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大千山水画赏析之八
四季山水 四屏设色纸本
1940年作
《四季山水》作于1940年,是大千盛年以古人笔墨印以真景的佳作,四屏构图各异,以董巨长披麻皴为主,参以元人折带皴法,并以小青绿法设色,用笔秀润,设色鲜雅,通卷行云流水,从容自得,给人一种清新高雅的视觉享受。画中题诗亦是大千一绝,大千作诗不拘律格,信手拈来。
四屏之黄山景诗款原款本出自其早年所作黄山纪游册,款译:“文笔生花。近人游黄山者,多谓已枯萎,不复知其所,予按山志:从始信峰……”大千略改标点符号,即成七言格律,虽不畅达,却巧夺奇趣,才气贯天也!

青绿山水 纸本立轴 1944年作
拟石溪道人笔意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题识:世嚣都不到,大造意偏精。奇石当人立,幽禽浃耳鸣。冷冷三叠响,恻恻五铢轻。应笑秋风客,金丹尚未成。癸未春日莫高窟,拟石溪道人笔,梅寿仁兄正之,大千张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
此件为张大千仿清初四僧髡残的作品。张大千在继承髡残苍浑茂密、意境幽深的基础上,用笔秀润,足见其才华横溢。这件作品描绘了山峦之间,隐士于草庐间促膝而谈的景象。作品中,山石纵向呈“S”走向,虚实结合,气韵生动,笔法浑厚,多用雄健的秃笔和渴墨,层层皴擦勾染,笔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滞,秃笔而不干枯;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浓墨点苔,显得山川深厚,草木华滋,山间树木勾点晕染而出,苍劲有力。溪水从山涧流下,雾气氤氲。山下水草皆用短线描绘,茂密苍润,近处数座茅屋临溪而立,意境幽深。整件作品空间丰富,近处的树木与纵深远山共同营造出诗意的山水空间。
嘉陵明月峡 1940年作
(拍卖667万元,2011年11月北京艺融秋拍)
款识:峡势入朝天,江鱼荐馔鲜。盘空凿明月,驰想挟飞仙。青霭人家住,丹霄客梦悬。龙门思礼佛,椎断一怆然。从朝天驿买舟,经明月峡下利州作,蜀江之有峡自此始。庚辰春日追旧游写此,张爰。素侄留念,时同在成都。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此件《嘉陵明月峡》,画于1940年,是仿古阶段后期的作品,当时画家42岁,正在成都。他追忆自己游览嘉陵江时的情形,将写生与仿古结合起来,描绘了一幅气势激昂的峡江胜景图。
图中左侧的石壁,整体呈现竖直上下的纹理,而对突出的两个石块,画家调整了笔调,按山石的姿态转换了用笔的方向,变成左下至右上方向的皴染,石块的轮廓以清晰的方笔勾勒,表现出坚硬的结构。他的笔法是古人的,而景物却从写生中得来,显示出独特面貌。此画的构图方式新奇,取景蜀江两山相夹的狭窄通道,右侧截取细长的一条状山壁,进行特写,高耸简括,布局新颖。与之相对,左侧山石刻画具体详细,有人物、树木、山间险路,景观丰富。画面设色清淡,水墨湿润,意境清丽苍茫,气势壮阔。
听泉图 镜心设色纸本
1940年作
题识:听泉入山麓,访旧到松源。踪迹无知处,高枝一挂猿。庚辰秋日仿大涤子笔写于青城山中,大千居士爰。
此作仿石涛画风。画面右侧峭壁陡立,山石大斧劈皴写出,略施点苔,犹如刀削,笔墨爽利峻迈。崖间伸出数枝松树,松针茂密墨线勾勒,赭色晕染枝干,遒劲有力。山下一高士白描手法写出,身着宽袍,于平石之上临泉而坐,面部秀润,凝神听泉。远处山石用石绿、赭色渲染而出,笔简墨淡,山泉从山涧流下,具有较强空间感。画面前方水草丛生,山石用湿笔写出,雾气朦胧,水面如镜。画面构图截取峭壁景色,不拘陈法,布局新奇,近景、中景、前景层次清晰。作品笔法丰富,墨色干湿并用。
清湘笔意 立轴设色绢本
1940年作
题识:流水含云密,渔人罢钓归。山中境何似,落叶鸟同飞。拟清湘老人,庚辰秋孟写于青城,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此件作品绘于1940年,张大千因抗战已避居四川青城山。虽是临石涛之作,但也极为精彩。构图极其简单,前景中的芦苇水草和小溪将画面分为左右两段,中景两位垂钓归家的渔夫,远景则水、岸茫茫。笔墨技法变化多端,配合着远中近处的山石及茅屋和赭色的全面运用,加以设色的点缀,极尽变化之能事,体现出张大千过人的绘画技巧和综合功力。

霁翠群峰 立轴 1939年作
山水 立轴纸本
灵谷深松图 设色纸本 (241.5万元,2011年6月中国嘉德)
款识:灵谷深松图。蜀人张爰。此图石涛、石溪、胡元润、程青溪皆尝写之,青溪、石溪二幅为寒斋长物,石涛则为歙县程氏所藏,元润一幅乃先师李文洁公玉梅花庵中物,今考,皆不知落何许矣。灵谷写亦无复,深穼蔽日摩天从记怀想,即写后八功德水,亦以显考竖碑为壅塞之矣,陵谷之变,三百年来又岂一灵谷写耶,为之黯然。大千又记。钤印:张爰私印、蜀客、张大千、大风堂。
这幅作品中,灵谷之地势于群山峻岭之中,倚天叠嶂,复穹岑以排空,诸峦布势,若堆螺髻于天边。前景松木参天、琳宫梵刹,灵动佛塔静静矗立;而远景群山之飞瀑,坠落山间倾流而下,似荡起瀑声洪亮,引人入胜,这就是所谓的“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静、七不痾、八不蠲饐,的‘八功德水’”之说。整个画面中又以腾云、迷雾承接,苍茫浑沦、灵动秀逸。
![[转载]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三) [转载]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仿石涛山水 立轴
1940年作

仿石涛山水
层峦幽壑图 1940年作
![[转载]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三) [转载]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松山读书图 1941年作
看山图 立轴设色纸本
1940年作
题识:1.庚辰八月,青城山中仿白秃和尚笔,寄奉敬予道翁博教,张大千爰。
2.麓台从玄宰上窥子久,石溪亦从玄宰上窥子久,面貌各不相袭,正如临济、云门各穿,不借走路。敬予道兄当代麓台,南海黄君璧则今之石溪,予偶尔学步,衣冠优孟,未敢作登坛想也。大千居士又记。钤印:张爰、青城客、张爰之印、大千。
此作为大千寓居青城山时所画,以高远取势,画面右侧,危崖陡然升起,略呈左倾态势,流云缭绕其间,中段小径曲折,通向画外,山势险峭处似无前路可行。一曳杖高士拾阶而上,驻足半山,探身眺望后山流泉。悬崖间两道高流飞坠,在山势转折处跌宕起伏,复又顺势而下,汇入山坳幽谷,荡起升腾的雾气。涧水潺潺穿过桥阁水榭,奔涌而出。右侧崖下杂树并陈,茂草丛生,三株虬木自画面右下角婆娑斜逸,与上方横陈夭矫的松枝,形成交互穿插的动势,益发显出断崖之危。青瓦山斋隐现林间,视线逐崖而上,越过榛芜遮蔽的山巅,则见堆叠连绵的峰峦,渲染出悠远飘渺的韵味。
全作浅绛设色,山石、树干染赭石色,杂草、树叶、屋瓦等罩花青色。略带装饰性的钩云,既烘托出青城之幽,又营造出空间感,增添了高古之气。草木间的点点霜红,则喻示着秋天的到来。
题识中言,此作以石溪笔墨出之。画中山势的排布、中景山顶朦茸的草木,皆是以石溪笔法为主,但又与石溪苍茫、荒率的秃笔渴墨皴擦不同,兼具深密与松秀,显示出他对元人的心得。石溪之外,前景中斜出的大树造型和枝叶,以及独立山腰观瀑的点景人物,大千中年以前用力最甚的石涛血脉则跃然纸端,攫各家精髓,又不掩己貌,彰显出大千吞古化今的高妙能力。
![[转载]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山水 立轴
1940年作
![[转载]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三) [转载]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资中景色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转载]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三) [转载]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仿石溪千岩万壑 立轴 设色纸本
题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拟石溪上人画法。爰。 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此画为张大千仿石溪画法所作。石溪乃为明末清初四僧之一,擅画山水,主承元四家传统。张大千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其传统功底可谓深厚。此幅山水画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画家多用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笔墨沉静苍劲,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典雅的浅绛设色,开合有序。飞瀑直下,贯穿于整幅画面,创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幽深之境,山水间两人物似在交谈,山水树桥等景物精心安排,更是创造出了一种引人思索的空间,让观者身历其境,体味其中的雅趣妙意,回味无穷,以致情景交融。该画作在体现石溪画法特色的同时也展现了张大千深厚的古典艺术底蕴。
松陵春色 镜片设色纸本
1940年作
闲钓图 镜框设色纸本
1941年作
款识:闲钓溪鱼鱼满串,旋沽邨酒盈尊。归来记得挂船处,秋水斜阳树一根。辛巳秋画属郡,张爰。印鉴:张爰、大千。
大千的笔墨清澈纯净,意境优雅:近处的水湄,浅生的芦苇,细小虬曲的柳枝,半掩半露的小舟,远方的三孔桥,都在静雅中含羞默默。清风徐来,吹动着萧瑟的林木,吹拂着水面的波纹。落日秋风野水湄,扁舟宜有五湖思,一股出尘之意萧然而生。
此帧作于1941年,此一阶段张大千作品的主要特色是以自然为师,较为工致。构图上仿若信笔为之,但磊落之间层次分明,将丘壑置于心中。文人画家向来讲究逸笔草草,此帧逸笔为之,寂寥中窥得境界,始令人知画境植于心境,非胸襟彻廓者不能为之。

山水 四条屏设色纸本
1941年作
仿古山水四屏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2576万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题识:1.老树空山。以元人法得之。大千居士爰,沱水邨居。 2.云磬风帆。师井西老人笔。辛巳春日,蜀郡张大千爰。
3.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此元人填词也,予以水树法写之。辛巳春日,张爰。
4.偶记袁中郎“磵底有人穿洞出,山间投石隔邨闻”之语,戏写之。辛巳春日,沱水邨居,爰。钤印:爰玺、大千、张爰私印、蜀客、张爰之印、张爰、大千大利。
敦煌之行是张大千艺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以此为里程碑,张氏艺术可断为前后两期,前期多仿古、拟古而略有自家风貌,后期则融通宋元而独具自家面目。此幅作于敦煌行际的《仿古山水四屏》,应是兼具前后两期风格的制作。
四屏皆仿元人,看似略不经意,而意趣横生。四屏两两相对,一写前人词句而颇得浪漫,一写前人旧题而脱略窠臼,极是大家。尤为突出的是其别具一格的浅设色法。张大千后期融通宋元而创沉着顿郁之泼墨泼彩法,前期却出入宋元而归于平淡天真之浅设色,其途虽异,其归却一。此亦可窥张氏天纵英才。
春山远眺 1941年作
(拍卖897万元,2012年6月北京保利春拍)
题识:自爱南坡笋蕨鲜,一春仍贮买花钱。琴翁酒伴如相闻,只在疏林秀石边。辛巳春日写李竹懒句,似松岭仁兄方家正之。大千张爰时将西出嘉峪,展佛敦煌,信装弄笔,愧未能工,幸谅幸谅。钤印:张季、大千居士。
《春山远眺》是张大千1941年所作的一幅山水佳构,绘高士隔山观水,颇有意蕴。此画全幅的山石皴法和直树,特别是中景延展到远处的树木和苔点、以及茅屋村舍等,是以石溪的笔法为主,而近景腾云驾雾的点景高士及悬崖上的古松,画法却都是石涛的影子,其造型与结构,则又受到张风的影响。全画设色青绿,表现大千先生在三、四十岁时,综合各家风格以及写生所开创出个人的面目,显示他对装饰色彩的高度兴趣。张大千善於师古人也善於师造化,其山水作品无论仿古人笔意还是自家手法,都能传递出一种“生气”,一种清新的感觉,这正是张大千山水画的“真髓。”

岸边闲坐 立轴设色纸本
(184万元,2012年6月北京保利春拍)
岸边闲坐 立轴设色纸本
1941年作
题识:东风又送酴醿信。早吹得愁成潘鬓。花开犹似十年前,人不似十年前俊。水边珠翠香成阵。也消得,燕窥莺认。归来沉醉月朦胧,觉花气、满襟犹润。仿卢鸿乙草堂图笔法写此,并书宋人钟过步蟾宫词,漫作于大风堂中,蜀人张大千爰。钤印:蜀郡张爰、大千豪发、大风堂、两到黄山绝顶人。
在大千的山水画或高士图中,此幅在构图、笔法及意境的营造上均面貌独具。
此图写宋人钟过《步蟾宫》的词意,描写古人春游的场景,这种回首岁月时的刹那间惆怅,以及面对山水时的悠闲情致,或者与大千的心境是一致的。画中布局大开大合,近景处奇形怪状的山石排列成一种罕见的环状结构,露出一角水面,水面波光粼粼,泛起浪花。左下侧高士盘腿端坐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面朝湖水,似在幽思;后面童子站立执葫芦,只见背影。远处水面开阔,水岸上杂草丛生。景致清幽,人物生动,颇为契合钟过词意。笔法上较为谨细,大千言“仿卢鸿乙草堂图笔法写此”,卢鸿乙为唐玄宗时期的谏议大夫,因不愿做官,在河南登封的卢崖瀑布隐居、讲学,此处后被称为“草堂”。王蒙和项圣谟均曾以《草堂图》为蓝本作画。
吴湖帆曾在画论中言:“项圣谟一生得力于卢鸿乙《草堂图》,树石点画,无不逼真,前人云与宋人血战者,实不知与唐人血战也,见《草堂图》者自知之。”可知《草堂图》的地位。大千之山水受王蒙影响甚深,此图中严谨而富于变化的结构,准确的造型,精谨细致的笔法,以及画中流露出的高雅气韵和明净清和的意境,均可见到这种影响,又在各方面自出机杼,实乃大千师古又创新的山水画佳构。

载舟观园图 立轴纸本
江上觅句 立轴设色纸本
款识:蜀人张爰,大风堂下。钤印:张爰私印、阿爰、大风堂、大千豪发。
此作画面天真雅致,简洁内敛,笔简墨淡,功力老辣。画中野鸭安详静卧,岩石植被稀疏,比八大的原作少了些愤世嫉俗,多了些柔美渊穆,胜在恬静自然,一任天机的意境,符合长大千一贯的细腻做派,同时对精神把握到位,不失八大深意,可谓意味隽永,实为张大千精彩之作。
仿石涛笔意 立轴设色纸本
1941年作
此件张大千仿石涛笔意作品酷似石涛面目,笔墨技法变化多端,肥、瘦、方、圆、横、斜无所不有,而且配合着墨、水、赭色的全面运用,极尽用笔变化之能事,体现出张大千过人的绘画技巧和综合功力。而所绘内容,则是石涛常绘题材:远山、近人,留白而形成的江面,一直从远处延伸并与近景相连通。嶙峋的山石占据了画面右侧的大部分,蜿蜒生长的奇松顽强地生长在山顶,赭色和墨色将画面分成前后远近两景,让人感受到一种悠远;而掩映在近处山林中的楼阁,则带给人一丝丝温暖。张大千的仿古作品也往往备受推崇追捧,此画即为“大千笔、石涛意”的典型代表。

黛山雨後 1941年作
款识:高低螺髻照江潭,倒插千条碧玉簪。好是残阳新雨后,看他染黛与施蓝。辛巳春暮,写清人黄莘田句于皋兰客邸。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此图作于甘肃兰州,正值春意渐逝,夏日渐浓之时。据载,张大千携家人及众弟子于1941年3月抵达敦煌莫高窟,临习壁画,而兰州正是去往敦煌的必经之路,也是张大千绘画艺术再度变法的临界点。
《黛山雨后》对于张大千书画艺术的鉴定和鉴赏来说,是无可比拟的标本。无论从画风还是款识来看,《黛山雨后》处处体现了张大千临古而不泥古的风格。款识的书体略长,体势左低右高,结体外露而内含,气韵密集处不可插针,疏朗时亦可走马,可见张大千已然将李瑞清和曾熙的书体风格杂糅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大千体。
画风的变化与书风相类,松针的画法、人物的塑形和线条的勾勒、山石的皴法、苔点的斑驳,依稀中仿佛还可以看到石涛、张大风、石溪等前贤的些许影响,但这些影响绝对不是简单的移植和复制,而是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的再创作,辛辣的笔锋和着花青、赭石、墨、水的融合与流动,或正或倚,或横走或翻转,暮春雨后山岚的清蒙似含露,苍茫而不荒寒的宁谧跃然于纸上。
兴龙山色 镜心设色纸本
1941年作
款识:榆中兴龙山,林木蓊郁,居然南中景色。予以春暮来游,高处犹雪,则与吾蜀峨嵋同也。辛巳三月。大千居士爰写于皋兰客次。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1941年春,大千先生率眷属再赴敦煌。自成都出发,先抵甘肃兰州,待徐悲鸿学生孙宗慰前来会合。盘桓期间,与门人往游榆中名胜兴龙山,谒成吉思汗陵寝,夜宿太白泉。此行作画多幅,以纪游迹。本幅即兴龙山纪游之一,乃游毕返兰州所写,兰州古名“皋兰”。兴龙山,又名兴隆山,风景秀丽,古迹极多,有“陇右第一名山”之誉。大千以其景与南中相近,故画中非险峻高峭之势,入眼处只见林木苍郁,连绵聚结,烟岚回荡盘旋于山峦蜿蜒间,遂采董巨法状之,细腻绵密,尽是一片江南清润秀色。
松岩仙馆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拍卖280万元,2010年西泠春拍)
款识:偶记袁中郎“磵底有人穿洞出,山间投石隔邨闻”二语,戏图之。辛巳六月,蜀郡张大千爰写于汉安。 钤印:张爰(朱)、大千居士(朱)。
《松岩仙馆图》是一幅命题,。袁中郎的两句诗:“磵底有人穿洞出,山间投石隔村闻”,为其意境感染,命笔图之,成就此画。由此让人想到了画家的几种类型,一类有画无文,一类有文无画,还有一类则图文幷茂。
图文幷茂幷不是指画中非要有长跋,很多优秀作品未必都有长跋,但是很有看头。有看头必定有“文”,这是耐人寻味的。这从一个角度向画画人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命题:画画从何入手?以笔者所见无论从何入手,文化都是最重要的一条。张大千是第三类画画人。
此画以石涛笔法描绘中郎诗意,满幅构图,前景古松倚石,松下高士踽行,山腰有庙舍瓦屋。高士涧底行,虽与庙舍相去不远,却为垂岩所阻,相闻不相望,一种诗意已出画面。张大千骨子里就具诗人气质,作此画于诗意十分拿捏,绘来得心应手,潇洒得很。

灵宝幽谷 手卷 纸本
款识:戏写灵宝幽谷,博通一吾兄笑正。大千爰。钤印:大千笔葽。
尾跋:一卷重披,卅年词笔,往事堪悲。山水豪情,风云壮志,都付春知。干戈催老鬓眉,身本是,关西健儿,铁板铜琶,旧时才调,此日襟期。调寄《柳梢青》。通一老兄属题。辛巳春,无量。
短词欣出劫灰中,呵护真烦鬼物功。自写于湖忠愤气,不须听唱满江红。乐章小技类雕虫,徂丽相夸绣女红。铁板铜琶声激烈,只应今古两髯翁。右题曹雨亭所藏髯翁劫余词稿二首。为通一尊兄录之。辛巳(1941)二月,汪东。
望门投止埋名久,身世谁知,家国堪悲。写怨都成绝妙词。光阴弹指沧桑改,往事难追,旧卷重披,剩说今时视昔时。《采桑子》小词。书应通一吾兄教。尹默。
汉家陵阙,惟有秦时余片月,泪尽关山,留得凄凉宝剑篇。前身青兕,问讽廉颇今老矣,旧句摩挲,家祭何时告两河,减兰小词。通一吾兄属题。俊。
一鞭伊洛连关陕,磨尽轮蹄不止家山感。南北甘陵,前事远至今,党锢传张俭,少年游迹重揽。硖石如雷,黄巷车尘展。(词中所历皆予还蜀所经过,大约亦光宣间世,故载及亡。)万恨沧桑都花眼,故灰留作新词展。鹊踏枝,题右任旧词奉通一大弟属。清寂翁。
![[转载]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二) [转载]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林窈清湫图 镜片设色纸本
1942年作
山水 设色纸本
1942年作
仿元人山水 镜片设色纸本
1941年作
款识:江静潮平岂偶然,一山绕过一山连。钓台近处行当缓,何用风牵上濑船。予以元人水树法写之,辛巳春日张爰。钤印:张爰之信印、大千居士、笑白云多事等闲为雨。

峨眉龙门洞 立轴纸本 1941年作

导江玉垒关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龙门奔流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高士策杖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高士策杖图》是张大千在辛巳(1941年)春日所作,是张大千42岁壮年之作。这一年,正是张大千以自己成熟的艺术风貌正式迈向世界艺坛的开端,1940年以后,张大千的创作虽然还有石涛的气息,实际上更多的是自家面貌。此图分远中近景三段式构图,远处山峰林立,水村渺渺,中景江水茫茫,一舟独钓,近景高士策杖徐行,双松耸立,江亭俨然。在秀逸灵动中已显出浑厚沉稳的内涵,隐然有仙逸之气充溢其间,树木的勾皴点染,人物的形态描绘,手法丰富多变,整个画面高雅而充满韵味。

临流独坐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张大千画高士亦喜欢与劲松或古木为伴。他在绘制背景的时候,往往随着人物的改变而取用不同的笔法。除了拿手的石涛,还可以从他身边的无数古画中找到出处,岂止董源、赵孟俯、王蒙、还有唐人的壁画,无不使人物与背景看上去浑然成章。
本幅《临流独坐图》作于1941年,以几株参天古树为主体,屹立于画面下方,前景中突出一块临江的盘石,高士独坐其上,远眺对岸。虽然他自题“仿赵仲穆笔”,然而在青绿设色的老干虬枝与葱郁树石之间,若隐若现的还是来自石涛的那些粗率的笔触、干涩的线条与墨深笔湿的横涂竖抹。高士的头型以卵形开脸,侧面勾勒,发线高过额头,其袍服笔调简逸,独以红色突出其于画中的中心位置。只有远景处的轻岚重峦,颇有些许董家意味。

观瀑图 立轴
黄山剪刀峰 立轴
1942年作
松泉图 镜片设色纸本
1941年作
款识:宋人松泉图。辛巳春日,临似廷梁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沱水邨居。钤印:张季、大千居士
《仿宋人松泉图》是张大千的重要山水作品,在张大千一生追抚宋元风格的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画面底端如高古游丝的细笔的水波纹是典型的大千画水法,其艺术性也可窥见一斑。前景作乔松危崖,繁枝密叶,高士坐卧于坡岩上赏瀑,高士的造型属于大千所谓的“大风堂登录商标”典型。
对山峰侧的垂瀑直本而下,在云树沉沉之间隐没于松梢,复转折为奔流曲泉冲出山脚,注入溪涧激起水纹涡漩。此画山石层叠而上,辅以直苔,点出山脊走向,然后以花青赭石两色层层渍染,造成土石浑厚草木华滋的效果。树晕浓厚,山色浑沦,不以险刻取奇,自然高迈,学北苑正当于大开合处着意,一堕巧趣便非真谛。《松泉图》代表了大千在四十年代对宋元山水画的基本认识,是大千在上追宋元的过程中,变化出的一种风格样貌。
云山话旧 立轴
1942年作
款识:方壶云山,不落二米一笔,自成风格。云林生虽极意推重房山,然犹是以因为创者。客窗无俚,戏墨骋怀,托意上清,未谋形似,若刻舟求之,剑去远矣。壬午春日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此图应为张大千在前往敦煌途中为接待和送行的各界朋友所作作品之一,纯以水墨为之,以戏墨形式,不求形似,但布墨灵秀,笔法苍疏沉稳,在水涨云漫之间透出离别的一丝愁绪。边纸有溥儒长题。

山水 设色纸本立轴 1945年作
仿石溪千山翠岚 立轴
1944年作

深壑寻幽 立轴
设色绢本 1942年作
款识:此幅起于辛巳除夕,成于壬午元日。一画之成,遂历两岁,比之古人五日一水,十日一石,一何迟也。书博友老长兄一笑。大千弟同客湟中。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此图山势耸峻,山脚云气漫掩,极具深远和高莽之态,且在两山之间又开几重天,深幽润泽,远山之巅一飞瀑直落九霄,画面多北宋之法而少南宋之迹。大千自云此画之成“历两岁”,足见是他精心之作。
双峰插云 镜心 壬午(1942年)作
题识:遥天突兀耸双峰,云气冲门子不妈。可惜少陵看未得,并刀只解剪吴淞。云门一名剪刀峰,写似器之仁兄法家雅正,壬午之二月,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朱)。
大千此幅山水笔势错憎,有清刚之气,远山遥隔于云雾,又见空灵,非仅仅摹拟于石涛矣。山岩皴染纵横,用笔文学豪放,小草则工细精妙,可谓大处粗放,细处精微。与向来诸家画黄山笔墨都不相同。云门峰位黄山西南部,形似剪刀,故又名剪刀峰。张大千敏捷地联想到了杜甫诗“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故题诗中有“可惜少陵看未得,并刀只解剪吴淞”句。

万佛峡 1942年作 (336万元,2011年11月蓝天国际秋拍)
题识:安西榆林窟,北凉沮渠蒙逊所凿边。断崖夹峙,中亘急湍,有夔巫之状,故俗称万佛峡。壬午七月大千居士爰。钤印:爰鉨、大千。
《万佛峡》,笔锋苍润,描绘的是与敦煌莫高窟有着密切关系的姊妹窟——安西榆林窟的景象,张大千在1941年与1942年两次去敦煌临摹学习壁画,而此幅作品当属他当时在敦煌时的作品,有写生的色彩,既是艺术作品,也是历史证物,显得弥足珍贵。
仿石溪秋林双泉图 立轴纸本
1942年作
题识:木叶凝霜静,千山绿尚肥,晴晖灵秋晚,犹暖旧林扉。仿石溪笔,壬午冬日大千居士爰莫高窟作。钤印:张爰、大千。
此作为张大千1942年所做,属于他的早期作品。从山岩布局来看,山和松为近景,采用石溪的技法,松树由大而小从近处推向远方,突显空间的距离感,显示他了解西洋定点消逝法的透视观念。为了突显山石削立陡峭和崚嶒坚挺的质感,他用侧笔直皴或斧劈法。大千巧妙地运云气为呼吸,画流水来通气。在设色方面,除了花青和赭石的浅绛以外,又在适当的山岩上敷以较薄的石青、石绿,使得全画辉映着色调清俊明快的美感。
![[转载]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仿石溪笔 立轴
1942年作

仿杨昇笔 立轴 庚辰(1940年)作
秋山林屋图 立轴纸本 1942年作
题识:壬午冬日大千居士爰莫高窟作。钤印:张爰私印、大千。
此图原为叶浅予先生所藏,经谢稚柳先生题鉴,为张大千五十岁之前作品,构图繁复细密,山石、树木形态丰富,呈环抱之势,溪流出于中间,全画综合了多种绘画技法来印以真景。
幽壑飞泉图 镜框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款识:1.仿宋人沈子蕃缂丝。写于金城蜀郡张大千爰。
2.晓迎幽翠树如盖,暮拂苍条挹清霭。远峰眉黛翦双眸,一曲飞泉动爽籁,岁癸未之夏六月二十有一日,大千居士再题。钤印:张爰(朱)、大千大利(白)、张爰之印(白)、三千大千(朱)。
山水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款识:晓飞云脚起天末,湖山秋色旧游踪。癸未八月擬董玄宰法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此卷横幅是大千癸未(1943)所作,是模仿明代董其昌笔意。此卷画面视野开阔,层次分明,特变是近处的峰峦丘壑有鼓荡生风的气势,细审则可以看出师法传统技法,着力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确有董其昌儒雅高古,风流蕴藉的气象。


绿波春远 手卷
1943年作
题识:绿波春远图。滨莽道兄属。癸未十一月。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三千大千、迟秋簃、人间乞食。
引首:绿波春远。窅公将写是图以寄其绵邈之思,髯过谂沧浪一舸舸中人,为揭四字归之。月在镏江易忠箓。
题跋:1.林思进:(文略)滨莽贤兄属题。绿波春远图赋请正指。壬午(1942年)秋。清寂翁思进。2.庞石帚:(文略)摸鱼子,为滨莽词家题绿波春远图,癸未(1943年)秋暮后。3.谢无量:(文略)甲申(1944年)九秋,无量为滨莽先生题。4.仲玙:(文略)此季丰往岁见和题绿波春远图之作,甲申(1944年)小暑,滨莽先生属补书上卷,时季丰仍在渝州也。仲玙。5.程千帆:(文略)滨莽属题。甲申(1944年)春会昌客成都。6.刘道龢:(文略)迈陂塘。甲申(1944年)三月,奉题滨莽先生绿波春远捶时感逝,不尽恻怆以谓山岳门昔然江湖潜沸世之风荡波沦察落不耦者,宁独一徐琅耶,偶写小词,助公叹欢。道龢晨风阁题记。7.高文:(文略)滨莽先生属题绿波春远图展卷,群公皆有作午节前二日饮。君惠兄宅醉后漫书二十八字亦不自支其所云也。高文。
8.沈祖棻:(文略)甲申(1944年)春,祖棻倚声。9.向迪琮:(文略)丙戌(1946年)中秋前一日,向迪琮。10.易忠篆(文略)。
黄山赏松 立轴
1943年作
题识:三作黄山绝顶行,年来烟雾鏁晴明。平生几多秋风屐,尘蜡苔痕梦里情。承霖仁兄法家正之。癸未七月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

秋风旧痕图 1943年作
高士行吟图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烟雨归隐图 设色纸本
镜片 1943年作
此幅作品是张大千1943年敦煌之后盛年成熟期的作品。这时期的作品一改敦煌以前较注重明、清画家的样式,敦煌以后偕敦煌壁画高古之笔意,样式更趋多样,作品大多直追唐、宋、元。这幅作品正是参入宋代大家米芾米家山水笔意的静逸超脱,空灵跃然纸上,一气呵成。
黄山朱砂泉 立轴设色纸本
1943年作
款识:谁将活火此中然,争道轩皇浴后仙。我恐尘根都涤尽,看花未了世间缘。癸未十二月既望,写黄山朱砂泉,似焕文仁兄法家正之,蜀郡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大千(白)、蜀客(朱)、大千豪发(朱)。

河西之游 镜框设色纸本
1943年作
(586.5万港元,2013年4月香港保利)
款识:(1)凉洲城南莲花山善应寺,境绝幽邃,高崖悬瀑,梵宇出云,南中诸胜或且不逮,况此边徼耶?予游河西,两止其地,晨阿夕瞻眺,良豁美襟。爰用山樵法写此,以代游记。癸未秋日,大千张爰。(2)己丑六月,笙波仁兄携过在山楼,回首河西之游,恍如隔世矣。大千张爰,同客香岛。钤印:张爰、大千、张爰长寿、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
1941年中,大千前往敦煌,凉州为必经之地。此处不仅风土景致与中原大异其趣,更蕴含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对于走遍大山大水的大千而言不啻为一次崭新的体验,势必要以其巧妙画艺将之纪录而下,此件《河西之游》便应运而生。对大千而言,当他在二十一岁那年于上海书画收藏名家狄平子处首次见到王蒙真迹,便被这位代名家描绘高耸绵延的群山峻岭所展现出来的气韵给深深吸引,自此数十年临摹不倦,更曾自谓:“胸中有王蒙”,尤到壮岁中年,更可说是尽得真髓。
本幅大千以细腻笔触描绘河西走廊独具一格的地形样貌,崇山峻岭中错落几幢雄伟建筑,益显地势之高;险峰之中夹着一道白瀑笔直流泄而下,直与绕树云霭相接,一名高士在童仆随侍下,独坐岩间欣赏如此自然壮景,虽云采王蒙笔法,然细观画中千丝万缕般的细密用笔,无一不精炼力透,而醒目的松针与浑圆的苔点,在略施赭红的山石切面衬托下,益发明亮;而以高士为界,刻意上密下松的笔墨运用,更使得一片开阔潇洒之情跃然纸上,诚为大千山水画艺自成面目的重要代表。

黄山胜境
册页(十二开)设色纸本款识:[一]桐君山。 [二]此出七里三龙到严州境也。爰。 [三]朝鲜金刚山大似我国黄山。 [四]剑门。癸末大腊,写为谷兄法教。大千弟爰。 [五]黄山后澥松谷有此幽邃。 [六]黄山光明顶。瞿山子屡写之,此用清湘法。 [七]鲫鱼背三面而皆空,令人不敢左右视,少不慎则堕万下矣。今则围以铁槛,不为级,徜徉而周,无复临深之叹。 [八]方壶道人墨戏。爰拟。 [九]子凌钓台。其西则皋为痛哭处也,或以为似豆闿。爰。[十]新安江一角。仿黄鹤山人笔。 [十一]略及元人墨法。爰。 [十二]黄山浮丘峰。钤印:大千居士、张爰之印、季、张爰、大千豪发、大千、蜀客、大千长寿。
此册十二开,为张大千1943年赠于友人谷兄的。分别描绘黄山光明顶、鲫鱼背、澥松谷、浮丘峰,新安江,富春山子陵钓台,桐君山,四川剑门,朝鲜金刚山等处,都为大千二三十年代游历过的地方。
此册描绘黄山景色最多,大千之所以偏爱黄山,主要来自于石涛的影响。张大千曾说“黄山风景,移步换形,变化很多。别的名山都只有四五景可取,黄山前后数百里方圆,无一不佳。但黄山之险,亦非它处可及,一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大千在50岁之前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写了大量的纪游诗和写生稿,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同时为他日后艺术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册其中一开写朝鲜金刚山,1927年秋,张大千应日本友人之邀赴汉城游金刚山,并与朝鲜姑娘池春红开始了一段感情,成一时美谈。
张大千平生广游海内外名山大川,无论是辽阔的中原、秀丽的江南,还是荒莽的塞外、迷蒙的关外,无不留下他的足迹。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老夫足迹半天下,北游溟渤西西夏。”按其款属“仿黄鹤山樵笔”、“瞿山子屡写之,此用清湘法”、“方壶道人墨戏。爰拟”等,这一时期是其师古、师自然的创作阶段,从此册页之中可知大千对于古法精髓领悟之深厚。
青城南望 立轴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1)青城天仓峰南望寨门味江之图。仿董源笔法为之,时甲申六月既望,同儿辈游归并记,弘丘爰。(2)昔居青城三载,未尝一揽寨门诸胜,顷从縇煌还居上清,彭君袭明力怂恿之,始获一游。断岸裁云,颓峰碍日,秀拔雄奇,咍莫测,隔江山色绵亘自鹿头、熊耳,断堑连冈,起伏变灭,味江缭绕其下,南望目断,不知其极,山川沃壤,襟带形胜,青城名区,殆无过此。烟霞抗志,林薮栖心,慨然有山鹿野麋之志,念烟火事未毕,时复作人间想,山川能说,悚愧何辞?染素抽豪,聊寄永思。钤印:张爱之印、大千、张大千。
《青城南望》作于1944年,五尺宏幅,气势恢阔,是四十年代中期张大千最重要的山水巨构之一,显示出盛年大千无可匹敌的笔墨驾驭能力。青城山位于四川都江堰市西南,乃道教名山,其景清幽,四面诸峰环绕,状若城廓,中间山谷、盆地多高大乔木遮蔽,宫观亭阁则掩映在浓荫翠盖之中。
1943年末,张大千自敦煌返回四川,还居青城上清宫,翌年六月初,遂携儿辈畅游青城,本幅作于此行归后。全作竖幅构图,画中近景,双坡对峙:中间一条小径通向画外,一曳杖高士与童子迎面露出半身,正沿坡而上。左侧坡崖边缘,山路崎岖,坡石上树木劲挺,由此将画面引向中景绵延莽莽的丛林,林间云雾缭绕,山居时隐时现,林木稀疏处,一江潺湲而出,江左断崖耸拔,江右云山逶迤,层层推远,江水蜿蜒曲折,消失在远山陂陀间,彰显出青城的飘渺幽深。
全画铺陈直达幅顶,山峦丛树由近及远,依次缩小,而终极于渺茫。画境之阔远幽深,使观者仿佛身临高处,极目远眺苍茫蒙茸的蜀中胜境。此作章法,表现出深远、高远兼具的深阔境界,可谓得江山之助,迥非常人所及。画中山峦叠嶂,尤其是远山部分,大致是用长披麻皴线条,渲染出苍苔浓密、草木华滋的笔墨效果,加之传统典雅的浅绛、花青设色,所达到的“文而不弱、放而不野,沉着而清润”之境,正是董源传派。而远景断崖和近景坡石线条的折转,无疑揉入了北宗笔法。中景的大片林木,则显见石涛血脉,可见画家的善学善化。青城山是影响大千一生山水画的重要名山之一,此幅《青城南望》可称为大千青城山水的奠基之作。
携琴访友 立轴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武威山水 立轴纸本
1945年作
峨嵋华严顶 立轴 约1944年作
题识:观心解脱叹无方,蹴踏层霄礼象王。撒手定知能接引,到头应共得清凉。覩光欲贱三生石,渡海勤求一苇杭。莫倚阎浮思净土,人间弹指有沧桑。此二十年前所写峨眉华严顶,诗亦同时所赋。时敌机方肆虐于蜀中也。甲辰(1964年)嘉平月点染成之并记。大千居士爰,三巴之八德园中。钤印:张爰。
“峨嵋天下秀”是张大千所称的四川山水“天下四绝”的美景之一,其余“三绝”是巫峡天下奇、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
华严顶是峨嵋山一座独立的山峰,奇突俊秀,峰形如塔,雄踞峨嵋山腰。清康熙年间扩建为寺,寺名也叫华严寺。“华严观云”是峨嵋山著名景色之一,此景在大千的融摄下,以浅绛山水出之,特别夺目耀眼。画面处理笔笔细腻精到,展现大千的笔墨功力,景致纵深辽阔,层次分明,呈现出磅礴的气势,而游移的流云增添了画面的逸气。
张大千一生所作峨嵋山水不知凡几,此图是最富表现力的作品之一。创作于1944年,值战事方酣,敌军日以继夜地在蜀中轰炸。大千感慨生命的无常,赋诗以为志,希望藉由伟大的佛乘洗涤心灵,在方外寻求净土,足见当时氛围的沉闷。尔后,大千移居海外,直到甲辰(1964)年十二月再加润色点染,成之于巴西八德园,笔法浑然天成,是难得一见的佳构。
![[转载]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二) [转载]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仿李唐古木寒泉图 镜心纸本
1944年作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立轴设色纸本
1944年作
(575万元,2011年12月北京保利)
题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甲申立秋,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出自苏轼《十八大阿罗汉颂》,被北宋以后禅家借为表现禅的一种境界。禅家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为第一境,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为第二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为第三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是进入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中,其重要体现就是“人”与“境”冥然合契了,“人”丢失在“境”中,“人”没有了意识,没有了占有的欲望,追求的念头,这就是意念的“空”。但“空”不是死寂,而是“水流花开”,一切自在兴现的境界,一切都是自由自在。
细观此件作品,不难度感受到其中充满大自然气息和生命力,布局奇巧神妙,气度隽永,魅力无穷,具有“望其气尔弥、品其理而精”的艺术品味。大千曾遍游名山大川,搜集创作素材,开拓艺术境界。多年来他通过对山水画的研究和探索,在技法上追求内在与自然的契合性与关联性,并力求创建独立的法则与规律;画意上则追求超逸及洁灵的境界。经过不断求变图新,最终创作了具有极高难度的泼彩山水新画风。
峨嵋观瀑图 立轴
1944年作
携琴访友 立轴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游麦积山 1944年作
(60万港元,2006年5月香港佳士得)
题识:微霜初欲落,细雨止还蒙;一水牲儿绿,千林柿子红。踏空礼诸佛,拔地起群龙;钟声朝昏静,无人说赞公。天水游参积山作。甲申闰四月,写似梁年仁兄方家两正。大千张爰。钤印:张大千、蜀客、人间乞食、大风堂。
张大千于一九四零年九月拟去敦煌,十一月正欲从广元前往甘肃省的麦积山。但不幸接到二哥张善孖患痢疾再加上糖尿病逝世的消息,于是立即赶回奔丧。同年十二月,丧兄之痛未脱,其长子心亮因肺结核病逝于西安。悲恸至极,于是取消麦积山之行,又再上青城山隐居,闭门用功于诗书画,在优美的环境中,孕育出创作情怀。一九四一年,张大千再赴敦煌。他于一九四四年从敦煌归来,于兰州举行临摹敦煌壁画展。展毕离开兰州归蜀途中,经天水至麦积山一游。然后再到广元千佛崖,回成都完成敦煌之旅。途中经天水至麦积山一游,特作此画赠与刘梁年。
林壑茅亭图 立轴设色纸本
1944年作
题识:甲申秋日青城山中写似。含杰仁兄方家请正,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甲申秋日”表明此画作于1944年8月中下旬或10月期间。此画近景处有一处居所,两位高士坐于岩石之上、河水之畔,目光望向远方,使得画面透出一种安静、悠远的气氛。中景处沿河流而上,出现了一条直流而下的瀑布,立于两座山峰之间。在技法上,笔墨工整,刻画精细,画面清朗逸致,潇洒工丽,而且还画面具有一种晴朗靓丽的透明感,充满着生动灵逸的气息。

仿石涛山水 手卷设色绢本
题识:盈盈渌水,叠叠青山;放吾艇子,高咏其间。炳臣先生清正。大千张爰。钤印:张季、大千、大风堂、苦瓜滋味。
山水 手卷设色纸本
1944年作
题识:浣尽缁尘入紫云,几竿沉绿染衣裾。木莲花落灵根在,时有幽香习习闻。甲申夏日,大千居士爰。钤印:张季、大千、大风堂。

拟巨然溪山兰若 1947年作
松溪高逸图 立轴纸本
罗浮黄龙洞图 1944年作 (1400万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款识:大壑藏舟计未酬,增江南去浪悠悠。天华劫尽空惆怅,不见黄龙峒口游。罗浮黄龙峒,盖南汉天华宫故处也,甲申正月,用二石法写于成都桂王桥借居。大千居士爰。钤印:张大千、蜀客。
黄龙洞原名为金砂洞。南汉主刘岩曾梦神人指点曰:“罗浮之西,有两峰相叠,一水对流,可以为宫。”遂派人寻访,果然找到并建天华宫。又梦黄龙起于宫中,故改名黄龙洞。位于惠州境内的罗浮山黄龙洞为葛洪西庵故址,又是南汉王刘岩所建天华宫的所在地。清代康熙年间,冲虚观道士张妙升到黄龙洞开创了崂山派的独立道场,并取名为黄龙观。
此作以罗浮山黄龙洞为画题,构图饱满缜密,重在营造一种山重水复的整体景观,而非独立、突兀的山峦,章法乱中有序。山峦呈多角度倾斜,构成多个几何形状,有的甚至形成90度角,这种块面、形体的组合与穿插极尽构成之美感,显示出复杂多变的地形特征。画法则以勾勒、斧劈皴和色点点苔为主,近景的树干和山峦均施以淡赭色,远景山峦之中的树木则施以水墨与花青。整幅在回环缠绕的格局和冷暖对比中塑造出一个具有奇异地形的山水景观,笔法有王蒙笔意,意境则幽淡寂寥,流露着一种面对逝去历史的惆怅。其题诗借南汉刘氏摄于赵宋声威,于罗浮山凿洞建舰,欲谋狡兔三窟却黔驴技穷故事,既愤慨于在日寇铁蹄下的旧京所受的遭遇,又暗暗庆幸能辗转至此。以故所作多所辗转起伏,为吐露心曲之用,自不可一指。

江峡风光 立轴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拟弘仁山水 立轴纸本
1944年作
阳朔兴乐道中小景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阳朔兴乐道中小景。写似仲光仁兄方家正之,甲申嘉平,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此画为张大千1944年所做,取法于清初黄山派,与石涛、梅清尤为相似,所描绘为阳朔兴平小景。笔致奔放洒脱、痛快淋漓,如入清新绝俗之径,当为即兴神来之作。所绘山石纹路勾勒入微;淡花青、浅石黄分别薄染轻晕山体,清丽透亮,柔和温润;山路隐现江边,有曲径通幽之妙。苍松遍岭,美庐数间隐现其中,似为人间仙境,居此者当为化外之人。远峰盘桓而起,可谓岭如苍龙,与近丘相互呼应。江中扁舟勾勒巧妙,赋色淡雅,人物鲜活,为画面点睛之笔。其构图色调清爽,令人心旷神怡,怀古思幽。此景正是大千先生意欲离尘脱俗的内心寄托。
从画风来看,有清代个山僧意蕴。虽表现名胜风景,但画面充满了古典的闲情逸致,画中大笔触绘山峦,虚实结合形成岭南山水的特有景色;山间村庄那参差错落的房舍,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其中,令人心驰神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下,是崎岖的山路和荡舟江上的怡情;南国特有的风土人情,阳朔绮丽的风光,如一幅画卷在眼前浮现。山水之间,碧波荡漾中泛舟的宾主正在对话,意境悠闲恬適,展现的是一种“怡情適性,远离塵”的境界。古典筆墨,时代美景,这便是张大千笔下融汇古今的山水图式。
观瀑图 立轴水墨纸本甲申(1944年)作
款识:石似云崩崩不住,扫除恶木生风草。只此来平世上奇,更番短句从中讨。甲申十月朔,得旧高丽笺试墨,为孟孚仁兄写此即请法正。大千张爰沙河邨居。钤印:张季、大千。
张大千博涉多优,深谙古法,其对宋画的临摹细致入微,形神皆似。此幅水墨山水,既具有宋画中对山表现技法又具有文人画的雅韵,足见其传统绘画功底的深厚。整个画面以表现山为主,山势峭拔,层峦叠嶂,山涧的远处众峰之间一条瀑布顺山势蜿蜒盘桓激流而下,空谷中云雾缭绕,深邃如人间仙境。近处的一块山石上有两人,一坐一立,栩栩如生,着长衫似文人谈经论道,又彷佛在欣赏山中景。 款识:石似云崩崩不住,扫除恶木生风草。只此来平世上奇,更番短句从中讨。甲申十月朔,得旧高丽笺试墨,为孟孚仁兄写此即请法正。大千张爰沙河邨居。钤印:张季、大千。
山峦皴法用笔酣畅,墨法古淡,石多用披麻皴与解索皴画出,多勾皴,少擦染,平淡而又痛快淋漓。画面由峻岭、崇山、瀑布、人物,丛林等元素构成,远处白云缭绕,草木隐现其中;峰回路转,美景迭出。近处石块较小,用笔细腻,错列穿插,赋予变化。小草也用水墨,干湿兼施,层次分明。墨色明爽,笔法隽秀遒劲,表现出平淡天真的高远旨趣。

闲钓图 镜心设色纸本
1944年作
题识:门外清溪水,终朝学钓鱼。不因贪口腹,为想故人书。甲申十月,大千居士爰。
此幅作品创作于1944年,张大千46岁,从款识中可以得知,画面下方悠然坐于舟上钓鱼者实为大千先生对自己的隐喻,表达了他对古人传统绘画的尊重。小船漂游在坡岸和峭拔林立的山石之间,松树生长繁茂,渔翁安态可掬。画面整体设色雅致,画面构图右紧左松,江水和远山大片留白,予人极大地联想空间。
秋山云帆 立轴设色纸本
1942年作

青城揽胜图 立轴水墨纸本
1944年作
秋山观瀑图 立轴设色纸本
1944年作
题识:秋潭仁兄法家正之,甲申花朝后十日,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三千大千。
该幅山水画作描绘了在雾气萦绕的山林之中,一老者坐于石上,凝视远方。画面下部为坡石树木,张大千以放逸之笔,勾写坡石树木之轮廓,后以重墨点写苔点,树叶,极尽笔墨之妙趣,留白以表现水面。山体部分略微勾勒,复以淡赭染写,部分地方以浓淡不一的笔墨皴写,集合聚散之墨点,丰富画面视觉趣味,山间留白表示云气,自然生动。该山水作品构图,即疏朗又严谨,山水错落有致,高士人物笔简神全,画面上留白表现,静中有动,意境深远。

俯仰轩图 手卷设色纸本
1944年作
引首:俯仰轩图。己丑冬日。健碧。钤印:陈氏(白)、佩秋(朱)。
款识:俯仰轩图。甲申六月青城山中写寄吉甫先生法家博教。大千张爰。钤印:大千豪发(白)、大风堂(朱)、张爰(朱)、张大千(白)。
题跋:大千先生以绝世之才,于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精,于唐宋元明清诸家无所不及。徐悲鸿先生尝云:五百年来一大千。又何止五百年。时至今日,谁能望其项背,吾当拭目以待。己丑岁冬日,截玉轩中健碧跋。钤印:南阳陈氏(白)、健碧之印(朱)。

山居图 手卷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题识:山居图。甲申六月,拟石溪上人笔,似戟森道兄正之。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季、大千。

山水 四条屏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始信云峰 手卷
1944年作 王静芝题引首
题识:始信峰峦杂隽雄,春云摇落碧葱龙。黄山自擅波澜妙,才弃翻怜绝世工。甲申嘉平写黄山始信峰,大千张爰大风堂下。
钤印:大千(朱)、张爰(白)。

天台观瀑 立轴
1945年作
款识:分别天台似故乡,贪看瀑水溅衣裳。三更月上当松顶,倚枝还来度石梁。乙酉中春,张爰。 钤印:张爰私印、蜀客。
天台山是天台宗的发源地,有方广寺三座,分别是上方广、中方广和下方广,其中上方广毁于火,中方广和下方广都可以凭看天台胜景石梁飞瀑,石梁飞瀑的匾额为康有为所书,成为文人雅士游观的重要胜迹。1934年,张大千先生邀请海南的董君璧、永嘉的方介堪、蓬莱的于非闇、常州的谢稚柳同游览天台山、雁荡山,名山高士两相得,从此在天台文化上留下一段佳话。
此《天台观瀑》作于1945年,张大千以龚半千之诗作题。天台山居浙东一隅,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胜,历来为士人游屐必至之所。天台石梁瀑布则以雄奇见长,清代进士魏源曾作《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天台观瀑》三重四叠,气象幽胜,主体石梁飞瀑置于远景之中,两边以巨石烘托,势状奔腾。所绘的寺观正是中方广寺。石梁是一道天然形成的巨石,似桥似梁横空衔接两山,这里有著名的五百罗汉堂。方广寺前身是“石桥庵”,就是化用了石梁之意,这里是东晋高僧昙献和尚隐居的地方,俨然世外桃源。石桥飞瀑风景优美,也险绝人间,入诗入画,是大千多年魂牵梦萦的佳境。
大千既重写生又“不为万物所驱使”,构图上自由取舍,画法上工写结合,高士策杖蝺蝺行于长松下,笔调简洁流畅,松树为阔笔写意,虬屈的树干映衬着远山的重峦叠嶂,用笔上相对统一,造型上相互呼应,体现出画家较为注重画面构造的技巧。整幅设色温润,笔法清劲洒脱。此帧纯用大涤子笔意,显示出大千丰富多元的生命才性,笔墨技法变化多端,肥、瘦、方、圆、尖、秃、软、硬、横、斜、顺、无所不有,而且配合着墨、水、色的全面运用,极尽用笔变化之能事。

策杖图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款识: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梁风子李自行吟图,藏日本某侯爵家。用笔固有超殊乏俊桀写李白像当如贺监一见。便呼谪仙人那为佳。乙酉人日试笔为并识,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昆明三清阁 立轴设色纸本
1945年作
款识:昆明三清阁,峰峦秀拔,郁蟠千仞,下瞰滇池草海,浩渺无际,左度龙门,奇峭万状,至不可名,诚一郡之名胜。每忆昔游,恍如隔世,漫以二石法图此,以寄怀想。乙酉春日,大千居士沙河村居。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大风堂。
三清阁在云南昆明西山罗汉山的悬崖绝壁上,其上的龙门凿有全滇最大道教石窟,此地景色幽奇险峻,是道教的三清圣境,大千游后数年不忘,固有此作“以寄怀想”,张大千作于同年的一幅《龙门图》(云南省博物馆藏)在题跋中称龙门为“昆明第一幽奇处”。此画以西山龙门最险峻的一段为表现对象,构图奇险,以对角线作为分界,山峦占据右侧四分之三的位置,左侧留白,深远和平远的缺失将视觉中心引向山体,山势高峻峭拔,殿阁游廓沿悬岩绝壁而建,似有凌空之感,三清阁上探出一块金字塔型岩石,或可即为依山而建的龙门石窟,以此为视线向下眺望滇池,深不可及,浩渺无际,山体左侧的大片空白和停泊的几只小船营造出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效果,乃平中出奇之法。此作笔墨松秀挺拔,线条刚劲,用墨浓淡相间,松石之中可见石涛、石溪之法,而更为爽利洒脱,石青在松树、草丛间薄施一层,赭石大半施于画面下方,岩石、水面、小船,与上半部山峦造成一种冷暖对比,使画面出现色调上的微妙变化,将西山龙门的险峻地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龙门图 立轴设色纸本
1945年作 云南省博物馆藏
款识:龙门,昆明第一幽奇处。漫以宋人勾砍法记之。乙酉春,爰。 钤印:张大千(白)、墨阁(朱)。
此画以西山龙门最险峻的一段为表现对象,构图奇险,线条刚劲,用墨浓淡相间,西山龙门的险峻地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平冈游棹 镜心水墨纸本
1945年作
款识:碧树低云屋,平冈逆远峰。清波明镜净,闲棹自游溶。拟方密之。乙酉秋张爰。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人间乞食。
此帧《平冈游棹》作于1945年秋,正是日本侵略者投降之后。张大千以明末清初博学多才的方密之的绘画手法绘制了此幅水墨山水图。方密之,即方以智(1611—1671),安徽桐城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思想家、科学家。方密之对经学、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药、文学、音韵、书画等都有研究,著作甚丰。与陈贞慧、侯方域、冒辟疆曾是当年金陵有名的“四公子”。
画面以平远取势构图,远山与近树间是一条宽阔的河流;河上有一叶扁舟正随意地停驻在水面上,船头坐着一个人,将划桨置于一边,悠闲地享受着这里的一片宁静。近处的老树已是苍苍暮年,而以浓墨点染的树叶却展示着生命的奇迹;与之隔岸对望的是被树木环绕的亭台楼阁,一条瀑布自左上方斜势而下,越过亭台楼阁与底下的河流汇成一体。远处的山体以焦墨勾勒,附于简单的皴擦,整体观之,具有一股浓浓的古意。
张大千倡导学画要从临摹入手,但他强调的是化古人为我有,仿古人画时要本能地体会和理解到要仿的画家的画风和画法,甚至画家作画时的内心感受,进入角色转换,自己就是那个被摹仿的画家,所以能得其神韵。
晚波渔艇 立轴水墨纸本 (2875万元,2012年7月上海朵云轩)
款识:生烟老树挂高坡,渔艇随风荡晚波。极得意时挥洒去,自然丘壑不须多。秋君大家属画。佳纸在案,兴到图此。大千居士大风堂。钤印:大千居士蝯、道济长城、苦瓜滋味。
此画丈二,在大千早年画作中堪称巨制,从中窥得大千早年对石涛画风的领悟程度。全幅纯以水墨为之,以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烟水山峦,所谓“以真率当其巨丽”。画上主峰掀天拔地,突兀而起,从右至左蜿蜒曲折斜倚天外,其山势有雁荡山之奇致。山下有丛林葱郁,古木生烟,一条大江自西向东迤逦而来,江上白帆竞发,对岸有楼舍矗立于林木之中,此画参酌石涛《淮扬洁秋图》一类山水画的布局方法,以一江分两岸,岸上有屋舍式的构图来组织画面,富有生活气息,正是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理念的体现,显得生气盎然,迥然有别于那些纯粹摹古不食人间烟火的八股山水。石涛的山水笔法取法于王蒙,繁皴密点,对山形的处理更概括而集中,强调山的转折动势,笔法更加奔放野逸,在大千此画中,可以清楚地窥见石涛笔墨的遗迹:茂密的山川丛林,骨脉纷然,密集的点子和短线条的折带皴构成了整幅画面的基调。
但大千毕竟比之遭逢家国之变的石涛上人,胸中少了几许悲凉沉郁之气多了几分潇洒闲逸、风流倜傥之气,表现在笔底便是一种欢快明朗的气息。此画的受赠人为大千的红颜知己李秋君。款中称秋君为大家,可见当时李秋君已在绘画上有着相当造诣。
画上的题诗直截了当地言明此画是其得意之作。大千在画中写道“佳纸在案,乘兴图此”,用的是石涛的行书字体,写得错落有致,顾盼生姿。更为难得的是画家在款后连钤印章三枚,除一方名章外,其它两方印文,一为“道济长城”、一为“苦瓜滋味”,都和石涛的字号相关,其实就是大千仿石涛笔意的夫子自道。
秋江泛舟 立轴水墨纸本
1945年作
款识:秋山在望,秋水无边,扁舟载酒,寻我诗僊。大千居士昆明湖上。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题跋:乙酉冬,大千居士画山村,心畬补树,题应梁年先生雅鉴。钤印:旧王孙、溥儒。
秋水野航 立轴设色纸本乙酉(1945年)作
题识: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爱两三人。老杜句。明清以来写之者伙矣,此又别出一副手眼,不随人脚跟转也。乙酉初夏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