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融合:你受过歧视吗?

标签:
中西文化融合歧视友谊教育 |
分类: 文化碰撞 |
最近在做《中西文化差异在商务领域中的应用》这门课的讲义,回想起了许多相关往事,准备做成一个系列:博客里不谈工作只谈生活,需要商务资料的咱找地儿单说吧。
我有幸在荷兰与英国的两所大学里进修过硕士。荷兰的教学水平在欧洲来讲还是很高的,特别是在商务管理方面,但是我不得不说,论中西文化的融合教育,还是老牌的剑桥更有发言资格:Cross-Cultural Communiation (跨文化沟通)是我这辈子唯一忘不了的课 —— 其他的,我都就饭吃了。
日前有个朋友向我抱怨华人在海外总受歧视,问我有没有如此感觉。我回忆了下:受“不公平”待遇的时候确实是有,但我不并将其归入种族歧视范畴,原因待我细细道来。
我是做为交换生被送入剑桥的,临行前去向我在荷兰大学里的某位英籍教授告别,他很惊讶的说:“你要去我的国家了吗?你能得到签证真是太幸运了!”——好像我中了头彩一样,言语中不自觉的带着对国籍的偏见。我生性随和,并没把这番话放在心上;后来在一家著名的英国公司做现场咨询,有位女士也说了同样的话 —— 表情都如出一撤,好像怕我们这些“穷人”赖在英国不走占他们便宜一样。所以我很客气的回复:“是啊,现在取得签证比以前容易多了,眼看英国经济一天天走下坡路,再充不起门面当老大,连我们这点签证费都得惦记;更何况,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可比你们强多了,英国政府放宽政策就是巴结我们来呀。”
在此,我要表明我并不因此对我的英籍教授和那位女士有任何不满:他们都对我很好,一个为我提供了许多学习帮助,一个热情的接送我去公司,照顾体贴入微。我还是宁愿将这些话语归入“文化狭隘”的范畴;就好比我不了解非洲国家之前,满脑子想的都是饥饿和贫困,直到和那里的人成为朋友,才感叹:原来也有很多富人!他们住的房、开的车都比我们牛......故此我学会了一个法则:永远不要道听途说,请眼见为实。
我在剑桥时住的公寓很有意思:一层楼里左右各一条走廊,左边住亚洲学生,右边住欧洲学生,非洲学生住另一层。有人抱怨说这是种族歧视:住都要区别开来。我觉得与其瞎猜,不如探寻究竟。公寓管理员是个非常和蔼的老太太,已经在那儿工作二十多年了,她回复我道:之所以这么分配房间只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同会给大家带来麻烦,比如厨房是几个人合用的,亚洲学生整天煎炒烹炸,欧洲和非洲学生受不了;欧洲学生爱开Party,经常闹到凌晨,亚洲学生受不了;非洲学生喜欢把私人物品挂得到处都是,欧洲和亚洲学生又不接受......说到最后,我是非常钦佩她的用心的。
同理,中国学生到达英国后要去当地警察局注册登记,并交大约三十镑的费用,很多其他国家的学生就不必跑这趟腿儿费这个钱 —— 又有人说不公平,我还是把这看做是政府之间的事情,和歧视不歧视无关,不必什么都上纲上线,自己先把自己择出来了。
有没有让我别扭的事儿呢?当然也有了!在英国的时候有一天和朋友去泡吧,眼看同行的欧洲同学都进去了,壮硕的保镖把我一人拦下:要看身份证。我也没觉得什么,看就看呗!在英国的时候我并不随身携带护照,因为要是丢失麻烦就大了,我带的是在欧盟的居留卡 —— 小小一张放在钱包里很方便。保镖看过后,忽然脸色变好:“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是来自荷兰的。”这下我意见大了:怎么着?看我是亚洲脸就要拦,是“欧洲身份”就不一样吗?这才是歧视!对不起,他有好脸儿我没有,当即要回身份证走人。
另一件事:我是和俩同学一起坐邮轮从荷兰到英国的,出了码头坐火车去剑桥,司机上车时看我们拖的几个行李箱,冷冰冰的说:“你们还要再付五镑!”—— 我那印尼同学老实,马上翻兜找钱。我不服了:“我已经买票了,为什么要付额外的钱?我的行李也没放在碍事的地方!再说,买票也得有收据,你有吗?你能拿出来我就买,然后拿着它去告你!”司机不说话,径自进驾驶室了。这种人无非是欺负外国人,想赚点零花钱...... by the way,我当时是没空给那破火车照相:简直就是废旧公交车改的!坐惯了荷兰与德国的火车,以为欧洲的火车都那么舒适,可那车烂的呀 —— 说是非洲挖矿专用的都有人信;狂人开破车,这话还真有道理。
结论:虽然我们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他人,但遗憾的是:并不是人人都这么对待我们的;要深刻的了解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会,大度的处理;遇到欺负人的事,也得勇敢点儿面对。
我身边有不少人和我讨论过文化种族不融合的问题,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我觉得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扉打开。我天生对异域的文化习俗感兴趣,喜欢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沟通交流;因为有着足够的尊重与求知欲,我从未被拒绝:他们邀请我去酒吧、交流厨艺、开Party,甚至去他们的国家旅行。但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反而被中国人的小团体排斥过:在英国的时候,因为我喜欢出去走走看看,不爱和他们一起整夜打麻将、在PPS上看电影,后来他们干脆把我举之门外了。我也是喜欢集体归属感的人,这时候,来自美国、瑞士和南非的几个兄弟姐妹热情“拉拢”,和我组成了新的国际爱心小组,让我感觉到:心中的那片国界,是人们自己定的,把自己圈住不说,也阻隔了别人的一片友善;当这片隔膜产生以后,当你不再善于与人打交道时,所谓的“歧视”就运应而生了。国外自然也有带有色眼睛看人的人,但我感觉是很少数,特别是在开化的欧美国家,扣除这些因素,还是先把自己的心态摆正最重要。
中西文化的融合:你受过歧视吗?—— 关于歧视的定义
我有幸在荷兰与英国的两所大学里进修过硕士。荷兰的教学水平在欧洲来讲还是很高的,特别是在商务管理方面,但是我不得不说,论中西文化的融合教育,还是老牌的剑桥更有发言资格:Cross-Cultural Communiation (跨文化沟通)是我这辈子唯一忘不了的课 —— 其他的,我都就饭吃了。
日前有个朋友向我抱怨华人在海外总受歧视,问我有没有如此感觉。我回忆了下:受“不公平”待遇的时候确实是有,但我不并将其归入种族歧视范畴,原因待我细细道来。
我是做为交换生被送入剑桥的,临行前去向我在荷兰大学里的某位英籍教授告别,他很惊讶的说:“你要去我的国家了吗?你能得到签证真是太幸运了!”——好像我中了头彩一样,言语中不自觉的带着对国籍的偏见。我生性随和,并没把这番话放在心上;后来在一家著名的英国公司做现场咨询,有位女士也说了同样的话 —— 表情都如出一撤,好像怕我们这些“穷人”赖在英国不走占他们便宜一样。所以我很客气的回复:“是啊,现在取得签证比以前容易多了,眼看英国经济一天天走下坡路,再充不起门面当老大,连我们这点签证费都得惦记;更何况,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可比你们强多了,英国政府放宽政策就是巴结我们来呀。”
在此,我要表明我并不因此对我的英籍教授和那位女士有任何不满:他们都对我很好,一个为我提供了许多学习帮助,一个热情的接送我去公司,照顾体贴入微。我还是宁愿将这些话语归入“文化狭隘”的范畴;就好比我不了解非洲国家之前,满脑子想的都是饥饿和贫困,直到和那里的人成为朋友,才感叹:原来也有很多富人!他们住的房、开的车都比我们牛......故此我学会了一个法则:永远不要道听途说,请眼见为实。
我在剑桥时住的公寓很有意思:一层楼里左右各一条走廊,左边住亚洲学生,右边住欧洲学生,非洲学生住另一层。有人抱怨说这是种族歧视:住都要区别开来。我觉得与其瞎猜,不如探寻究竟。公寓管理员是个非常和蔼的老太太,已经在那儿工作二十多年了,她回复我道:之所以这么分配房间只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同会给大家带来麻烦,比如厨房是几个人合用的,亚洲学生整天煎炒烹炸,欧洲和非洲学生受不了;欧洲学生爱开Party,经常闹到凌晨,亚洲学生受不了;非洲学生喜欢把私人物品挂得到处都是,欧洲和亚洲学生又不接受......说到最后,我是非常钦佩她的用心的。
同理,中国学生到达英国后要去当地警察局注册登记,并交大约三十镑的费用,很多其他国家的学生就不必跑这趟腿儿费这个钱 —— 又有人说不公平,我还是把这看做是政府之间的事情,和歧视不歧视无关,不必什么都上纲上线,自己先把自己择出来了。
有没有让我别扭的事儿呢?当然也有了!在英国的时候有一天和朋友去泡吧,眼看同行的欧洲同学都进去了,壮硕的保镖把我一人拦下:要看身份证。我也没觉得什么,看就看呗!在英国的时候我并不随身携带护照,因为要是丢失麻烦就大了,我带的是在欧盟的居留卡 —— 小小一张放在钱包里很方便。保镖看过后,忽然脸色变好:“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是来自荷兰的。”这下我意见大了:怎么着?看我是亚洲脸就要拦,是“欧洲身份”就不一样吗?这才是歧视!对不起,他有好脸儿我没有,当即要回身份证走人。
另一件事:我是和俩同学一起坐邮轮从荷兰到英国的,出了码头坐火车去剑桥,司机上车时看我们拖的几个行李箱,冷冰冰的说:“你们还要再付五镑!”—— 我那印尼同学老实,马上翻兜找钱。我不服了:“我已经买票了,为什么要付额外的钱?我的行李也没放在碍事的地方!再说,买票也得有收据,你有吗?你能拿出来我就买,然后拿着它去告你!”司机不说话,径自进驾驶室了。这种人无非是欺负外国人,想赚点零花钱...... by the way,我当时是没空给那破火车照相:简直就是废旧公交车改的!坐惯了荷兰与德国的火车,以为欧洲的火车都那么舒适,可那车烂的呀 —— 说是非洲挖矿专用的都有人信;狂人开破车,这话还真有道理。
结论:虽然我们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他人,但遗憾的是:并不是人人都这么对待我们的;要深刻的了解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会,大度的处理;遇到欺负人的事,也得勇敢点儿面对。
我身边有不少人和我讨论过文化种族不融合的问题,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我觉得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扉打开。我天生对异域的文化习俗感兴趣,喜欢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沟通交流;因为有着足够的尊重与求知欲,我从未被拒绝:他们邀请我去酒吧、交流厨艺、开Party,甚至去他们的国家旅行。但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反而被中国人的小团体排斥过:在英国的时候,因为我喜欢出去走走看看,不爱和他们一起整夜打麻将、在PPS上看电影,后来他们干脆把我举之门外了。我也是喜欢集体归属感的人,这时候,来自美国、瑞士和南非的几个兄弟姐妹热情“拉拢”,和我组成了新的国际爱心小组,让我感觉到:心中的那片国界,是人们自己定的,把自己圈住不说,也阻隔了别人的一片友善;当这片隔膜产生以后,当你不再善于与人打交道时,所谓的“歧视”就运应而生了。国外自然也有带有色眼睛看人的人,但我感觉是很少数,特别是在开化的欧美国家,扣除这些因素,还是先把自己的心态摆正最重要。
前一篇:荷兰好友的婚礼——预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