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花鸟画欣赏(上)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芙蓉花蝶图 立轴设色纸本
1948年作
此件《芙蓉花蝶图》是其49岁时所作。此件作品清新淡雅,构图借边起势。花蝶沿用了宋人院派的写生技法,精心勾勒了每一个枝叶和花苞,虽层层渲染,但仍颜色通透,艳而不俗。整枝芙蓉花形态高贵,似乎在微风中摇曳轻舞,宛若晨风中的淡妆佳人,身姿曼妙。而花后之石,先以大笔淡墨写之,后佐之以赭石衬之,墨色浑然,笔触生动。而石下之竹随寥寥几笔写就,然从中隐见文同,郑燮文人画笔意,却又独具个人风骨。可谓师古而能化,高哉,妙哉。最后画面中心的工笔蝴蝶实为画龙点睛之笔,蝴蝶所处的画面位置,包括其身体触角的延伸方向,都蕴含着画家独特的构思,与花、石、竹形成呼应,且盘活了全画的气氛。而其刻画之精之妙,早已跃出宋人之上矣。

胜鞓红 镜心设色纸本
1945年作
款识:花方着雨犹含笑,蝶不禁寒总是痴。乙酉秋日写胜红于昭觉寺,爰。
此图是张大千工细花鸟一类,绘奇石、牡丹、蛱蝶、翠竹,各个物象的气质特征皆表现得生灵活现:牡丹之富贵,翠竹之挺劲,石之奇,蝶之舞,着色丰富细腻,构图前后掩映,妥帖适当,实为一件难得佳作。

牡丹图 镜心
款识:百宝阑干护晓寒,沉香亭畔若为看。春来谁作韶华主,管领群芳是牡丹。明人冯琛句,大千居士并题之。
是图大千以明人冯琛诗意为之,属工细花卉一类,着色浓艳,以金粉勾线,牡丹怒放,花叶浑厚,虽只是一折枝,但作为“百花之王”的牡丹的富贵华美气息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金碧牡丹 镜片设色钩金纸本
1944年作 花卉 1948年作

金线蓝牡 立轴 1946年作
海棠花 立轴 丙辰(1976年)作 竹菊图 镜心
1978年作
茶花 立轴设色纸本
1980年作
此作花朵以没骨法为之,每朵花各有其形状和韵致,花瓣饱满而有凹凸的效果,藤黄点染的花蕊与花瓣融合在一起,墨叶将花朵衬托出来,墨叶亦以没骨法写之。为了打破这种单调,画家将枝条画得格外婀娜,再以浓墨勾画叶脉。画面上跳动着活泼的线条和娇艳的色彩,正有“玉佩摇光翠”之感。
海棠 镜心
1976年作
菊竹双清 立轴
1941年作 芙蓉幽禽 镜片张大千陈佩秋
1981年作
东篱秋色图 立轴

花卉 镜心设色纸本
1965年作
松鼠梅石图 镜片设色纸本
老少年 镜心 设色纸本 秋葵 立轴 设色纸本
牵牛花 镜心设色纸本
款识:天孙泪湿玉罗裳,刷翠成花花几行。终古银河隔秋水,怕人偷插鬓云香。
画牵牛花始于明代陈白阳,多以写意画出,墨叶兰花层层垂落,饶有风趣,别具一格。其后,张大千、齐白石多以牵牛入画,白石好用西洋红画出,即所谓“红花墨叶”派;张大千则是以水墨胜出,又以色彩不入俗套而闻名,画法是在陈白阳的基础上又有新意,已经是自己的风格,且以此作品为最早。
灵芝 镜心设色纸本
甘香图 镜心设色纸本
款识:甘香得自淡之余,玉笙官厨味不如。他日闲居歌十亩,掩关常读老农书。蜀人张大千。
张大千画菜蔬的作品并不常见,多在其二三十年代,此帧以甜菜花为题,先以石青、石绿、石黄、赭石画成,后以浓墨勾勒根茎,为张大千早年菜蔬题材画作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萱草长春图 立轴设色纸本
1929年作
文殊兰 立轴设色纸本
1949年作
水仙竹石图 立轴设色纸本
1948年作 双清图 张大千于非闇
1944年作
花开纳福 镜心
1947年作
画中所绘松、竹、梅、兰,均为传统文人画的代表性题材,文人高士,常借四君子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品德的借鉴。画中一枝红梅纯洁高雅,野趣盎然,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画中兰花,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得兰花之“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画中一丛碧绿的修竹甚是惹人怜爱,正如郑板桥感悟的那样: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画中一段折枝苍松,支撑起整幅画作的力度与态势,殊为可贵。
岁朝图 立轴设色纸本
1938年作
1938年秋后,张大千逃离日军占领下的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回到四川,住在青城山上清宫。1939年立春,农历尚在戊寅岁尾,他为老同学雅林画了这幅《岁朝图》,祝对方“己卯开岁百福”。
如同春联、年画,岁朝图作为一种迎年、贺岁文化,题材都以吉祥、热闹、喜庆为主,作品也就常常不免落于俗套。倘能既洋溢贺岁喜气,又不失雅淡之致,那就是高手所为的艺术品了。张大千此画,正是一幅选材、构图、用笔、设色都颇费心思的艺术精品。画中呈现的是三样冬春之际冲寒而放的花卉:山茶、梅花、水仙。由于仅仅各取一枝,位置安排又掩映得宜,整个画面就显得疏朗清新,避免了红艳满纸的喧闹与俗气。画法兼工带写,而以小写意为主。花分红、白、黄三色,枝叶全以水墨为之。彩与墨,既互为映衬,自身又忽浓忽淡,忽取没骨,忽用勾勒,极富变化之美。水仙亭亭玉立。淡墨挥出的翠叶,娉娉袅袅,柔美多姿,配上顶端盛开的黄花,真所谓“绿带拖云,金卮照雪,露浓见影,风细闻香”。水仙下面是一枝横斜而出的梅花。几朵白梅,或含苞,或绽放,颇得清冷之味。梅枝亦用淡墨挥写,却因笔触迅疾、坚定、有力,枝末更以枯笔扫出,而与水仙叶的柔婉形成对比。梅花前面是山茶。浓墨刻画的树叶,仍然有深有浅。叶破处小枝微露,枝断处截痕宛在,工笔之细,令人称绝。浓叶簇拥中,一朵红山茶绽然开放;另一朵红蓓蕾正含羞待放。红花的呈现,于水仙、寒梅的清雅之外,带来了春容焕发的迎年气象。

照殿红牡丹 镜框设色纸本
1952年作
款识:皋兰当坛道观牡丹百数十丛,并皆名种,晚春初夏,万萼婆娑,徙绮争发,初日微烘,露华未坠,秾姿半醇,宝马香车,仕女如云,惊赏留恋,抵暮不去。辛巳癸未两过彼都,躬颜其盛,追念昔游,写此寄意。壬辰六月蜀人大千张爰。
大千先生画花鸟,早年从青藤、白阳入手,涉猎华新罗、八大山人、金冬心、陈玉几等,以写意为主,相比之下,翎毛用笔简劲逸放,设色淡雅。三十岁以后开始从陈老莲,上追宋人工笔花鸟,以双勾重色为主,偶作写意。1930年代中期到病目前的1950年代初期,为大千工笔花鸟画的高峰时期。六十岁以后大千先生居海外,以减笔法画花鸟,纯以意驱笔,写意洒脱,如入无人之境。此幅《照殿红牡丹》作于壬辰(1952)年,正当其工笔花鸟画的鼎盛时期。
此图的设色与前贤不同,图中照殿牡丹花,花瓣鲜红,有一种浓厚的感觉。再以泥金勾勒轮廓,色彩鲜艳富丽而无俗气。为使红色花瓣更出色,大千用淡紫色渲染叶面用石绿染叶背,将红花衬托得璨然夺目,不失意境的高雅。这些复杂的绘画过程和技法的互动关系,都是大千善于变化融入新意的过人之处。大千先生在花卉画创作方面取径高迈,岂是当时画人可及,此画应是大千离开大陆居香港时所作,尺幅虽不大,但当时目力佳,心境静,用笔、设色均极秀雅精微,而无匠气,正足与古人争一日之长。

泼墨紫牡丹 镜心设色纸本 1949年作
(425.5万元,2011年9月山东天承)
款识:皋兰当坛道观牡丹百数十丛,并皆名种,泼墨紫推为第一,晚春初夏,万萼婆娑,徙绮争发,初日微烘,露华未堕坠,秾姿半醇,宝马香车,仕女如云,惊赏留恋,抵暮不去。辛巳癸未两过彼都,躬颜其盛,追念昔游,写此寄意。己丑重九前二日,大千张爰。

娇红流翠 手卷
1947年作
题识:雨后郊原分外青,寻春直到党山亭。石阑干畔斜头坐,饱看杨妃拥宿酲。故都逻谷看牡丹作,丁亥三月爰。
这幅作品采用照相取景式的剪裁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出枝法程序。紫墨色的花与石青、石绿色的叶子配合金笺的底色显得稳重而有富贵气。作品干净利落,而又层次分明,具有高超的技艺。

泼墨紫 1944年作 (3392.5万元,2011年11月中国嘉德秋拍)
牡丹是一种耐寒的花木,盛开于三月暮春之际;其花容端妍,色泽绚丽浓艳,花大甚至有长达一尺者。因此牡丹以华贵着称,唐代更誉为国花,世人尊为花中之王。大千画工笔牡丹,最喜欢作“照殿红”、“泼墨紫”、“佛头青”三种,皆浓艳重彩,令人惊赏留恋不已。
这幅“泼墨紫”先以淡墨细笔勾出轮廓,花瓣先用花青打底,再用洋红敷染多次,并用深洋红留出水线,最后加勾泥金醒出精神。枝叶则先以赭石打底,再上石绿,多次勾染之余,不但画出紫色牡丹艳丽神秘的高彩度特质,更使花瓣有浮凸出画面的立体感,表现出枝叶的转折向背,以及牡丹生长的自然意态。
此幅与另作“佛头青”是一对,画作框缘以花卉图绘作边饰,显然是受到敦煌藻饰图案的影响。大千画花卉向来以荷花知名,其实他各种花卉无不擅长,除了画写意没骨花卉的水准是一流外,工笔牡丹更为一绝。
佛头青 1944年作 (2200万元,2011年5月中国嘉德)
1944至1945年间张大千曾经画过多幅工笔牡丹的作品,这幅《佛头青》可谓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佛头青》以牡丹为题,是其花鸟画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也是1941年敦煌之行后锐意变法的某种落实。

山茶蝴蝶 镜心 庚辰(1940年)作 戏蝶 镜心
山茶花 立轴
1946年作 蜀国山茶 立轴设色纸本
1949年作
露影沉波 镜心设色纸本

蜀国山茶 立轴设色纸本
1946年作
画面中的山茶花,以白色为主调,用中淡墨勾枝干,行笔节奏顿挫,线条坚实有力。作者布局合理,大胆落笔,渲染细腻,技法讲究,总体色调可谓清雅宜人,但仍掩饰不住蕴藏着的那种饱满热烈的生命精神!1930年代中期到1950年代初期,为张大千工笔花鸟画创作的高峰时期。此幅茶花作于丙戌(1946)年,正是其工笔花鸟画鼎盛期的作品。
三友图 镜心设色纸本
1932年作 蝴蝶山茶 立轴纸本
1946年作 岁寒图 立轴设色纸本
1944年作

芙蓉花 横幅设色纸本

芙蓉花 纸本镜心

金地花卉
工笔芙蓉 镜片设色纸本
1947年作

黄山后海茶花 镜片设色纸本
1936年作
花卉 镜心设色纸本
1950年作 青城红叶 立轴 设色纸本
青城玉茗 立轴设色纸本
1947年作 (2760万元,2011年5月中国嘉德)
题识:佳园昨夜变春容,清晓惊看玉一丛。素质定欺云液白,浅妆羞退鹤翎红。似闻金谷初无种,欲画鹅溪恐未工。底事余花避三舍,孤高元有使君风。青城山中玉茗盛开,冷艳如堆雪,因写生一枝,并书宋人谢适诗其上。时丁亥十月七日也。大千居士爰。
1947年,大千8月有西康之行,饱游饫看,月底始返成都,居城北昭觉寺。此幅《青城玉茗》作于此年十月。大千画花卉强调要传达出“茁萌抽芽、发叶吐花”的朝夕情态,此幅为大千见青城玉茗盛开后的写生之作,传移模写,至为精工。虽然只有花卉一枝,气韵结构却奇佳。枝干的转折向背,花瓣蕊芯的娇嫩姿态,都有精心刻画,就连质感和光感也都有准确的表现。敷色深得古法,清雅脱俗。尤其叶子的敷色甚为淳厚,尽得高古遗法。整幅勾勒严谨,上追宋人工笔神采,为大千四十年代后期折枝花卉至精之作。后来大千萍踪飘荡,此类折枝花卉日渐鲜见矣!
青城异卉 镜心设色纸本
1940年作 花蝶 立轴设色纸本
1945年作 天香国色 镜心
1948年作
题识:居青城三年,每风日晴美,辄杖策岩谷,独探幽邃。往往得异卉,虽土著不知其名。惜吾非厂不得同游,傥得健笔一为传写,使山灵不终閟其奇,一何快邪。庚辰夏,大千居士爰。
1938年深秋,大千先生举家避居灌县青城山,“归来百事都堪慰”,安宁祥和的山居生活,秀美幽静的青城景色,丰富了画家的创作灵感,张大千的绘画艺术也进入新的境界。由于此前在北平时与于非闇的切磋,大千取径陈老莲进入北宋工笔院体,花鸟已可平视崔(白)黄(筌)。此幅《青城异卉》,即是兼得富贵清雅之气的精心之作。青城幽壑中不知名目的奇花异草,借由大千先生的妙笔留芳姿于人间;画家对远在京城的好友非厂先生的殷殷思念之情也跃然毫素。

泼墨紫牡丹图 立轴设色纸本
1946年作
佛头青牡丹 立轴设色纸本
1944年作
宋代院体画把工笔牡丹细分为「佛头青」、「照殿红」、「泼墨紫」三种。牡丹虽美却极难画好,若只重妆彩秾艳,必定俗丽不堪,尤其是画工笔牡丹,更易刻板僵滞。张大千画花卉原本是取法于元明文人写意风格,但由于其自1943年从敦煌临习壁画归来后,开始转变画风,致力于精笔工细、赋彩妍丽的画法、直朔唐宋诸家,所作牡丹较宋之前贤,别自俏立,独成一家。此帧作于1944年的《佛头青牡丹》,是张大千牡丹图中的力作精品之一,从题款可知其仿效晚唐刁光胤和宋徽宗,取其浓姿贵彩的工笔风格,使之金碧熣灿,富丽堂皇。满幅画面只画一朵牡丹,妙在以绿叶布满画面,却不掩偏于一侧之牡丹的妩姿媚态。勾线精妙,敷色涂染,花与叶均分布着丰富的层次,单而不简,繁而不乱,光色艳发,妙穷毫厘。作者以名贵的石青、石绿等矿物重彩渲染牡丹的花瓣及花叶,使花瓣有浮凸出画面的立体感,枝叶的转折向背及牡丹花的自然生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用泥金线条勾勒花瓣轮廓,更衬托出牡丹的金碧璀璨,贵不可当。这些复杂的绘画过程和技法的互动关系,都是张大千善于变化融入新意的过人之处。

蓝牡丹 扇面设色纸本

花卉 立轴绢本
1932年作 云霞璀璨 镜心纸本 1947年作
牡丹图 手卷纸本
1976年作
款识:深竹佳人翠里长,天寒犹着薄罗裳。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东坡句。丙辰年五月大千张爰。
此幅牡丹为大千精品工笔画之一。牡丹,也是画家喜爱的题材之一,国色天香,花中之王。她雍荣华贵,美艳绝伦,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牡丹是历代艺术家描绘的重要题材之一。
此幅牡丹图雅艳清逸,富贵大气,满幅画面只画了一枝牡丹,以绿叶布满整个画面更加突出了牡丹的抚姿媚态,姹紫嫣红。仿佛一位美妙的女子舞动着舞姿,赏心悦目,牡丹刻画的精细生动,敷色涂染,无论花与叶均晕染丰富层次,叶筋勾画的单而不简,繁而不乱,构图严谨,线条坚挺流畅,无不体现了大千绘画之精妙。此卷前有启功引首,后有明斋、史树青题跋,亦值得一读。
花蝶 镜心
1946年作 花 蝶 镜心
1944年作

花鸟册页 镜片(十二开)设色纸本
1946年作
花鸟 设色纸轴 眉寿图 立轴
1936年作
双喜 立轴 桃花山雀 立轴
大千写花鸟,喜仿宋人滕昌佑法,盖其取法高故画韵格调迥公时人。

花开九秋 立轴 芭蕉 立轴辛未(1931年)作 百合蜻蜓 立轴
1936年作

花卉 手卷
1935年作
款识:右花草四种去年六月所作,笔遇恣肆,了无浑穆之气,不足留出。蝯识。乙亥二月补此。爰。钤印:大风堂。
仙根蟠实 立轴设色纸本
1955年作
题识:仙根蟠实。继卣方家正之。乙未新秋大千张爰。
《山海经》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传说吃了蟠桃可长生不老,历代多以蟠桃意寓长寿。《仙根蟠实》一语双关,既写蟠桃以求千年寿,又暗含对刘氏父子的褒扬。乙未一九五五年,是刘继卣艺术生涯中相当辉煌的一年,是年连环画《东郭先生》获全国连环画一等奖,多幅重要作品结集出版,可以说硕果累累,对刘氏父子来说定是相当欣喜。彼时张大千卜居巴西,八德园刚落成,初秋欣闻年轻的画友获得艺术上的成就,特制《仙根蟠实》遥寄欢欣之情。张大千画作以山水、花卉、人物居多,写桃不为多见。《仙根蟠实》意笔为之,率意洒脱,色彩丰富、大胆,为大千难得一见之珍品。其间的寓意,使画作更具特殊性,洵为难得。
百花盛放 立轴设色纸本
1929年作 万花同春 立轴设色纸本
1929年作
是图是张大千三十一岁时作,绘梅、竹、兰、菊、荷、石榴、芭蕉、白芙蓉等百花齐放,众多花卉集于一图,打破时空的限制,在处理上又显得杂而不乱,合情合理,充分展示了大千早成的绘画技法以及清俊明秀的个人风格。
西楼第一红 立轴 壬辰(1952年)作
蝶恋花 立轴 设色绢本 1941年作
四时花木 四屏
1963年作
《四时花木四屏》,是张大千传世花鸟作品中难得的精品佳构。在174.5×66cm×4的尺幅之内,大千先生把山石、松树、荷花、竹子、兰花、菊花、梅花等四时花木汇集在一起,远近扶疏、参差掩映,画面上景物舒展自如,充分展示了他在传移模写与位置经营等方面的非凡笔墨技巧和绘画能力。
这幅作品在有限的空间内,传达的气象很大。小中见大,是中国画写意的精神,它的实现,靠的是『曲」的方法。老子「曲则全」、「少则多」的思想,对中国文艺理论的影响颇为深远。「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这样的园林技巧,也同样体现在画面的匠心经营上。「纡余委曲」、「若不可测」,这一独特的造景之法,使有无、虚实、藏露、疏密等辨证思想得以实践,充分显现出画家艺术技巧的超现实作用。不同于西方绘画的注重实物景象,中国画更讲究整体性和通篇的气韵。如此,就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把握造型的全部精神。
张大千在此作中充分表现了「曲」的情趣,若不经意,容与徘徊,而毫无艰难辛苦之态。可以想见他在创作时的自由自在的情状,挥写有力,铁画银钩。「曲尽其形」、「曲尽其态」、「曲尽其妙」,含蓄而丰富。诗贵曲,文亦贵曲,画更贵曲,曲则有深致,画面才经起反复观赏、品味。
金碧牡丹鹰犬图
作品为张大千仿工笔名家黄荃画本中的《鹰犬图》而画,用金粉勾勒的花瓣线条,再赋予明亮艳丽花色,无论是欲放的花蕾,还是绽放的花朵,均娇艳欲滴。花前的黑犬、白鹰惟妙惟肖,犬的灵气、鹰的霸气尽收眼底。
紅葉花鳥 設色紙本立軸
1935年作

红叶白鸠 设色纸本 1961年作 红叶白鸠 1944年作(2866万港币,2011年5月香港苏富比)

桃竹雪羽 立轴 (470.4万元,2010年6月北京匡时) 桃竹雪羽 立轴
1937年作
此幅浑融诗书画三者而俨然明人作品的《桃竹雪羽》能见出张大千惊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芭蕉、桃花之类蕴蓄春夏生机的物事与雪景的搭配,画史所记,似最早出于唐王维《雪里芭蕉》,尽管后人多所仿作,间有佳作,其实多流于生造捏合,难见浑融。尽管此幅据题款可知为纯写所见所遇,但其辐辏一体之匠心则颇见功力:桃枝、桃蕊、翠竹、积雪、山溪之类意象的穿插组织、向背安排、工写对照、虚实掩映,看似无心,其实有意,尤其桃枝上停落的一只白鸟,不仅将整幅之静激活,更与画面下端奔流的山溪相呼应,几为全幅点睛之笔,颇富动感而极得生趣,其想落天外的巧妙或可接踵右丞。而细味张大千题跋所记,似有以画面意象暗指所游各人意,以呼应所谓“东西南北之人”,只是不知具体的对应关系;孤零零的白鸟似一为呼应“迄今诸人风流云散”之心,一为暗寓自己当时在艺坛所处地位,而所谓“桃花有意忘秦汉,雪羽无心迓阮刘”、“花开即白头”之言,自是心有所寄,颇堪玩赏。

红叶幽禽 1946年作(403.2万元,2010年11月中国嘉德) 红叶黄雀图 立轴
1940年作
款识:秋思婆娑近已疏,乍寒况是夕阳余。两三如醉霜前叶,得似坡公觅酒初。丙戌嘉平昆明湖上,偶忆青城山中樟漆树,未秋先红,璀璨如锦,辄复写其胜概并拈小诗。蜀人张爰大千父。
此图与《红叶玉鸦》、《红叶青禽》皆为同一类工细有生趣的花鸟作品,而此图树干轮廓以尖细小笔精细勾成,稍施石绿点染;红叶描绘尤为精彩,阴阳向背,虫噬残缺,皆历历在目;更有一小鸟驻留枝上,歇足远眺,加之款识,画面呈现更深的意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