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诗,也称“回环诗”。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唐代上官仪说,“诗有八对”,其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用的就是这种措词方法。充分展示并利用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回文的形式在晋代以后就很盛行,且在多种文体中被采用。人们用这种手法造句、写诗、填词、度曲,便分别称为回文诗,回文词和回文曲。虽然不乏游戏之作,却也颇见遣词造句的功力。
   
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回文诗据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释义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
   
回文诗在其创作手法上,突出继承了诗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来达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产生强烈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有人曾把回文诗当成一种文字游戏,实际上这是对回文诗的误解。刘坡公《学诗百法》言:“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
 
  发展历史
   
回文诗创作由来以久,现今可见的回文诗,以苏伯玉妻《盘中诗》为最早。旧说温峤和苏蕙诗为最早,实为谬误。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中国最早的回文诗,是盘中诗。
   
自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仿效,在回文诗的创作上各擅胜场,名领风骚。如庚信、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高启、汤显祖等,均有回文诗传世。经过历代诗人的开发与创新,回文诗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形式:有连环回文体、藏头拆字体、叠字回文体、借字回文体、诗词双回文体等等。
   
前秦妇女苏若兰,武功(今陕西)人,秦州刺史窦滔的妻子。若兰知识广博,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耀,深得丈夫窦滔敬重。窦滔有个宠姬名叫赵阳台,若兰十分嫉妒,每每相见总免不了一番嘲讽,窦滔常常为此遗憾,心中十分不快。一次窦滔到襄阳做官,若兰不肯同往,他就带着赵阳台去赴任,渐渐和若兰断了音言。
 
 
若兰十分悔恨,于是费尽心机织成了一块八寸见方的五色锦缎,用文字织成回文诗,这便是有名的《璇玑图》。此图八百多字,无论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退一字读迭一字读均可成诗。可以读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一千多首,才情之妙,贯古超今。织者的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厌恶,跃然纸上。
   
若兰派人把织好的锦图送到襄阳,窦滔读后十分惭愧,深感对不起爱妻若兰。于是幡然醒悟,当即打发赵阳台返回关中。并用隆重的礼仪,把苏若兰接到襄阳,自此以后,夫妻更加恩爱。
   
回文诗精选
   
唐宋以来,回文体入诗之风很盛。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题织锦图回文》诗云: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此诗不见回复文字,尚待读者倒读而成,这种回文诗属待回型。倒读则诗曰:
   
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倒读,同样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回文诗是中国文化一个特殊形式,也是世界上中国仅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如同过江之鲫,数不尽数,他们如同高耸入云的丰碑,受到后人的崇拜,有些诗人的名字如雷贯耳,有些诗人的名字却被浩瀚长河所忽略。比如在宋朝有一个叫李禺的诗人,虽然名气不大,但他的一首诗却非常有文采,可谓是千古绝句,这首诗最奇特的一点,就是男子要顺着读,但女子只能倒着读,现在几乎人人都会背。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这是宋朝诗人李禺写的《两相思》,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很少,他是个不知名的小诗人,但是这首诗却称得上是“千古奇诗”。这是一首回文诗,顺着读或者倒着读都可以,人们将这首诗顺读和倒读取了两个名字,分别是《思妻诗》和《思夫诗》。把这首诗完全反过来读,同样非常押韵且符合格律,但是意思却完全不一样了。
 
 
《思妻诗》是根据男人的角度来读的,他望穿秋水,眼睛已经干枯,但是跟妻子相隔万里,酒杯喝空也不敢再喝,思念之情使他无法集中精力,路途久远难相见,音讯全无,孤灯下寂寞的长夜,丈夫也只能思念着妻子和儿子。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思夫诗》是根据妻子的角度写的,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却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写得入木三分,相信许多人都能感同身受,妻子在家等待丈夫,形单影只,望眼欲穿。
 
 
这首诗反映两个主题,但是却写的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合起来是“两相思”。我们不清楚李禺在写诗时的状况和背景,但是能如此情真意切,必然是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段爱情,在男女主角心中永恒不灭,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无法阻断这份相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