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篇论文的评述及总结
(2010-05-23 09:16:15)
标签:
教育 |
六篇论文的评述及总结
论文评述:
(一)《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本篇论文的主要观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毕业生自身原因。
社会原因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不协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原因;社会大环境下对农业的偏见,农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以及社会人才供需信息平台不完善,
学校原因是: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脱离,以及学校的就业指导落后;家庭原因是:毕业生及其家庭就业观念落后;
毕业生自身原因是:他们的择业观念和心理。
理论依据:问卷调查法设计了《用人单位信息反馈调查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状况调查表》《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和《在校生择业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分析,得出结果。
论证方法:研究的方法有文献法、调查法、综合分析法等。
感受:虽然我们还在大一,但是将来的四年,还是面对就业的难题,甚至比现在还要严峻的就业形势,看到他的调查报告分析,我确实陷进了深深的沉思,感到自己在这个时候还在为了一些无聊的事情而伤怀,没有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该放在的地方,提高自己四年后的就业能力,增重自己就业的砝码。感到自己该修炼的地方还有很多,要在以后的四年里注重自己这方面的修养和发展。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比较分析》
本篇论文的主要观点:大学毕业生自我认知的就业能力整体水平不是太高。
大学毕业生在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计划组织能力上的表现越好,其就业能力整体水平就越高。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受性别、政治面貌、任干经历、工作经历、所学专业影响而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毕业生在了解并利用自身优势、灵活应变、责任意识、沟通能力、寻求多种解决途径、制定工作目标的能力上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
理论依据: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一学生
版”作为测量工具,并借助预测对问卷进行了修订,通过问卷对上海地区七所高
校的630位大四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一
学生版”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一企业版”,对上海地
区部分企业的99名人力资源专员、管理者及普通职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在填答企业问卷的受测者中选取4名人力资源专员和4名管理者就问卷中凸显的问题进行深入访谈。
论证方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并且采用了叙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皮尔逊积差相关的资料处理方法。
感受:在大学中应该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恰当的就业期望;尽早思考准备,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对社会的了解;不断学习思考,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调适心理状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本篇论文的主要观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政府方面应该做到健全实习及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理顺就业服务市场问题;高校方面主要做到调整专业设置;改革培养目标;增强实践培养;加强就业指导;企业方面要做到加强培养责任意识;加强与学校联合培养;改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个人方面要做到努力提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寻求个人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理论依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发布的《工作场所基本能力—雇主需求的必要技能》调查报告,
论证方法: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及历史法。通过文献的阅读与梳理,理清了当前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趋势,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有了明确的认识,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运用历史法对于就业能力的产生及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以对就业能力概念的提出以及推广实施得到一个清晰的认知。
感受:这篇论文对我的感触很深,做为大学生要成为综合能力很好还有好多的路要走,要在大学里做好职业生涯准备,努力提升就业能力,明确职业生涯目标,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增强沟通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积极寻找社会工作机会,培养人际技能技巧,
(四)《大学生就业预期及其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评价的研究》
本篇论文的主要观点:大学生的就业预期主要体现在多数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估计趋向理性化; 就业意向更加务实;表现出工作稳定性不强;没有基本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他们在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沟通中缺乏主动性,以及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接受程度较低等。
理论依据:查阅资料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总结,自制的《大学生就业预期及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评价的调查》问卷对河南省7所高校的9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取的资料。
论证方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比较研究法。
感受:我感觉做为大学生要对自己以后的就业做好打算,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之路,要做的还有好多首先要培养自觉的学习意识,主动涉猎就业与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并加强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沟通和联系,遇到问题及时反馈,使就业指导工作充满活力。再者就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和就业能力。
(五)《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本篇论文的主要观点:在做就业指导工作时,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全面”指导;“协调”的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择优推荐”,重视就业质量;
理论依据:笔者五年的工作经验,大量资料。
论证方法: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科学发展观的视野。
感受:同样做为大学生也要以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去提升自己,四年毕业后要正视现状、积极就业,以现实为基础,认清就业形势,正确对待自己,认清市场形势,从容自信面对,时刻把握信息来源;当我们即将毕业时要充分做好择业和就业之前的心理准备,主动出击,准备简历和面试。
(六)《新时期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新体系构建研究》
本篇论文的主要观点:新时期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应该注重这些方面:明确就业指导理念,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和生存能力培养与锻炼;注重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师资人员的自身素质,努力专业化;注重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性,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要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各高等学校总体教学计划;注重分阶段分层次分重点设置就业指导内容;
理论依据:各类书籍、期刊、杂志以及搜狐、新华网、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等大型网站和各高校就业指导网站上关于大学生就业困境现状分析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方面的文章。
论证方法:文献法,比较法:
感受:这篇论文真切的写出了新时期高校就业的一些关键问题所在,在大学里我们首先要做到,尽快使自己适应大学生活,在大二时我们应注重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方面深入学习,拓宽他们的兴趣视野;大三时我们应参与社会实践,明确自身定位,大四时我们应该注重自己在就业上的思想准备、技能准备和心理准备。
总结:首先这六篇论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在就业问题的探讨时都提到了四个方面社会,企业,学校,和个人的问题,前三个我们能改变的很少,我们真正能做的还是在个人方面,在大学里,不应该就此虚度,而应注重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计划组织能力上的提高,培养人际技能技巧,寻求个人实践能力培养途径,调适心理状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阶段紧密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