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小小说:正如文中语,点茶时小小争执很有意思:你们是上海来的吧?品尝本地茶一定别有风味。闻此言,仇老头粗嗓门就爆响了:
有什么好喝的,还不如喝上海的!更意外的是喝茶付款时,一袋子钱不翼而飞了。由此又猜疑偶有接触的北方人和本地人。继而发现店内设有探头,但监控网络不好等修理,仇老头又发火了:那就是你们的责任,你们得赔!也有同伴跟着呼应,继而索赔茶店。相映成趣的是:“这个,要讲道理。找都没好好找,就怪人家店里。”上海口音,竟然是那个无聊的瘦老头。“你是啥人!”仇老头厉声发问。这回他的话很合拍,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我也是上海人,上海老克勒。这词大有意思:是上海特有的老百姓调侃戏谑词,却含褒义。上海最先吸收结合西方文化,土洋结合形成一定时期的海派文化。其生活比较西化、受过非常良好教育,大多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往往不会很功利(详见文后的百度词条)...
一团迷案,最后如何破案?川妹子一旁说道:“我舅舅是来成都玩的,他退休之前,是安保公司的队长呢!”
宽窄巷子里的老克勒
作者:安谅 本文转自:人民科技报
在宽窄巷子游逛了一阵,有点燥热。有人建议找个茶室坐坐,品品茶。前边街檐下正巧有个茶馆,领队的老瞿一点头,大队人马就涌进了茶馆。
茶馆顾客稀少。进门处,有一个精瘦的老头,独自品茗。目光散淡神情闲散,朝他们随意地扫了一眼又埋下头,有滋有味地啜饮着一个盖碗里的香茶。
十多个人找了两张方桌,各自坐下了。在,点什么茶时,发生了小小的争执。服务员是一位二十来岁的川妹子,不算俏丽,但笑容挺甜。老瞿对她说:“你给我们推荐一下这里的好茶吧。”川妹子抿嘴一笑,说:“我们有绿茶和花茶。绿茶有毛峰、雪芽、竹叶青、蒙山甘露等,花茶是茉莉花茶,你们是上海来的吧?可以品尝一下我们这里的碧潭飘雪,一定别有风味。”川妹子冰雪聪明,口齿也相当伶俐。
还未等老瞿启口,仇老头粗嗓门就爆响了:“这有什么好喝的,茉莉花茶,还不如喝上海的!”仇老头是一位机关干部,退休半年多,心态一直不好,这一路什么都不顺心,爱开横炮。川妹子被他怼得有些张口结舌。
年过半百的刘老师看不过去了,清亮的嗓音刚柔相济:“这也不一定了,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自尝一尝,成都的茉莉花茶,我看肯定名不虚传。”“这个倒是可以品尝品尝。我建议点这个。”罗阿姨也立即附和。仇老头鼻子哼哼的,想说什么,又憋了回去。
这个旅游团队是街道组织的,十多位参加者并不都相识。老瞿携老伴参加,因为退休之前是区人大代表,街道就请他当团长压压阵;街道一位李副科长当秘书长,负责具体事务。这趟四川行,这些退休或下岗的成员,各有性格想法,有的也不是省油灯,难免磕磕碰碰的。老瞿觉得有点累,后悔接受了带队的任务;李副科长忙前忙后态度谦恭,也不愿意得罪任何一位。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街坊邻居,小李年轻,还要在街道发展呢!
喝个茶,都要脸红脖子粗的,其他用脚趾头都可以想到,有多麻烦了,众口难调呀。既然仇老头住嘴了,老瞿也就表态了:“就以茉莉花茶为主吧。不过,老仇,你想喝其他的,也可以的。一壶茶,也花不了多少钱,李科长你说是吧?”李科长频频点头。心里却嘀咕:点多的话,也承受不起呀。毕竟,这是一个节俭团,一分一厘他都得省着用的。他这个秘书长并不好当呀。还好,仇老头没吱声。
一壶茉莉花茶,配十多只盖碗。上茶了,香气芬芳馥郁,汤色黄绿明亮。大家举杯凑近鼻下闻之,又轻啜一口,都啧啧称赞。连仇老头也静静地品味着,竟难得地有一丝沉醉。老瞿也轻抿一口,舌唇之间感觉鲜爽而又醇厚。这茉莉花茶确实好喝。他目光扫视一下大家。瞥见那位精瘦老头朝他们张望一下,又面无表情地垂下了眼帘。
这时,有一拨北方男子进来了,动静挺大。有一位还拍了拍小李科长,让他凳子往里挪挪,说挡住他们走路了。小李不惹事,便半站着动了动位子。怀里还紧箍着挎肩包。那里用塑料袋包着一笔现金,是他们的部分活动经费。北方男子闹腾一会,听说茶馆里没有他们要的面食,就又嚷嚷着离开了。
他们一走。茶馆里安静许多。老瞿他们继续品茶。另一侧,有几位当地小伙在结账,川妹子帮他们买好单,客客气气地送他们出了门。
约莫三五分钟,小李科长忽然叫了一声:不好!好像少了东西!大家的目光都聚焦于他。他手忙脚乱地打开挎肩包伸手摸索,又打开拉链低头查看脸色苍白。那一包现金不见了。这下像捅了马蜂窝,大家都焦虑紧张起来。还是仇老头又是不冷不热语调:这点钱都管不好呀,大学都白读了。刘老师他们也着急了:怎么回事?小李,你别开玩笑好吗?七嘴八舌的,也有几位让小李好好想想,怎么会丢呢?是呀,刚刚进来时,背包沉沉的,那袋现金分明还在呀!这时,小李恍然想到了什么,说莫非是刚才那几位北方人?仇老头插嘴道:“还有刚刚出去的当地人,也有嫌疑!”然后,老瞿发现墙角装有一个探头。他手一指,大家眼睛都亮了起来。可是川妹子的回答,让他们又失望了:这几天监控网络不好,正等修理。
仇老头首先就发火了:那就是你们责任了,你们得赔!也有人跟着呼应。川妹子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的,看来是措手不及抑或理屈词穷了。“这个,要讲道理。找都没好好找,就怪人家店里。”上海口音。竟是那个无聊的瘦老头。“你是啥人!”仇老头厉声发问。这回,他的话很合拍,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我也是上海人,是上海的老克勒。晓得和平饭店吗,我是常客。”瘦老头站了起来,缓缓走近他们。“侬在这里做啥,上海人勿帮上海人,啥意思!老克勒算啥!老早过时了!”仇老头丝毫不买账。哈哈哈。瘦老头大笑起来。“老克勒可以过时,但是我的本事不会过时。我告诉你们,你们的钱没人拿过,你们自己先好好找一找。”
这人说得这么坚决,大家有点将信将疑。小李等也低头在桌底下找了起来。忽然小李抬头望柜台上走去,那个钱袋赫然在目就在那里。他拍了拍自己的脑装:哦,想起来了,是自己疏忽,刚才付茶款时,把它落在那里了。钱袋没遗失,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可还有不解,这上海“老克勒”,怎么竟猜得这么精准呢?
瘦老头笑了:“要看是谁的眼睛。”盯视着那双眼睛,奇怪,之前暗淡无神的目光,此刻竟如微型聚光灯一般,炯炯有神。川妹子在一旁说道:“我舅舅是来成都玩的,他退休之前,是安保公司的队长呢!”
注:百度老科勒一词,上海地区方言。是上海特有的民间老百姓调侃戏谑之词,但又是褒义词。克勒是英语color(色彩)的谐音,可以理解成多姿多彩的。也可以理解是“collar”职员的意思音译过来解释的;也有人认为是英语词汇class(阶级)。所以老克勒就是形容上海会享受的上流绅士。
旧上海的老克勒,是最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的一群人,也最先吸收结合的西方文化的,那时的他们土洋结合,形成了一定时期的海派文化。
这部分人生活会比较西化、受过非常良好教育,很多出身背景不错,大多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不会很功利,
非常讲究生活品质和情调,也比较怀旧。他们自己更倾向“克勒” 这个词的意思来自于
Class,意指“格调”,在上海更多会用“腔调”一词,比较接近西方的绅士风度的意思,其实应该称之为老绅士,
但普通老百姓更愿意用老克勒来称呼,亦有调侃戏虐之意。 重点是:克勒这个词是别人对这类人的称呼,他们自己不会称自己是克勒的。
克勒们认为自己这样是很正常应该的,做人就应该讲究生活,讲究礼仪,注重品德,要有文化,要有腔调。老克勒的由来
“老克勒”原意是指大颗的宝石,后经岁月流变,才渐渐成为对某一类人的专称。 老克勒从英语old
white-collar来,按意思翻译,应为“老白领”,所以是“collar”职员翻译过来的更为贴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