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记忆-铁童的幼儿园》
我的幼儿园名单列表上部分都是记忆中本班的铁童,下部分是其它班级的。说起幼儿园,想起来那是六十年之前的事情了。听母亲常念叨:我们这一届小朋友是1958年入园的,三年后毕业整体升入小学。我们大部分都是寄宿整托,也叫长托、周托,有部分日托孩子每天回家。那时没有双休日,从周一到周六住满6天。除非家长有特殊情况,或者孩子有传染性疾病,临时接回家或者去医院,只有到每个周末星期六的下午下班时间,才能接回家里团聚一次。

幼儿园前后有几位园长,李贵儒园长是一位老干部的妻子,个子不高,齐耳短发面带慈祥的样子,令小朋友们有亲切感。她有四男一女五个孩子跟我们同龄,名字连起来有意义,叫洪灌溉游澜。灌溉是孪生兄弟在我们上一年级,江游就是我们同年小朋友,还有一个妹妹江澜跟我妹妹是一个年级。
大概是考虑家长和儿童的接送方便,幼儿园被设计坐落在整齐划一的铁道南职工住宅区的中心地带,也就是南起上海路和北至延安路,东起“东棉纺织厂”专用线,到铁路医院东侧马路(和铁路局大楼相邻的马路)这一个大方块的核心地区,是一个占地大约60X100平方米的一个街区方块。主楼为二层灰色水冲石面的尖顶西式风格建筑,坐落在方块大院的北边,正门朝北开,院落的四周是一人多高白色油漆,整整齐齐的木制栅栏,可以看到四周的住宅。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层的小房子,大概是备品、器械、消防仓库和厨房的仓库,西北角有一个供暖锅炉房,栅栏在那个地方有一个专用门,是卸煤卸货的车辆进出口。前面的栅栏外有一行1米高的枫叶灌木树墙,西边有一棵电线杆带拉线(姐姐曾经放学回家路过的时候边走边喝水,茶缸撞在那根拉线上,门牙被磕掉一个碴)。
大院的门前两边各有2米多高的四方水泥柱,顶上一边一顶白色磨玻璃球灯,一副牌子白底黑字写着园名《锦州铁路局职工子弟第一幼儿园》。
进得院门二十余步便是二层高的主楼,从前面进去,一个40平米的前厅,左手边是园长办公室,对面靠南房间是散发着来苏儿气味的医务室,挂着白色纱布窗帘,有甄大夫还有马大夫两位阿姨,里面一张诊床,身高体重计,两张办公桌。为老师和孩子们的临时医疗处置中心,有需要则转往铁路局西边的门诊部。
诊室旁边有体检室、会计室等。一楼右手边(西侧)在走廊的北侧是厨房,再往西边端就是一个班的单元,南北两个大房间,没有外开门,都是内室。再往东有几个房间。
一楼的东端和西端相同,各是一个班的单元,南北两个大房间是活动室和寝室。在一楼两侧有二节折返式楼梯上二楼,左右手各开一门。靠楼中心的一侧进门是一个南北开高窗的活动室,活动室大约100平米,红漆大门很厚,一人高处有玻璃窗,只有大人才能看见里外。红漆实木地板,南北俩边靠墙的窗台下面,都有实木包围、有铁条栅栏隔离的水暖气,专用锅炉房供暖,温度十分高,经常冒汗。窗台在小朋友肩膀高度,是孩子们趴在暖气顶或窗台上可以看到外面,每当周六下午睡过午觉,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挤在窗台,望着窗外,看着院子前面撒着炉灰礁的东西马路,盼着家长来接的身影。一旦有一个眼尖的小朋友发现了有家长过来的身影,就喊“张三她(他)妈,李四她(他)爸(妈);~~~~”,接着其他小朋友唱啦啦队一般,一起跟着重复地喊起来,直到家长走进楼。
从活动室进入一道门里面,南侧阳面是大寝室,南墙有三扇高高的圆顶玻璃窗,所有房间都是三米多高的举架,给人以维克多利亚风格的感觉,棚顶有长链奶色吊灯。从东墙到西墙,共有6列头—脚放置南北排列的铁栏床大约7个,
床的两侧栏杆可以锁定或放下,总共有40多张床。两边靠墙各为单列,中间的两列是两床靠在一起的双排,床列之间有三条通道在窗台一侧相通迂回,便于孩子们上下以及老师巡查。在寝室北侧有白色瓷砖镶嵌的卫生间,有三个坐便冲水马桶,和两个淋浴喷头,这在当时的建筑中是很少有的现代设施。这个寝室的墙壁也是建筑的中轴线墙,墙的另一侧是对称相同的结构。两个相邻寝室之间有一道门,便于两个班级相互交流,老师夜巡时穿过每个寝室,如果有一个班级老师临时不在,另一个班老师可以方便地照顾两个班。在楼东西两端的班级,我没有去过,不知道其中的格局,应该也有寝室和活动室及卫生间。

1963年幼儿园院子里小朋友们跳扇子舞合影,背景就是主楼南面东半部,东侧(右边)的南门包括在镜头里。前排右二董娟,后排右二江澜。

主楼正(朝北)面现状
2019年
在一楼南面两侧楼梯口,有向南开的两扇绿色门出口,下了两级台阶,走过两边不长的水泥花池就是后园了。后院的中间是一块沙土面的活动场地,中间有一座四方形的木制攀登架,作为游戏锻炼用。操场南侧,有一个门字形的藤条棚架,夏天藤条发芽出叶子,盖满架子,遮出一片绿荫,把下面的矮条凳盖得树影婆娑,在院子的东西两侧还有这样的遮荫架。夏天老师常常分班级,把孩子们带出操场,晒太阳户外活动,每人挑选或发放一件玩具或工具,有时候厨房搞来洋白菜的叶子,孩子们在凳子上练习切菜做饭,散发出十字花属菜叶的特殊清香。有时候2~3个班级的孩子一同户外活动,所以跟其它班级孩子也能见面玩得熟。记得每人发一条白毛巾,老师教大家在日光浴下,做毛巾搓澡按摩操。对面偏西可以隔着栅栏看见孟晓光家的房子,她的家就在隔马路南面,在院子里都能看到她家房子、她家人出入,隔着栅栏就可以说话,递东西,令人羡慕。


操场东部是一个人工假山,它的下面是一个防空洞,一扇铁门朝西开向操场便于疏散。我们没有做过演习进入里边,只知道洞口的铁门栏。只有一次不知谁的皮球掉到里边,老师找来钥匙开开铁门,沿楼梯下去过,我们在门口张望,里面向外散发出阴森湿冷的霉气味。山坡的上面和操场周围有不少樱花和看杏树,老师还带头用竹竿去打落一些开过花的小杏子,小朋友们在下面挑拣者拿来尝尝玩。樱桃树皮是深红色亮亮的一层层薄皮,有的伤口出冒出了琥珀黄色的树脂胶,女孩子们拿来黏在拇指和食指间,用少许唾液稀释后,一张一合地搞出许多粘液丝,绕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空隙,做成丝网,绕在指甲上薄薄亮亮的保护层。
西北角仓库里记得有一辆三轮房车,车架、车把和脚踏轮都的在前面,后面是一个弧形穹顶、四面有窗的厢房子,后面有两扇对开小门。这是幼儿园的为了接送长托小朋友回家或者入园来回的“通勤车”。

当时家住在192楼,周六我们几个住192
的小朋友蹦蹦跳跳地上了房车,记得同车有王丽贤、李月、李杰,还有其它人没有印象了。在车里左右两边窗户下面各有一条长条椅子,我们相对而坐,不时看看对面窗外的景色,扭回过头,再看看背后窗外的风景。前面窗户,看着蹬车老师傅的背影,一左一右地扭动腰身,吃力地前行。从大门出来一路向西,奔着铁路局大楼的东侧门,穿过两侧铁西街住宅房、南北两侧局长楼、篮球网球场和足球场之间,向北拐经过路局花窖和一公寓之间,上北大道(今延安路),左手铁委大楼、设计事务所,右手煤建三营、职工食堂,再过去
一个大下坡,左手红色的二层楼现在的运输法院,坡底是和铁路一校相对的铁路分局楼,右手是北临铁路线的机车实验室(局长专用车停靠线)、电务器材厂、大修段,在云飞路向右转北,过一架承载者沈山干线大动脉的双桥洞,上面坐落着调度楼,那一段路都是日满时期所修建的花岗岩方块镶嵌而成,路面非常结实耐磨。我们的厢车下坡上坡,在那段石头马路上颠颠簸簸好一阵,过了那段路对着是幽静肃穆的烈士陵园,在那个树木寰行岛的地方,我们向西上坡而行,驾车师傅就累得下来推着车,吃力地一步一挪。过了陵园地和对面旧日本领事馆毗邻机械厂之间的一段平路,右拐向北一路上坡,左手就是192
的
五幢楼,小朋友分别在自己家门口下来,有父母家人迎接。我家前后住过第二幢西侧二单元二楼和第五幢楼的东侧一单元一楼,那北面是曾经的二校操场,东边就是烈士陵园的前园林地。
大约是1961年冬季,住满3年的我们毕业了,在那一天的毕业仪式上,幼儿园为我们搞了一个丰盛的大会餐,家长前来参加并最后一次接我们。我们每个小朋友收到了一个黄色小书包,在家里等了一段时间,1962年的樱花季节,我们进入了锦州铁路局职工子弟第一小学校,开始了6年铁字烙印青葱岁月的新生活。
致谢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铁园童友 李伟波 张丽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