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小小说:故事确实很有趣而且颇有教益,看后由衷赞一句:听茶,听茶!会说话的茶壶!中国自古便有品茗铭心传统,以茶待客以礼待人是源远流长的礼数。正如文中语:难怪时间久了,村里就有了句口头禅,想心安就听茶。古代所谓茶道,的确有其教化修身之效。古色古香的一把茶壶,又画在新村的巨画中,承前继后地展示中华古文明的现代传承。坐看壁画,游客们品茗欢叙。游客们你看我我看你,捧起这茶壶轮换着听着。听罢,小心翼翼地放下,都笑了...
小小说:会说话的茶壶
作者:司玉笙
那时候,坑塘边有一颗大柳树,绿叶垂下时营造出一片阴凉。日午晴朗之际,这里就成了饭场。赶到饭点,三三两两的海碗或馍筐就晃到这里。用餐者或蹲或坐,围成大半圈儿,口齿一启吞进去的是软米硬馍,喷出来的是笑话俚语。大到国际热点小到狗咬人猫抓鼠,还有插科打诨无不涉及。
这饭场谁蹲坐哪儿都是有记号的,如同排好了座次。比如那半截砖是良头的,那脚印子深的是二怪的等等。人多嘴杂,时间长了,难免就会生出一些口角来。吵闹罢了,捏着空碗筷子各回各家。上工时相逢一笑,权当啥事儿也没有发生。
不过有一次事可闹大了,事端是由二怪挑起来的。这主儿老瞅着良头的饭菜,冷不丁的就将筷子伸到人家碗碟里抄一刀。次数多了良头就烦了,把背侧转过去,刚好护住自己的饭食。不料那二怪起身半蹙仍不罢手。良头胳膊一架,顶翻了二怪手中的大碗。二怪立马恼了,还了一手。两人便眼对眼地扭扯到一起,就像公鸡斗架。青筋鼓暴的脖子汗珠子四溅。抹着嘴,饭场上的人都站起。有人过来劝架,越劝两人气性越来越大拉都拉不开。近旁的老妇小媳妇也出门瞧,吵吵闹闹像是在旺火里添干柴。
此时一人出现,饭场内外的人都住了声,眼光都被吸引到此人手掂的那把青瓷茶壶上。这壶是老式的六棱直筒,上釉几个古代顽童嘻戏的图案,憨态可掬。他一手提茶壶一手背在身后,把嘴角翘得老高。累了吧,渴了吧?他径直走到了两个斗殴者身边,从背后闪出两只粗瓷碗。两个斗殴者愣了一下,悻悻地松开了对方。
这人是村小学代课教师,与社员一样拿工分。头一遭见他来饭场,打架的和看热闹的都感到稀奇,即刻将兴趣转移到这个三十出头汉子身上。胡老师,您吃过了?旁边一声问候。喝茶,喝茶!其中一个斗殴者最先抓起粗瓷碗,另一个也夺去一个,胡老师便笑眯眯地斟茶,可只倒七分满。
二怪一口气喝完,杵过碗来还要喝,胡老师就将茶壶上举:听听这壶再喝!二怪将左耳贴紧茶壶听听,好像没听出什么,又换右耳。不料那壶已离他而去,在每个人面前高高低低的晃悠,出茶。二怪便跟上去,壶高他就高,壶低他就低,终于听出来了便说:还有大半壶!回答:听明白就好!胡老师见良头靠近,提起壶也让他听。里面有树叶子在笑?胡老师说:好啊,能听出来就好。都是筷子缠筷子碗碰碗的,有啥口短舌长的一笑不就过去了,还值得动手?两个斗气者隔着茶壶面面相觑,相继还了粗瓷碗,回头去寻自己撂在地上的吃饭家伙。那些看热闹的交头接耳,望着胡老师笑笑,散漫而去。
自那以后,村里谁家两口子生气或邻里吵架,只要胡老师提着茶壶一到场,就像消防车开进一样,人们立刻退身让路,当事者双眼相视火气渐消。听茶,听茶!语音一落,就会有人上来贴耳,有的听着听着脸上就泛出敬畏之色。时间久了,村里就有了句口头禅:想心安就听茶。有了这句口头禅,有事没事人们都爱去胡老师家。说是听茶,其实就是借机听胡老师说话。这事一传开连外村的也上门求茶,过瘾之后有的出门时会撂下一句:茶味真纯,咱这一片儿没有这么好的!
几十年过去,粗瓷碗换成了玻璃杯,又换成了细瓷,唯有那把壶没换,上面几个顽童依然清晰可爱。胡老师也早从代课老师转为公办老师,又成为校长。退休后总是掂着壶转悠,最爱去的就是那昔日饭场。很遗憾很多人去了遥远地方,连脚印也没留下...
暖风过耳,人声历历。徜徉在炕塘边他每每举起壶对着半空喊:听茶,听茶!
如今,新村的文娱室正墙上有一副巨画,再现的就是大柳树下的饭场之景。游客们常见这画下坐着一位老者,守着面前的一把老壶和茶具。于是,不由得两腿一迈就过去了。坐看壁画,游客们品茗欢叙,有人就会顺口问,您老气色这么好,敢情是每天茶不离口?这壶会说话...
胡老师说。游客们你看我我看你,捧起这茶壶轮换着听着。听罢,小心翼翼地放下,都笑了。再看看那幅巨画,找到了同样一把壶,便翘起大拇指点赞。这时胡老师就会说:只要用心,你们会听得很多。于是,掌声顿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