司被严格限制,不能为被制裁的中国企业服务,反而有些国外企业能够绕过封锁,解决了我们的需求。
二,国产化的内部动力
虽然国产化的定义很难清晰,虽然不必刻意去区分谁是国产,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壮大是我们不变的梦想。这几年美国的封锁日渐绵密,我们屡遭打击,但我们经过几年探索和努力,在重压之下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从中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只要我们踏踏实实解决实际问题,不去刻意纠结一些表象的问题,我们的产业就在进步,我们的国产化就在壮大。因为中国半导体有巨大内在动能,有强大的调适能力,就如同之前全球化畅通无阻时,中国半导体全球化生长,现在有人封锁,中国半导体自然就向满足内需的国产化方向生长。具体请看:
第一,这几年,中芯、华虹宏力之类的大型公司、平台公司、龙头公司取得了很大进步,它们的营收屡创新高,产能逐年扩大。华虹宏力从8英寸技术平台拓展到12英寸平台,先进技术从28nm延伸到14nm。中芯的14nm已经实现量产,目前正在研发更先进制程;设计企业展锐研发出5nm的5G芯片,而且已经风险量产;设备方面,中微的自动刻蚀进入台积电的5nm生产线;材料方面,国产光刻胶、大硅片等已经批量供货。这些成就证明了我们做大做强“大、平、龙、制”企业,是能够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尤其以前被我们忽视了的设备和材料,获得前述关键企业的主动关照后,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这也说明只要我们有正确的产业思想,依靠中国半导体企业的自强自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海外的冲击。
第二,在美国制裁以来,我们坚持全球市场、顶层开放战略是有效的。很多国际公司为了与中国企业做生意,在内部做了很大调整,做了一些规避措施,在遵守美国管制的情况下,找到了能够服务中国市场的新路径。这是这几年中国半导体取得进步非常重要的一环。
三,接下来的策略
芯谋研究认为,芯片国产化的关键是坚持对外开放联合,对内专业务实的思路,集中扶持“大、平、龙、制”企业。不着急,不盲动,不刻意,从底层做起,满足所有市场需求,一步步补全底层链条,以时间换空间,耐心等待水到渠成之日。
相应地,在经略国际合作时,我们需要安静理性的国内舆论环境。现在所有人都在关切半导体,媒体自然冲在最前沿,这本是好事,但半导体毕竟是专业程度很高的产业,对它的分析解读很容易犯错,若在正常状态下无伤大雅。但在当下,一些高仿的行业分析,一不小心就成为对手的口实。所以半导体没必要为全民脱口秀的主角,我们的舆论界要给半导体降温,尤其要避免流量捕手的故意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