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节传说之六:为何元宵节猜灯谜

(2021-02-26 00:05:43)
标签:

杂谈

分类: 谈天说地,论古道今
春节传说之六:为何元宵节猜灯谜

    古代,每到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由谜语发展而来,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富有讥谏、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则开始于南宋。
    猜灯谜是中国传统娱乐形式,尤其在元宵佳节,处处灯谜盛会。灯谜是从古代游戏中发展而来。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宫廷中就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灯谜。唐宋时代,制谜和猜谜的人多起来。宋朝文学家王安石、苏轼等,都是制谜能手。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把谜语写在纱灯上,供人们猜测助兴。
    相传,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谜这种活动。 那么猜谜咋又变成灯谜了呢?这里还有个故事呢!
    据传,早先有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称"笑面虎"。这笑面虎只要看见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象老鼠给猎捋胡子——拚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他则象饿狗啃骨头——恨不得嚼出油来。
    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那人叫李才,后边那个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一见李才,忙回房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一见来客衣帽华丽,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两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王少忙上前喊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他一眼,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骂道:"你这小子,给我滚!"王少还没来得及辩驳,就被家丁赶出大门。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气,猛然间心生一计,决定要斗斗这个笑面虎。
    转眼间,春节已过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忙了一天。到元宵灯节的晚上,各家各户街头房前都挂上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一见此景,忙也挤到花灯前,见灯上题着四句诗,他认不全念不通,就命身后帐房先生念给他听。
    帐房先生看着花灯, 摇头晃脑地念道: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笑面虎一听,气得面红耳赤怒眼圆睁哇哇乱叫: "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喊着,就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笑面虎气呼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 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笑面虎恨声说:"这不是骂我骂谁?" 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 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气得干瞪眼,没啥说,转身狼狈地溜起了。周围的人见了,只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后来越传越远。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一直传到现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