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蒲松龄善于用幽默而犀利的笔锋对人性中贪婪、荒淫、愚昧的一面进行辛辣讽刺,从而酿造一些妙趣横生的幽默大作。《骂鸭》就是这样一篇杰作。小说所叙故事极富哲理性,颇耐人寻味。某人盗烹邻翁之鸭食用后,结果浑身就长出了鸭毛。他梦见神人告诉他,只有被失鸭者痛骂后才能治愈。继而小说写道:“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骂之亦可警将来。’翁则笑曰:‘谁有闲气去骂恶人。’卒不骂。”偷鸭人借嫁祸于别人,去煽动邻翁痛骂偷鸭人。但偏偏邻翁雅量不征于色。不得已,偷鸭者只好坦白交代了自己偷鸭得怪病需要被骂的事实。于是,邻翁骂之,其病才好。寥寥二百余字,既写出了偷鸭者的窘迫,又一波三折,富有谐谑之趣,不可谓不高明。更值得注意的是,某人和邻翁的强烈对比:某人偷盗受到上天的惩罚,邻翁则是一个胸怀宽广的老者,某人并不能随便得到惩罚,为此还必须求助于邻翁。邻翁对这些琐事不计较,但为了帮助某人还不得不骂他。通过这样对比,盗鸭者的鄙卑行为与丑陋窘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短短一文,如此一波三折,与蒲松龄追求“精而腴,简而实”叙事风尚有关。蒲松龄曾熟读《左传》,对史传的文约事丰的笔法心驰神往,常常有意效法,再加上多年的八股文训练养成的字斟句酌习惯,在炼意、删繁方面颇为讲究:“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正因为蒲松龄对炼意、删繁有着自觉的追求,故而才能常常以几十字或数百字写出诸如《骂鸭》这样一段曲折而富有哲理的故事,真正做到了“精而腴,简而实”。
古文: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此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
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音之宜戒也:
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译文:淄川县西白家庄的某人,偷邻居的一只鸭子煮着吃了。夜里,觉得全身发痒。天亮后一看,身上长满了一层细细的鸭茸毛,一碰就疼,非常害怕,可又没有办法医治。夜里,他梦见一个人告诉他说:“你的病是上天对你的惩罚,必须得到失鸭主人的一顿痛骂,这鸭毛才能脱落。”可是邻居家的老人平时度量宽宏,生平中丢东西,不曾表现在声音和脸色上。偷鸭人很奸滑,于是便撒谎告诉老翁说:“鸭子是邻居某某所偷,他非常害怕别人骂,骂他可以警示他将来(不再来偷鸭子)。”老翁笑道:“谁有那么多工夫生闲气,去骂这种品行恶劣的人。”最终也不肯骂。偷鸭人很难为情,只好把实情告诉了邻居老翁。老翁这才肯骂,那个人的病就痊愈了。
写奇异故事的人说:“太厉害啦,偷盗之人一定非常害怕:一偷盗居然浑身长出
鸭毛!太厉害啦,骂人的人真的也应该小心啊:一声骂竟然会把盗贼的罪孽减轻!但是,行善也是有方法的,那邻居老人,是用骂人来实行他的仁慈的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