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什么? 吴金良
读初中时,“爱情”这个字眼是禁区,不能说,说了就脸红;也不能写,写出来差不多就成了“罪证”。
就是这种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一位两鬓斑白气质优雅的女子,在讲台上给我们讲述一首诗的故事,控诉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一对夫妇的爱情和反抗。这首诗叫《孔雀东南飞》。
她提到了“爱情”这个字眼,女生们红了脸,男生们目光游移。当然这是我今天的想象,我那时候少不更事,也不懂“观察”。
年长博学的女教师提到爱情,口吐莲花芬芳弥漫。看看表,还不到下课时间。老师兴之所至,又给我们讲述了另一首诗的故事。这位特级教师学识渊博,似是信手拈来,讲了个“盘中诗”的故事。从此,盘中诗和爱情连在一起。这么多年,没变。还有个名字:苏伯玉妻,刀凿斧刻。
除了查查没把握的字词,我写小说很少查资料。我觉得写小说查资料,这小说肯定干瘪无趣。可是这次我拼命百度,到底也没查出苏伯玉是何方神圣。比较多的说法说他是西晋初年的人,也有的说他是汉代人。不管他是什么时候的人,他有个妻子这是肯定的。
苏伯玉是个小官,曾被派往蜀地。他到了四川,被奇丽的山川景致吸引,整天呼朋引类流连于巴山蜀水。另外,他的确政务繁忙。就这样,公事私念交加,竟把留在长安的妻子淡忘了。苏伯玉的妻子虽然史上无名,却是一位兰心慧性的多情才女。丈夫一走好几年,音书杳绝。做妻子的百般思念加几分怨恨,决定修书一封,点化“乐不思乡”的丈夫。也许出于含蓄,也许是为了展露才情,她把自己心意全部“盛”在一只盘子里寄给远方的丈夫。这首写在盘子上的诗,被宋人桑世昌的《回文类聚》命名为“盘中诗”。这诗主要就一个意思:夫君,你赶紧回家吧!
苏伯玉接到“盘中诗”,最初肯定是懵了。一个盘子,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没头没尾的,什么意思呢?他左看右看,反复琢磨,根据妻子“当从中央周四角”的提示读懂了全诗。这首写在盘子上的诗,全“盘”都是爱和思念还有怨恨,写足了离伤别绪:“山树高,鸟鸣悲...吏人妇,会夫稀...君有行,妾念之。出有日,还无期。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妾忘君,罪当治...
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除了柔肠百结的思念,还有理直气壮的质问:你小子忘了我可以,妾身我忘了你就有罪,凭什么呀!言外之意:你再不回来,姑奶奶我就不等你了!
苏伯玉像被猛击一掌,醍醐灌顶,幡然醒悟。思乡之情“咕嘟咕嘟”冒出来,再也无法抑止,立刻整理行装回归故里探亲去了。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诗也可以回文,而且回文诗有很多种。中国是诗的国度,回文诗是诗苑中的一枝奇葩。唐代历史学家吴兢,也就是《贞观政要》的作者,他对回文诗的释义是:“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也就是说,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规则排列字词、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这种诗形式变化无穷活泼灵动。复杂的回文诗,可以写成圆形或方形,能上下颠倒读、顺读倒读、斜着读,还能交互读。总之,只要循着规律读,都能读成优美的诗篇。
我查到的资料显示,回文诗的创作由来已久。但现在可以见到的回文诗,以西晋初年苏伯玉妻的《盘中诗》为最早。也就是说,这个无名无姓的“苏伯玉妻”是文学史上第一首回文诗的作者。
当然,这个传说肯定有后人想象杜撰的成分。但大体内容恐与事实相去不远。这既是一个爱情故事,也是一段文史佳话。我们的伟人当年曾多次捧读此诗,圈点之余还加“熟读”眉批。沈德潜评论此诗:“使伯玉感悔,全在柔婉,不在怨怒,在深于情。”并说它是“千秋绝调”。现在不回家的“夫君”多了,以这样形式劝夫回家,真当得起“千秋绝调”了。
老师不疾不徐温婉优雅地给我们讲故事,我们这群情窦未开的少男少女,沉浸其中全然忘记了“爱情”这个禁区。尤其令人讶异的是,课堂上公然讲爱情,居然没人举报。几十年后,我问那些两鬓苍苍的女生:你们那么爱打小报告,老师大讲爱情你们怎么不举报呢?女生们一本正经:你举报,你就得提到爱情那俩字,那怎么说得出口呢?哈哈,妙哉斯言——举报的内容成了举报者的障碍,只好“不言”。
今天想来,爱情到底是什么呢?女生们的态度给了一个答案:爱情,就是尽在不言中。诗言志,也可以言情,自己体悟去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