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圩中兴巷出了个大盐枭

标签:
仪征十二圩盐枭徐宝山 |
作者:巫晨
中兴街是十二圩老街的一段,西起龙江巷、东讫中兴巷,全长不到100米,从前在与东边安益街连接处建有圈门。中兴街是老街上比较热闹的一段,街南北两边各有十三四家店铺,龙江巷和中兴巷是垂直于中兴街的两条较大的巷子,里面也有不少店铺,比如华洋旅社就在龙江巷内,十八帮会馆则在中兴巷北彤华宫塘东。本文的主角徐宝山,则是从中兴巷内的罗德盛酱园店“成长”起来的大名人。
如今中兴巷的东侧已经拆迁,建成了现代楼盘,西侧虽然未拆,但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了,“罗德盛”酱园店从前在哪个位置,也打听不出来了。

【今日中兴巷】

【中兴巷位置图】
仪征自古就是淮盐监掣之地,宋代实行转般法,东南六路漕船运粮到真州后卸货,回程装上淮盐,不使空载。在其后的元、明、清,仪征由于其运河入江口的地位,一直承担着漕运和盐运的重任。而大量淮盐的集中监掣,不仅促进了为之服务的行业繁盛,也伴生了以走私食盐为业的特殊人群,他们发展到一定程度,能与官府对抗,形成武装走私,为首的人物,就叫盐枭。
食盐走私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伴随着食盐专卖制度的始终。
枭私就是武装走私,私盐贩子有组织、有武器、有船队、有码头,甚至能发展壮大成一支军队,互相争斗、抢夺地盘,就像打仗一样。嘉庆十五年(1810),仪征大儒阮元给即将到家乡任县令的学生屠倬送行,临行赠诗,诗中说到:
……
近者集盐艘, 民风少为变。
枭徒颍泗来, 小斗竟如战。
……
还将自己在河南巡抚任时招聘的捕盗高手张永祥举荐给屠倬。屠倬(1781-1828),字孟昭,号琴坞,晚号潜园,钱塘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嘉庆十五年,出任仪征县令。
嘉庆年间的仪征是淮盐监掣地,行船的、搬运的,成帮结派,盐枭活动猖獗,社会治安成为很突出的问题。屠倬到任后三个月内,依靠张永祥,巧施妙计,将为非作歹达十年之久的盐枭蒋光斗等一网打尽。为了做好中小盐头盐棍的安置工作,宣传教化乡民,他亲自作通俗诗歌,用平白如话的语言做宣传,劝人从善。这首《枭徒横》就是他亲自撰写的宣传材料。
淮南百万盐, 都向真州掣。
官引苦滞销,那得枭徒减。
枭徒多如毛, 淮盐白于雪。
枭徒横莫当,百姓不敢说。
请官说枭徒,枭徒横何如。
人言枭徒横,官悯枭徒愚。
君不见, 朴树湾, 纱帽洲, 官兵缉私挨户搜。
又不见, 辰州蛮, 巴杆老,枭徒性命贱如草。
尔非生来作枭徒, 利之所在人必趋。
江边有田尔肯种, 县官为尔捐犁锄。
同治年间,淮盐监掣搬迁到了十二圩,伴随着盐运专卖事业的红火,十二圩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有做正经生意的,有为官员、军警、商人、船家、脚力提供各种服务的,也有不法之徒来这里冒险闯荡的,当然也就少不了盐枭,走私和黑帮就是当时十二圩不可避免的社会毒瘤。
走私的方式五花八门,有场私、军私、官私、邻私、船私、商私、枭私等,总体分为偷盗与明抢两大类。沈捷《盐都纪盛》介绍十二圩一带的船私,就是一种偷盗行为。方法是:盐船在途中揭去查验局盖印的封条,然后用特制专用工具戳盐包,按仓分层戳取,每包盗戳一斤多,然后用事先泡好的桐木刨花水浇到盐包上,粘水浸入盐中,不流不泄,以抵充盐斤重量。船主将途中盗出的的盐卖给私盐贩子。
盐枭发展到极致,敢于与朝廷官军抗衡。差一点推翻大唐的黄巢、元末在苏州建立政权的张士诚,都是武装走私私盐行业的杰出代表,《嘉靖两淮盐法志》中有他俩的传。而在十二圩这个新兴的盐都,也诞生过一位“威震两淮”的盐枭——徐宝山。

【徐宝山将军肖像】
徐宝山(1862-1913),字怀礼,镇江丹徒人。15岁时父亲病逝,他因家贫便游食四方,广交朋友。他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武艺超群、百发百中。每次械斗力敌数十人,大家都称他“徐老虎”。1893年参与江都“仙女庙劫案”,被清廷捉拿并发遣甘肃,途经山东时他盗驿站的马逃回高资,因清政府追捕,亡命江湖。
此时十二圩盐务兴旺、商业发达、人口众多、社情复杂,徐宝山便潜入十二圩投亲靠友,在中兴街巷内的“罗德盛”酱园店做短工,闲余在龙江巷口内的陈家巷练“壁虎功”,身贴砖墙,两臂蠕动,迅即到顶,见者无不称绝,由此名声大噪,人送外号“徐巴山”。有了点社会基础后,徐宝山离开“罗德盛”酱园店,住进“连升”客栈自立门户开始贩卖私盐。在经过几次恶斗之后,赶走了朱福生等原先盘踞十二圩的几个盐枭,打开了局面,1899年开始在十二圩以洪帮名义建立山头、开设堂口。他的山头名为“宝盖山”,堂口名为“春宝堂”,业务就是从盐场和盐船购得私盐,在十二圩中转后发运到江南等地,过程中都有武装护送。起先官家的十二圩缉私营还盘查拦截,但都被徐宝山打败,后来徐宝山施展手段,与十二圩缉私营首领申彪、瓜洲缉私营首领赵春霆结成了把兄弟,干脆蛇鼠一窝了。徐宝山的“事业”也不断发展,“业务”范围扩大到长江沿线的汉口、芜湖、江阴和两淮(黄海)产盐区,广袤的江淮大地成了他的舞台,而十二圩就是他的根据地,拥有徒众万人以上,船只300艘。
1899年,徐宝山名声已遍及沿江各地,长江中下游,无一口岸没有徐宝山运销的私盐,无一口岸没有徐宝山的洪帮势力。其间运河沿线,长江两岸,打着春宝堂旗号的私盐船多达700余号。不到几年,原本盐枭遍地、帮会林立、土匪丛生的江淮一带,居然秩序井然,盐务专卖有了保障,民间缙绅、盐商是一片颂扬声,徐宝山一时声名大振,徐老虎的威名是妇孺皆知。
两江总督刘坤一听从南通张謇的建议,招安徐宝山,将他的部众编成新胜(水师)缉私营,徐宝山任管带,兼任虎字陆营管带。徐宝山投桃报李,维持治安,剿灭其他盐枭帮会,张人骏任两江总督时,徐宝山升任江南巡防营帮统。从此,他率领水陆两军,游弋于长江下游的江淮地区,威震一方。
1902年,徐宝山领兵剿灭高资镇陶龙翔、陶龙丙二人,被晋升为参将。
1903年,徐宝山又听从清廷指令,会同清军将他以前的绿林盟友曾国璋剿杀,并因功而擢升为江南巡防营帮统。
1910年,“匪魁王正国率众数百,拥马家荡,劫公兴号运盐船十余艘,宝山剿擒之”。
1911年4、5月间,江北积年巨枭朱盛椿
、朱羊林等,“在江都县属嘶马镇啸聚”,徐宝山会同两淮缉私营统领王有宏,率部众先后擒获二人,又为清廷立了一功。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徐宝山也有了政治意识。戊戌变法中,他同情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曾派心腹郑大发去香港联系康有为;闹义和团时,他以“两江两湖兵马大元帅”的名义贴出告示,称自己奉光绪皇帝密诏,召集豪侠之士会师江淮,取道北上,清君侧而定国基。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同盟会会员林述庆、李竟成奉命到镇江酝酿光复,住在江边的三益栈。三益栈老板的妹妹是徐宝山儿媳,弟弟又是李竟成妹婿。李竟成利用这一关系,与徐宝山接上了头。林述庆也派人做徐部下的工作。善于投机的徐宝山见反清浪潮不断高涨,清政府已摇摇欲坠,加之自己的部下日益倾向革命,于是见风使舵,开始倒向革命势力。但他不忘利用这一时机,向林、李二人索取利益。经过一番讨价还价,11月3日,徐老虎到三益栈同林述庆、李竟成立约,“将来革命成功,许以(徐)特别扬鹾利益。”
1911年11月7日,徐宝山宣布镇江光复。一江之隔的扬州也立即沸腾起来。当天晚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扬州的坐探孙天生发动一部分士兵和一些下层群众,举行起义,宣布扬州光复。孙天生的行动触怒了扬州绅商,他们以孙天生在扬州暴动抢劫为名,不断派人到镇江,要求都督林述庆派徐宝山率部到扬州镇压孙天生。徐宝山一向把扬州视为自己的禁脔,不容许别人染指,他恨不能立即将孙天生等人斩尽杀绝。镇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孙此举也极不乐意。李竟成说:“孙天生不该发展个人野心,不通知我等就去独占扬州。”他们污称孙天生等人为假革命党人。为发展自己势力,林述庆很快答应了扬州绅商的要求,命江北部队司令李竟成会同徐宝山光复扬州。徐宝山随即组织自己手下那些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的亡命徒几百人,编成敢死队,连夜赶赴扬州,经几天搜杀,镇压了孙天生起义,并且出兵泰州、兴化、东台、盐城、阜宁等地,帮助各地光复,维持地方治安。
1911年11月9日,徐宝山镇压孙天生起义,在扬州成立军政分府,自任军政长,当上扬州土皇帝。

【扬州瘦西湖徐园】
前一篇:做好事
后一篇:[转载]清代女画家两谢雪(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