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郑板桥书画集

(2015-11-13 10:39:26)
标签:

菲律宾佛教总会

菲岛佛教杂志

菲律宾

佛教

文化艺术

分类: 名家书画
清代郑板桥书画集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郑板桥,汉族,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也称郑板桥。
    郑板桥,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着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兰竹图  
立轴  纸本墨笔  纵240.3厘米横120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气势磅礴,山势险峻,巨石峥嵘突兀,一丛丛兰竹,舒散而出。以枯笔淡墨勾石,浓墨劈兰撇竹,兰叶竹叶偃仰多姿,互为穿插呼应,气韵俨然。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秀劲绝伦。著名词曲家蒋士铨谓:“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此画即为佐证。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墨竹图   
立轴  墨笔纸本  纵168.7厘米横90.5厘米  北京炎黄艺术馆藏
    此画中写修竹数竿,长短有殊,左斜右倾,顾盼有情。用笔遒劲圆润,疏爽飞动。竹后几根石柱挺立,水墨勾画,笔法秀挺硬气,皴擦较少却神韵俱全。竹用浓墨而石取淡笔,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妙趣横生。全图气势俊逸,傲气风骨让人感慨。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甘谷菊泉图

作者以南阳甘谷菊花益寿延年之传说入画。巍峨的高山,峭壁陡立,一股飞泉,奔突直泻崖下,悬崖下长着两丛茂菊,叶壮花艳,华滋优秀,构图奇峻,意境高旷清逸。笔墨放纵,挥洒淋漓,神情飘没,新意独具。款题:“南阳甘谷家家菊,万古延年一种花。”作者画作多兰竹,写菊甚少,此图殊为难得。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竹石幽兰
立轴纸本 1723年作 (201.6万元,2008年3月云南典藏)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丛竹参天  
1757年作(165.36万元,2006年5月佳士得)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竹石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板桥画,自然是才子画,信手画来,草草而成。粗看若不经意,但一读诗题,而新意立见,其中的趣味,由读者的悟入会越来越丰满起来,最终充斥于画面,充斥读者的胸中。

       此图修竹不过二茎,且局促于一隅,巨石却冲天而立。竹,似乎居于宾位处于弱势。读其诗:“须知地下龙孙劲,穿透石根爬薜萝。”原来,竹的力量源在地下,连石根都能穿透,它的擎天之势不就在眼前了嘛!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兰石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757年作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行书八言联   立轴
释文:秋水初晴浪澄烟外,幽兰未放香在云端。

      郑板桥善行书,取法锺繇、黄庭坚,复参汉隶魏楷笔意,自称“六分半书”。此联行中有楷、有隶,间有篆意,圆重厚朴而有潇洒之趣,很大气,很有古意。金农称他“狂草右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绝非妄肛。是他书法中的精品。且保存完好,很可珍。上下联各钤“橄榄轩”印,古人每有之,非重复也。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竹石图   立轴  水墨纸本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墨 竹   立轴  水墨纸本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墨竹  横幅 水墨纸本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兰石图   横幅 水墨纸本

    题识: 画兰之法,三枝五叶。画石之法,丛三聚五。皆起手法,非为竹兰一道。仅仅如此,遂了其生平,学问也。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成。此幅虽属小景,要是山脚下,洞穴旁之兰,不是盆中磊石凑成之兰,谓其气整。故尔聊作二十八字以系于后:敢云我画竞无师,亦是开蒙上学时。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写为支迅谢世兄正之,板桥老人郑燮。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墨竹  立轴 水墨纸本

       题识: 千叶万千而不觉其多,一叶两叶而不觉其少。要在气韻胜。则多不嫌冗,少不病弱耳。左史庄骚之文何其多,读者惟恐其不多。檀弓公谷之文何其少,读者惟恐其不少。因论画并及之。板桥居士郑燮。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幽壑兰泉图  镜心 水墨纸本

       题识:兰也无多竹也稀,让他石骨展容辉;庐山飞瀑三千尺,奔入江湖赛马蹄。乾隆甲申板桥郑燮。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芝兰并寿图  横幅 水墨纸本 乾隆乙酉(1765年)作

        题识:兰也无多竹也稀,让他石骨展容辉;庐山飞瀑三千尺,奔入江湖赛马蹄。乾隆甲申板桥郑燮。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竹石兰蕙图  立轴 水墨纸本 乾隆丙子(1756年)作
       题识:南山献寿高千尺,劲节清风觉更高。积行人家天所佑,兰荪蕙种自能饶。乾隆丙子,写祝刘母卞太君八十荣庆暨青藜年学兄教可。板桥郑燮。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行书七言诗  立轴
       释文: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晴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如雪满汀洲。板桥郑燮。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行书苏东坡笔记两则   立轴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行书节书自叙帖  立轴  水墨纸本(38万元,2004年10月佳士得)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行书佛印寄子瞻书  镜心 水墨纸本 1749年作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书法   镜心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书法   立轴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书法   立轴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书 法   立轴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书 法  立轴  (24.2万元,2005年12月中贸圣佳)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墨竹图  轴 水墨纸本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瓶荷莲藕图  轴 水墨纸本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空谷丛篠图  立轴 水墨纸本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芝石兰竹图  立轴 水墨纸本 (660万元,2005年10月江苏爱涛)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竹石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04.5万元,2007年5月中贸圣佳)

       录文:深绿叶淡更绿花,唯有青山与翠竹。不分二色合成家,湘云洲楚州涯。不同桃李艳,不斗牡丹芽。赤心与素心,千古不争差。赤心留以奉明主,素心留赠良朋好友,一尊酒一杯茶。板桥居士郑燮画并题。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七竹图  立轴 水墨纸本 (374万元,2005年11月中国嘉德)

       题识:紫庵先生宰潍县多惠政,至今有吴公七贤祠。七贤而独称吴公,盖重吴也。燮宰是邑,谒其祠,葺而新之。在县西五十步不远,故得常至而拜献焉。玉树亲翁索余画,因写七竹以比七贤,亦以见贤者之必有后也。乾隆二十七年岁在壬午三月既望,板桥弟郑燮拜手。
    兰、竹是文人画家喜欢绘画的题材,郑板桥喜欢画竹,认为竹挺劲孤直,具有一种刚正和倔强不驯之气。这幅大型墨竹作品是郑氏七十岁时的杰作,描绘修竹七枝,以七竹比喻七贤,形简意足,竹姿疏落有致,顾盼有情。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墨竹七贤图  水墨纸本 (104.5万元,2005年12月西泠)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竹石幽兰   立轴  水墨纸本  (165万元,2006年4月中贸圣佳)
        

    录文:深绿叶淡更绿花,唯有青山与翠竹,不分二色合成家。湘雪外,楚孤涯,不同桃李艳,不斗牡丹芽,赤心与素心。千古不争差,赤心留以奉明主,素心留赠良朋好友,一尊酒一杯茶。

        这幅以竹、兰为主题的画作,体现了画家以“眼中之竹”观察、“胸中之竹”思考、“手中之竹”表现的创作方法,传达倔强刚直、孤傲不驯之气,兰叶的葳蕤则“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直抒书画同源之义。兰出空谷,竹称此君,相伴立根于破岩中,纤弱其表,强劲其髓,画出一股精神力量。画作的题诗是自度曲,属于当时很自由的诗体,有些句子显得“没文化”,而这恰恰是郑板桥的印记。拿他传世的《道情》:“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来对比这幅画中的“湘云外,楚水涯,不同桃李艳,不斗牡丹芽”,便知道当年的进士里,也只有郑板桥会写这样的大白话。款识的字体是所谓的“六分半书”。历来文士流行隶篆相参的八分书,郑氏则再加以行楷笔法,创新为八分之八分,戏称六分半,被前人推为纵横错落、瘦硬错落,“乱石铺阶”。这幅《竹石幽兰》题款有四行七十四字,单字皆乱石,狂放不羁;整体已铺阶,通畅如砥。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清风为谁起  立轴  1765年作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清篁出云  立轴  水墨纸本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竹石图   立轴   水墨纸本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墨 竹   立轴   纸本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玲珑奇石   镜心  1759年作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兰石图   立轴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墨 竹   立轴   纸本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墨竹  
立轴  乾隆戊寅(1758年)作  (324.8万元,2009年11月中国嘉德)

       题识: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间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蝿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光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作画,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乾隆戊寅秋八月,板桥道人郑燮写。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兰竹图  
水墨纸本 乾隆壬午(1762年) (407万元,2005年5月中国嘉德)

       题识:石多于兰,兰多于竹。无紫无红,惟青惟绿,是为君子之谷。乾隆壬午,板桥郑燮画题。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竹石图  水墨纸本

       题识:不须红紫夸颜色,最爱先生骨里青。板桥郑燮。
    郑燮此图,密叶劲枝,笔歌墨舞,在爽利迅疾中能顾及疏密呼应之趣;画石以偏侧取势,峻削硬朗,苔点亦错落有致,很见功力。或曰板桥画石从不点苔,实非。其偶一为之者确有传世,故不可执一求之。款印亦佳,是其真格。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疏竹秀石  立轴 水墨纸本

      郑板桥以画竹擅名,其竹不仅不同於文同工致一路,与吴镇写意之作亦有不同,其画清秀俊朗,洒落萧疏,如写竹之影,实摄竹之神,向来写竹於竹枝多取粗势,独板桥写枝取细势,玉骨珊珊,风韵独绝,此幅固亦如此,画中用墨浓淡相映,秀石亦是自家写法。题款“记得读书窗纸破,为余夜来起秋声。”追忆昔时读书,风竹警夜情景,颇寄感慨。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竹石图  

立轴 水墨纸本 乾隆甲申(1764年)作  (537.6万元,2009年5月中国嘉德)

      题识:竹称为君,石呼为丈。锡以嘉名,千秋无让。空山结盟,介节贞朗。五色为奇,一青足仰。乾隆甲申,板桥郑燮写。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行书七律诗  立轴

       识文: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留。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江东贾客木棉裘,会散金山月满楼。夜半潮来风又热,卧吹箫管到扬州。乞郡三章字半斜,庙堂传笑眼昏花。道人问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行书五言诗  立轴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行 书  立轴  (47.04万元,2009年6月中国嘉德)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行书七言诗   立轴

      释文:小草栽培数十年,根深叶老倍鲜妍。而今归到山中去,□眼名葩是后贤。此雍正十三年送孙大中丞告归事也。至□隆九年余过德州,公年八十二,十一子,孙曾林立,并见元孙,复□是图索题云:天家雨露苍苍,载得兰花返故乡。又喜山中长气候,而今再把满兰香。公哈哈大笑。

[转载]清代郑板桥书画欣赏
              

 

草书七言诗  立轴 1758年作
    释文:啬彼丰兹信不移,我于困顿已无辞。束狂入世犹嫌放,学拙论文尚厌奇。看月不妨人去尽,对花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草,又要先生烂醉时。

    此件郑燮行书七言自谴诗当为晚年之作。全篇以行,草为主,旁参篆、隶、章草用笔,结体严谨,行笔朴拙凝厚而又不失秀润飘逸,奔放阔达,气势磅礴。章法上,随心所欲而不失法度,体现出对笔墨高超的驾驭能力,通篇结字或高或矮,或长或短,活疏或密,活繁或简,大小错落,偃仰欹侧,变化万千,真可谓“乱石铺街”,“满天星斗”,堪称佳作。
    郑板桥的书学传承,其自评曰:“平生爱学高司寇且园(高其佩)先生书法,而且园实出于坡公,故坡公书为吾远祖也。坡书肥厚短悍,不得其秀,恐至于蠢,故又学山谷书飘飘有欹侧之势,风乎,云乎,玉条瘦乎”。而后,他上溯至唐以及魏晋南北朝,在《瘗鹤铭》上用功最深,旁参汉隶章草,及旭,素大草之法,自成一派,称之为“六分半书”。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不仅把竹子和兰草画得出神入化,而且在书法上大胆创新,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划时代的一代艺术宗师,更兼擅长诗与画,其时乃谓之“三绝”。他的书法风韵特异,大胆独创“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何谓“六分半书”?据说隶书字体又称“八分”,而板桥先生认为自己的字体非楷非隶大概只有“六分半”于是就戏称“六分半书”,对此燮翁作如下解释:“板桥既无涪翁(黄庭坚)之劲拔,又鄙松雪(赵孟頫)之熟滑,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之以行草。”简言之,燮翁就是运用行楷的笔调,以楷、隶为主,写出似楷非楷、似隶非隶,而是融楷、草、篆、隶为一炉,而隶意较重的一种艺术风格。

郑板桥书法赏析
        在郑板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感悟到书画同源的幽趣,他的字用笔方法多样,线条类似他所画的竹子,随意赋形,另出机杼。在结体上,他意到笔到,肆意夸张,使长窄的字更加长窄,宽的更宽,斜的更斜;在谋篇布局上,则喜打破常规,推陈出新,使整幅作品大小错落,上下左右互相呼应,疏密相间,形成一种所谓“乱石铺街”的艺术效果,获得富有节奏的韵律感。郑板桥的书法创新出现在崇尚贴学的清代书坛,开创了书法历史革新之先河,那别具一格的六分半书的确振聋发聩,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郑板桥书法赏析
       说到书画同源,从郑板桥的书法作品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他以行草笔法写出的六分半书,其中就掺入了他画兰竹的笔法,清人蒋士铨在其《忠雅堂诗集》中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资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

郑板桥书法赏析
    表面上看,郑板桥书法的这种创新,是一种杂凑,而实际上这是以他对传统书法的深厚理解为基础的。他对于“二王”以及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书法,对篆隶和魏碑都有很深的研究,但他对古人法帖的学习,是取神遗貌,决不求形似。他说:“黄山谷云:‘世人只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可知骨不可凡面不足学也。况兰亭之面,失之已久乎!板桥道人以中郎(蔡邕)之体,运太傅(钟繇)之笔,为右军(王羲之)之书,而实出己意,并无所谓蔡、钟、王者。岂复有兰亭面貌乎?古人书法入神超妙,而石刻、木刻千翻万变,遗意荡然。若复依样葫芦,才子俱归恶道。”(《跋临兰亭序》)他对学书的这种独到见解,加上他对诗、画都有很高的造诣,生活中又饱经沧桑,所以,将思想的旷达与天性的幽默一齐融会与笔端,自然就形成了这种“奇而不诡正”的书法特征。

      郑板桥书法赏析
        燮翁这种大胆的自我创新,整体上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打破上:一是打破篆、隶、正、行、草等各种书体的界限,而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随意安排,主要是楷书、隶书相互参用;二是打破书画的界限,将兰竹画法融于书写之法,看他的字,其点画或粗或细、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其结体或疏或密、或正或斜、都一任自然,并略做夸张地表现出来。形成一种随物赋形、随形就势的特点。这正是郑板桥书法别开生面、独具魅力的关键之所在。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如作于乾隆二十七年的《行书论书》横幅,时已七十高龄,乃晚年佳作。大意是说苏东坡喜用宣城诸葛氏齐锋笔,写起来十分如意,后来改用别的笔,就手心不相应。板桥自己喜用泰州邓氏羊毫笔,写起来婉转飞动,无不如意。于是把泰州邓氏羊毫比作宣城诸葛齐锋,最后说: “予何敢妄拟东坡?而用笔作书皆爱肥不爱瘦,亦坡之意也。”整幅作品结字大大小小,笔划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点画、提按、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在一种态情任意的节律中显露着骨力和神采:清人何绍基说他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有生趣”。从这件作品的章法、结体和笔画,不难看出他“波磔奇古形翩翩”的兰竹精神。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对于郑板桥这种别具一格书风,有人称誉,也有人批评,清代袁枚曾说: 板桥书法野孤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康有为也说:“乾隆之世,巳厌旧学。冬心(金农)、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今人启功却认为板桥的书法“结体精严,笔力凝重,而运笔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处处像是信手拈来的,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认为远胜于乾隆时名书家刘墉的“疲惫骄蹇”和翁方纲的“浑头浑脑”,启功在《论书绝句》中这样写道:“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二百多年前的“板桥体”,至今仍能引起书家们见仁见智的激情和论争,仅此一点,也足见郑板桥书法的价值及其影响。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下图为郑板桥纪念馆。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世籍苏州,明洪武年间迁居兴化。少孤贫,天资奇纵,超越流辈。4岁丧母,由乳母、姑母抚育。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乾隆七年任山东范县,十一年调潍县,乾隆十七年底去官。为官期间,“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是一位加泽于民的清官。乾隆十八年初回到兴化,直到乾隆三十年去世,历13年,其间多在扬州卖画,与友游山玩水、诗酒唱和。晚年足迹以扬州为中心,同画家汪士慎、金农、高翔等人交游,形成著名的“扬州画派”,一生经历了“早初贫——中做官——晚年卖画为生”的曲折人生。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在当今国内艺术品拍卖场上,若论被造假最多、最滥的古代画家,恐怕非郑板桥莫属。之所以屡被造假,一则因为他是“扬州八怪”之首,家喻户晓、充满传奇色彩,广受民众喜爱;二则画价不菲不菲;三则历来追随学习者众,蔚然成风。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书法赏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