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马瑞芳

(2011-11-17 18:49:12)
标签:

教育

分类: 转载文章
    如果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最好的小说是哪一部?毫无疑问,白话长篇小说《红楼梦》。如果再问:哪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和《红楼梦》不同,成就可以媲美?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红楼,一短一长,一文一白,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
  《聊斋志异》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它还是世界文学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经常让汉学家感到惊奇。
  马瑞芳称他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聊斋志异》还是一本“孤愤之书”
  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其中《山市》与《狼》分别被选入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下两册。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有短篇小说491篇。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纪念馆《聊斋志异》中,写的是一些花妖狐魅的故事,充满了奇思异想。蒲松龄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集呢?也许是同他本人的生活遭遇和生活体验分不开的吧。 据史书记载,蒲松龄(1640-1715年),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他出身在一个世代书香却功名不显的家庭,自幼聪明好学,19岁时就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秀才,在当地很有文名。他热衷功名,希望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但考了几十年,连一个举人也没考中,直到72岁才被破格提拔为岁贡生,但这对当时年过古稀的蒲松龄来讲已经没有实质性意义了。从一开始对科举的热衷,到后来的失败,使蒲松龄对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弊端,以及落第的内心痛苦,都有深刻的体验。这就使得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成为《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个落第的穷秀才,蒲松龄一生主要靠教书和作文来维持生活。他长期在有钱的书香人家教书。这样,一方面可以谋生计,一方面又为他读书和写作提供了条件。蒲松龄长时期生活贫困,他的生活状况与穷苦农民基本相近。这样的生活,使他能接近下层,更多更深地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对当时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也有更深切的感受。这是他在《聊斋志异》中能充当人民的代言人,传达人民呼声的重要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 蒲松龄自幼爱好民间传说,搜集了不少精魅神鬼的怪异故事。当然,他不只是积累,不只是单纯的记录,而是熔入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以毕生的精力写出了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在“聊斋”书房中,他写下了许多花妖狐魅的奇异故事,故取名《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与传统的同类小说不同,其目的不在张扬神鬼迷信,更不是消闲之作。蒲松龄是为抒发和消除自己内心郁积的悲愤和不平而创作的。他在这部小说集中,就将《聊斋志异》称为一部“孤愤之书”,并感叹道,“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应该指出的是,蒲松龄在书中所寄托的“孤愤”并不只是他个人的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而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压迫,反剥削的要求,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恨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蒲松龄纪念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坐落在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是为纪念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而设立的文化名人纪念馆,属比较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北方农家建筑。
  蒲松龄纪念馆现拥有六个小院、七个展室,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展览面积200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以聊斋为主题,向外辐射,院落门庭,错落有致,既保持了历史风貌,又独具地方特色。蒲松龄纪念馆收藏的文物包括资料在内达到500余件。其中,蒲松龄的四枚印章和《蒲松龄纪念馆画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主要景点有聊斋复原陈列、蒲松龄生平展室、蒲松龄著述展室、蒲松龄著述外文和研究成果展室、聊斋故事彩塑展、馆藏名人字画展、回顾展。
  聊斋复原陈列:聊斋原有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一间,正房是蒲松龄出生和去世的地方。
  蒲松龄生平展室:该展室以图文并茂的版面配合展橱实物,详细介绍了蒲松龄生平的几个重要阶段,《聊斋志异》大部创作于此。
  蒲松龄著述展室:展出的主要版本有《聊斋志异》手稿影印件等共三十余种近百册。
  蒲松龄著述外文和研究成果展室:该展览展出了《聊斋志异》约二十种有代表性的、世界各国历年版行的《聊斋志异》版本,大致介绍了《聊斋志异》在国外流传的情况。
  聊斋故事彩塑展:这个展览精选《聊斋志异》中十个典型的故事,用中国传统的民间泥塑的形式,将主要情节立体、形象地展示出来。
  蒲松龄一生简朴,直到76岁那年才中科举,是“苦行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1年11月16日
后一篇:螳螂捕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