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墨迹
太清游览区
该景区位于崂山东南端,以著名景观太清宫而闻名。太清宫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环围着7座伟岸的山峰,主峰称“老君峰”,左侧依次是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右侧依次是重阳峰、蟠桃峰、西王峰;东面是崂山头;南面是碧蓝的海湾,称“太清湾”。由于被远处巨峰和近处7峰环抱,阻挡住冬季北来的寒冷气流,因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近似亚热带小气候、小环境,冬季,平均气温是0.9
℃,因此既无严冬又无酷暑,温和湿润. 植物繁茂品种繁多,不仅北方植物生长良好,很多南方植物种类也在这生根开花,
如闻名遐迩的崂山茶,生机盎然,有 “小江南”之称。 康有为曾赋诗赞道:“峰抱三方列,潮迎一面来,雨中观绿竹,雪中看花开。”正可谓“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太清湾一带山坡还引种了棕榈、红楠等江南植物170 余种,古树名木密集度堪称崂山之最。景区以“道教胜地”、“小江南植物区”和天然海石奇境为主要特色。
太清游览区主要分两大游览区域:太清宫周边和八水河沿线,前者位于海边,后者是一条爬山路线。峰顶有巨石大如球场,石上有数坑形如桃,大小不等,水澄清深可齐腰,亢旱不涸,内生蒲草及鱼蛙等,古称瑶池。古人把百里崂山比作一头巨鳖,取名“鳖山”。轮船石是崂山头海边的一处象形石,顾名思义形如一艘停泊在港湾的巨轮。
水调歌头·太清水月
云间太清水,月下洗清秋。幽谷草碧石白,风竹慰别愁。阅尽崂峰起落,又忆八仙过海,坐地聚一休。韵雅梦飞远,沧海泛轻舟。烟云路,辗转计,欲何求。蒲生偏爱绛雪,刘相墨香留。我醉狂歌天下,天下谁人知我,诗酒乐忘忧。鹊起惊仙籁,长袖舞琼楼。

水调歌头·中秋
谁把桂花酒,醉舞有情天。轻将星宿偷换,潇洒过流年。雁字云行何处,阅尽鱼山园景,风语慰轻寒。心似太清月,朗照画堂前。望琴屿,扬帆影,夜无眠。英雄多恨,关山千梦几曾圆。叶底秋蝉弹泪,楼上明眸如水,沧海起波澜。苦乐人间路,巧笑望婵娟。
月圆时分,月上东山,海天之间,玉琼当悬,浮光潋滟,玉壶冰镜,竹林里莹光浮动,回首太清宫,参差的楼阁飘渺;纵目眺望,天上月与海中月交相辉映。水生光,月更明,恍若置身仙境。…
一年一度秋风劲,又到月圆人圆时。传统的中秋佳节,自古便有临水赏月的习俗,天上一轮明月,水面波光粼粼,一静一动,恰到好处地交融在一起,营造出人间胜景。作为滨海城市青岛,临水赏月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东及西,前海一线的赏月胜地数不胜数,“太清水月”便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景。
●所谓“云间仙籁”,其实也类似现代人的尚古之风
中秋赏月,古人讲究的是“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这种意境在喧闹的都市里很难体会,而“太清水月”所处的地理环境,恰好给这种意境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崂山海岸线长且多曲折,山崖岬角间构成许多海湾,诸如仰口湾、青山湾、试金石湾、太清湾等。太清宫就位于太清湾北,由宝珠山的7座山峰三面环抱,老君峰居中,左为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右为重阳峰、蟠桃峰、王母峰。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有效隔绝了外界的喧嚣,更重要的是避开了城区的灯火,保证了“宝镜升”能够从容实现。

世间海湾无数,为什么唯有太清水月独占海湾赏月鳌头受人追捧呢?这与太清宫不无关系。古人追求的所谓“云间仙籁”,其实也类似现代人的尚古之风,大概与历史悠远的建筑或物件为伴,多少能沾点仙气吧!崂山所有宫、观、庵中,数太清宫的历史最为悠久,规模也最大,在国内仅次于北京的白云观,是全真道教的“天下第二丛林”。
据史志记载,早在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张廉夫在这里创建了一座三官庙。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封刘若拙为华盖真人,奉诏扩建道宫,大兴土木,改老君庵为三清殿,新建三宫殿,重修三皇殿。此时太清宫已颇具规模,其后许多著名道士慕名前来潜修,如邱处机、刘处玄、王元休、张三丰等。
雅致的风景、悠久的传说、曾经云集的名士,中秋佳节在此地赏月,确实也有点“仙籁”的味道了。
●这两则故事勾勒出来的刘墉,也算配得上“太清水月”
翻阅史籍,在清乾隆年间以前,少见关于太清水月的描述,民间传说也是凤毛麟角,远没太清宫受先民青睐。“太清水月”首次在古籍和传说中亮相,和刘墉(即宰相刘罗锅的原型)有很大关系。
刘墉(1719—1804),山东诸诚人(有一种说法他祖籍崂山),官至东阁大学士,是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因耿直无私,刘墉遭到权臣排挤,后被乾隆削职为民。相传刘墉丢官后,来到崂山青山村小住,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所吸引,并与青山村的道长结为挚友。在被道长留宿太清宫饮酒赏月时,刘墉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太清水月”四字,从此,赏月胜景以“太清水月”为名,逐渐为世人熟知。如今,在太清湾入口的悬崖上刻有“太清水月”四字,字高70多厘米,为书家所推崇。凡到太清宫游览,导游均会娓娓道来这段历史,如数家珍。

刘墉墨迹
说到刘墉,在青岛本地传说中还有一则与他有关的故事也很有趣。相传乾隆皇帝欲东游山海,问询刘墉有关风光时,刘墉怕皇帝出游搅扰地方百姓,便把摩天岭下的洪江河、棘洪滩,说成是白浪滔天、虎狼出没的凶险之地,打消了乾隆游览崂山的念头。所谓“摩天岭”,其实是一座高仅20米的岭埠而已。这则故事在城阳民间流传颇广,经过整理还在《城阳民间故事》上发表过。
斯人已去,但这两则故事勾勒出来的刘墉,远比清宫戏里的插科打诨、卖弄机巧,来的风雅真实些,也算配得上“太清水月”这般胜景。2004年,央视《国家地理》栏目推荐全国十大赏月胜地,“太清水月”排名第四,声名开始远播海内外。
●此情此景,总会让人浮想联翩,唤起无穷的创作灵感
皓月当空,清风徐来,竹影婆娑,空谷幽怨……
此情此景,总会让人浮想联翩,于我等俗客是云烟过眼、过眼云烟,除了惊羡或喟叹很难留下什么,但对雅士大家来说,却总能唤起无穷的创作灵感来,其中流传颇广的便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香玉》、《崂山道士》篇。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山东淄博人。古代文人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对蒲松龄来说,迫于生计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坐馆授教,极少有时间外出游历,史载一生中他仅游览过崂山和泰山。据《蒲松龄年谱》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夏天,蒲松龄与高珩、唐梦赉、张绂等八人同游崂山,并曾在太清宫小住。
原在崂山太清宫旁建有蒲松龄写书亭,后坍塌,近年来在“关岳祠”旁恢复了蒲松龄写书亭,亭西侧的白壁墙,即蒲松龄笔下的“穿墙壁”。相传当年蒲松龄月夜独坐亭中凝思,忽见对面墙上有人一闪而过,像是穿墙而去,原来却是送茶道士的影子。蒲松龄由此受到启发,写下了《崂山道士》。
至于《香玉》一篇,至情至性的绛雪形象更为动人,据说原型便是太清宫里那株耐冬。耐冬本名山茶花,古书中叫曼陀罗,此树虽已凋谢,但树前仍有石刻“绛雪”,并刻有“聊斋志异香玉篇中之花神”小字一行,供后人怀想。
蒲松龄这一次出游正值壮年,但泰山留给他的印象远不及崂山深刻,这大概是崂山自古以来就富于神秘色彩,而蒲松龄的天性又热衷神秘事物的缘故吧。

●从太清湾向东,右边“明月共潮生”,左手“青山掩楼台”
“太清水月”主要观赏地点是太清宫的“步月廊”,但也有资深山友推荐太清宫东面的钓鱼台。沿海边小道东南行1公里处,群礁迭起,海潮汹涌,礁石中有一巨石伸入海中,三面临海,高出海滩约1米,面积约80平方米,名为“钓鱼台”。巨礁上平如削,坡向海水,背倚青山,是垂钓的好地方,更是赏月的绝佳去处。这里刻有署名宋绩臣、道号大谷子的诗一首,意蕴深远:“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
在太清湾赏月也是不错的选择。自晚清时,由海路自市区游览崂山就是从这里登岸,曾任教育总长的清末翰林傅增湘,在《游崂山记》中对此有过一段精采的记述:“是日,适值佳节,月上东峰,遂同步海岸赏月。初行竹林中,金影布地,晶光上浮,若玉烟之笼被,清奇独绝。嗣乃登坡放瞩,海波浪碧,天宇横青,上下空明,如置身玉壶冰镜中。”

中秋夜乘船出海颇具风情。从太清湾向东,游船徐徐行进,右边“明月共潮生”,左手“青山掩楼台”。就着月色,崂山近海风光一览无余。船游太清湾,八仙墩也值得一看。八仙墩由海蚀岩洞组成的奇特自然风貌。
在崂山头的南部,由于海浪多年冲击,崖岸断落如厦,崖下海中有十多块两米高的石墩,神话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此小憩,因名八仙墩。此处风劲浪高,波涛汹涌,极为惊险,被誉为“崂山第一奇景”,在崂山十二景中称“海峤仙墩”。明代高僧憨山有诗赞曰:“混沌何年凿,神功此地开。势吞沧海尽,潮压万山回。洞宇今何在,仙人去不来。蓬莱应浪藉,身世重堪哀。”
明高弘图《劳山
九游记》中,誉之“第一奇、第一丽”景观。


门票上的游览图
流清游览区
流清风景游览区地处崂山南部,景区内峰岭高耸,涧谷幽长,气候温暖,成片黑松林浓密葱郁,海岸线岬角、岩礁、海滩交错分布,环海公路横贯东西,沿海游览别有一番情趣。流清河发源于巨峰,因河道是山涧谷底,无泥沙污染,河水清澈见底、流水清清而得名。
河口正对着的海湾是流清湾,湾内沙滩平缓水碧浪小,海天一色,景色宜人。流清湾海滩沙质较细,面朝
大海,背倚崂山群峰,是天然的海水浴场。流清湾东临“鲍鱼岛”,远望可看到
“老公岛”,再加上这碧海蓝天,构成了一幅如诗画境。
“驴友”随拍照片更多图片待整理后补发
流清风景游览区是登巨峰路径最近捷,这也是崂山巨峰至海边平面距离最近的地方。流清河口正对的海湾称流清河湾,站在海湾口向正南看,海中有一个小海岛,名为“老公岛”,湾边有一半岛,盛产鲍鱼,称为“鲍鱼岛”。岛上草木茂盛,背面岩体因受海水侵蚀,还形成了“小一线天”、“小八仙墩”等袖珍景观。崂山著名象形石之一青蛙石,也叫“翘首金蟾”。它是一块被海浪冲击而成的巨大象形石。其形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游人至此,驻足惊叹。天门峰又称云门峰、南天门,从流清河入海处沿天门涧向东北攀登约行5
公里。山口两峰拔地直上,绝壁悬空高数十丈,对峙如门中空成峡,峡宽仅3
米。人穿峡门,仰望奇峰,高插云霄;俯瞰沧海,远波天外,高旷空明。崖石镌有“南天门”三个大字,是邱处机书。
流清景区主要景点:将军槽是流清河水库东侧的一巨大石槽,因传说一位高大将军曾在此饮马,故名。铁瓦殿遗址位于北天门西北方约2
公里处,原名“东华宫”,始建于北宋初年,毁于清代乾隆年间。铁瓦殿附近现存摩崖刻石有“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元代)、“天顺六年六月”(公元1462年,明代)、“大明嘉靖二十七年九月初一吉”(公元1549年)、“万历乙末年”(公元1618年,明代)等字样和一方清代顺治十二年(1655)的墓碑。另有6
处石洞,分别为“银壁洞”、“老君洞”、“葫芦洞”、“慈光洞”、“铸钱洞”和“普照洞”,其中多为天然洞窟。砖塔岭位于流清河上游蟹子夹山东南,烟云涧北上2
公里处。因岭上旧有砖塔一座,故名。该塔传说颇多。岭上为观景地,北仰巨峰叠峦,南眺海光如镜。岭东有洞,大如屋,洞石壁色黄,得名“金壁洞”,洞名镌其洞口。此洞不远,有银壁洞,亦有题刻,字迹已漫漶不清。
上清游览区
以道教名胜和自然山水景观为主要特色,位于太清景区的西北,有八水河口、梯子石、龙潭瀑、上清宫、明霞洞、万年船、风凉涧、老虎涧、桑石屋、白石头窑、天茶顶、天门后、仙天庵、松涛涧、大石台、青山村、青山湾、黄山崮、望海楼共19处景点,面积13.2平方公里。从八水河口沿河谷向上攀登进入该景区。对面山巅处有梯子石遗迹,八水河上游的龙潭瀑气势磅礴,深山密林中深藏的古宫上清宫、明霞洞,至今仍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规模,宫内有千年银杏、500
年黄杨,200年桂花、紫薇,100年丁香、杜鹃等。经明霞洞登天茶顶远眺,山海共生,“南天门”巍然挺立,旭日东起时瀚海碧波荡漾。
【龙潭瀑】 八水河发源于海拔500
米左右的天门后、洞西岐、上清宫东山等山涧,由八条涧水汇流而成。河水由陡峭峥嵘的万山丛中奔腾而来,蜿蜒曲折南下,流程约4.5 公里,在林木葱笼的“百木林”附近,因山势陡降,形成高20多米、宽10多米峭拔如削的石壁,急流喷溅而下,成为瀑布,名“龙潭瀑”,因水珠晶莹如玉、状如飞龙在云中喷水,又名“玉龙瀑”。瀑布下落跌于清澈深潭之中。龙潭瀑的南、北、东三面山峰矗天而立,苍松虬蟠。瀑布呈“八”字形,水分两股,斜挂悬崖,长年奔流。春秋水少流细,瀑布如纱似绢下垂,不飞不溅,文静洁秀。夏日大雨,山洪暴涨,瀑布从云雾缭绕的山崖下射出,上宽三四米,下宽五六米,咆哮飞腾,仿佛两条白龙腾空而起,溅出万朵银花,撒落漫天玉屑,阳光下如倒挂彩虹,蔚为奇观,是崂山十二景之一的“龙潭喷雨”。清代即墨文人蓝桢之有诗赞为:
“一练高挂悬崖巅,玉龙倒喷西江水。”潭旁有一石横布涧中,人坐石上仰观山色,近看飞瀑,更觉无限兴致。
1995在八水河景区建成龙吟桥,汛期流水湍急时游客可从桥上通过。1995
年动工兴建的龙潭水库,已于1996年底完工,总库容量为33
万立方米,形成了一道新景观。游览龙潭瀑,可沿滨海公路之八水河入海口顺涧而入,由龙潭瀑还可顺山路游览上清宫、明霞洞,沿途山翠水清,景色殊丽。
【上清宫】 由龙潭瀑北上约1
公里,即可到上清宫。这一段行程,道路崎岖,修竹夹磴,山石磊奇,涧流潺潺,景色赏心悦目。上清宫是宋初敕建的一座道观,坐落在昆仑山之阳、宝珠山之阴的山谷中,辽阔清幽,舆而不隘,环境极为恬静,再加上苍老的古木,翠绿的松竹,突兀的奇石,清冷的流泉,使这里的环境显得幽雅绮丽。春夏云雾迷漫,如入幻景。晚秋,天高云淡,红叶吐丹,确有身临仙境之感。黄宗昌《崂山志》赞曰:“山峰峻极,群岫蜿蜒,完密而藏聚不露”。
上清宫与太平宫同为宋太祖敕建的道观,虽然只有三庭三院,规模不大,但古迹颇多,是探胜访幽的好去处。在宫外东北角的石壁上,刻有邱处机的《青玉案》词一首,序言中记载着他于金大安元年(1209年)应崂山道众邀请游览崂山的经过。与此刻石相对的西北角,有一圆形巨石,名“鳌山石”,镌刻他写的十首七言绝句。宫南有邱处机的衣冠冢,旧称“邱祖坟”。宫前还有“朝真”、“迎仙”两桥,人行其上,松风水响,别有情趣。
宫中有许多古树奇花。宫院中原有银杏一株, 老干中空,周径约7米高20多米,环生7
蘖,一枝横出上面悬生乳状树瘤3个,树龄越千年,可惜于1990
年被火焚毁。宫内旧有白牡丹一株,花白如雪,蕊黄如菊,花开如盘,是为蒲松龄《聊斋志异》中《香玉》篇之素材。早在《聊斋志异》问世之前,明代高弘图撰写的《崂山九游记》中,就有上清宫内的白牡丹为“花仙”之说,现这株白牡丹已不存。宫院中另有玉兰、紫薇等均有几十年及上百年的树龄,每当花季,香气袭人。清代尤淑孝有诗赞上清宫:
“水复山深路欲穷,上清接引尽天工。烟林回合青筇转,楼阁参差碧汉通。两道流泉穿铁岩,千年老树自穹隆。双桥坐立忘归处,暮色颭然百虚空。”
【明霞洞】自上清宫北登山,约行1.5公里即到明霞洞。明霞洞在昆仑山之玄武峰前,海拔650多米,是一个花岗岩叠架洞。洞后巨松蟠绕状若虬龙,洞前平崖突出,高筑成台,台下沟壑纵横流水清澈,三峰环列面对大海,每当朝晖夕阳,霞光变化无穷,因而被列为崂山十二景,有“明霞散绮”之称。黄宗昌《崂山志》载有:
“明霞洞,上如厦,石之环列若堵,户牖皆天成也,佛宇僧舍居左右,有石磴数百级乃上,观海色清澈,恍度越天际矣。”

明霞洞洞额镌“明霞洞”三字,为邱处机于金大安三年
(1211年)手书。洞原来高大宽敞,明代陈沂游记中记载:“其中空,洞如厦,环石如堵,前户后牖。”据《胶澳志》记载,金代大定二年
(1162年)曾将此洞修筑为庙宇。清康熙年间,雷雨中山洞倒坍,大半陷于地下。其东有“半天朱霞”题刻。洞右是一道观,原称斗母宫,建于元代。明代更名为“明霞洞”,庙内客房沿高台而建,临窗远眺,大海如在足下。明霞洞为明代孙紫阳真人养静处,孙紫阳,名玄清,山东寿光人,年幼双目失明,初为和尚,后到明霞洞修道,20多年后,目疾痊愈,嘉靖时被敕封为“护国天师府左赞教”,洞旁巨篇刻石述其事迹颇详。高密文人孙风云有《明霞洞》诗:“拾级不辞劳,松篁涨晚潮。岚光拔地峻,海色逼天高。绝顶霞粘屐,精庭雪晕袍。三壶皆似削,俯势瞰灵鳌。”
明霞洞北依昆仑山之玄武峰,巍峨险峻,青松苍郁,奇峰环峙,南望远山外,海平如镜。其极顶为“北大顶”,上有小池,大旱不涸,名为“天池”。明霞洞东北1公里有一山峰,海拔766.3米,名万年船。由此再北去,经桑石屋、白石头窑可达海拔981
米的天茶顶。
【玄真洞】 由明霞洞循径北上为玄真洞。洞在接近山巅的峭壁下,洞口向南,洞呈椭圆形,高约2
米,洞壁光洁,传为张三丰修真处。洞口镌“重建玄□真吸将乌兔口中吞”数字,笔力遒劲,古拙,亦传为张三丰手笔。洞外东岩下另有小洞,口西向,名“三丰洞”。清末翰林庄陔兰诗曰:
“陡绝玄真窟,盘崖一径行。下云鸡抱卵,出海蚌还珠。中有光明镜,常悬日月符。三丰留口诀,玉兔养金乌。”

“驴友”随拍照片
更多图片待整理后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