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元法师书法作品  附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二)

(2010-12-19 17:08:00)
标签:

菲律宾佛教总会

菲岛佛教杂志

菲律宾

佛教

文化

杂志

书画艺术

墨禪书画

分类: 墨禅道元书画

道元法师书法作品--青山无所争,福田用心耕。

道元法师书法作品 <wbr> <wbr>附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二)

青山无所争,福田用心耕。

道元法师为史前玉器博物馆馆长高炳鑫先生题词道元法师书法作品 <wbr> <wbr>附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二)
青山无所争,福田用心耕.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二)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三美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0年作

    张大千笔下的仕女,有古代仕女画的遗意,但内在的精神,有时代的气息,更具有张大千心中仕女美的姿态风韵,颇有个性。张大千认为:“仕女面部设色不可太浓,仕女必须脱俗恬淡,有飘飘然之感。”形态美,气质美,微妙的动感美,是他理想中的仕女形象。此幅仕女图为大千早年之作,属于典型的陈老莲一派画法,这在张大千的人物画里是难得一见的。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仕 女  立轴 庚午(1930年)作    仕 女  立轴  庚午(1930年)作         仕女  镜框  纸本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闲情仕女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1年作

    此幅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品,是一幅颇具特色的古装时尚仕女画。画中,一位亭亭玉立的古装仕女立于梅竹窠石前,窄肩细腰、柔媚无骨的身姿颇有清代“改费”的人物画风,春蚕吐丝般的笔法亦显示出一种古意,但仕女饱满的的面容与烫过的卷发则颇有时代风尚,或可与题跋中所称的“温玉女士”相近。张大千将古典意境与时尚人物相结合,可谓拓展了仕女画的表现空间。整幅笔法精工细致,设色淡雅清澈,堪为精品。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仕女  镜心 1932年作                            仕 女  镜心 设色纸本 1932年作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戏猫图  立轴 1932年作  

    在1940年代以前,张大千的仕女画深受明代唐寅、陈洪绶和清代华新罗、费晓楼的影响。此幅伯清上款的《仕女图》正是典型的张大千早期仕女画,仕女采用传统的三白开睑,细目小口,体态娉婷婀娜,楚楚动人。发髻、服饰勾勒渲染细致,颇具质感,衣纹行笔自由流畅,尽得唐寅意笔仕女画的精髓。仕女面貌清新秀丽,弱质芊芊,与从敦煌归来后丰腴饱满,雍容华贵的仕女形象相比,另有一番味道。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仕女  立轴 水墨纸本 1933年作          纨扇仕女  立轴  1932年作            仕 女  立轴  1932年作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调鹦图  立轴 1934年作

     大千先生此画作于甲戌(1934)二月,自1932年大千与善孖弟兄二人移居苏州网狮园,期间与苏州名流多有聚会雅集,此幅《调鹦图》即当时应友朋之邀于该园而作。此幅《调鹦图》是大千的自创稿,不像其它许多人物画脱胎自古画。
    《调鹦图》题款在左上,下方偏右以白描手法绘古装仕女两人,一正面左手执扇,一背面双手托琴,执扇者当为小姐,托琴者为侍女无疑。执扇女子神态幽娴,眉目清秀,小口朱唇,双目低视,眼神落寞,发髻插以精美头饰。左臂执扇抬至胸前,所执纨扇扇骨为细劲竹枝,在扇面上以白粉绘一丛摇曳雪竹。右手拢袖擎于颌下,其状若有所思,腰间丝带飘逸而垂。托琴侍女体态婀娜,发髻如云,丝丝可见编挽之走势,正是大千早期描绘仕女脑后发髻最经典的表现手法,手中之琴裹以彩色琴衣,并绘满细密精美的花纹,绿色丝带幺髻于左端。画幅左侧绘一竹架,青铜香炉置于其上,一缕香烟袅袅升起。画幅上方垂吊上圆下方铁制髻环架,一巨大彩色鹦鹉以嘴衔环,双翅鼓动,斜吊环间,姿态活泼,栩栩如生。
    通观全画,内容丰富,既有人物的娴静、素雅,又有鹦鹉的灵动、艳丽,既有青铜器的厚重,又有衣饰的飘逸,使画面动静分明,浓淡协调,对比强烈,颇具装饰效果。从画风可见唐寅人物画对早期大千仕女画的明显影响。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红衣仕女  镜框 1934年作 (201.6万元,2010年6月北京保利)
    一位古装仕女,双手交叉,托起下巴,倚靠于一块石头之上,似陷入若有所思的神态。张大千以传统仕女画的手法,尤其是脸部的表现上,“三白法”染出前额、鼻和下颔,顺着发髻线以细笔处理头发,但不失整体感,以简练的线条勾出眼部的结构,却十分传神。人物服饰以采用固有色平涂,手的处理,则带有敦煌壁画宗教人物手的特征。背景事物以淡墨勾出,石头则略微带皴,竹枝梅花虽以写意笔法写出,但比较谨严,与画面整体气氛十分协调。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芙蓉新妆  立轴 设色纸本
    张大千最早的仕女画,据他自己所述,学自改琦和顾洛,很快又转向华新罗的飘逸写意仕女,并赢得了“张美人”的称号。
    此作无年款,但从画风与书风判断,应为其1930年代初期作品。张大千一生喜看川剧和京戏,他认为戏里的美人最美,除了古装的服装美之外,戏里人物的眼神、嘴型、指法、举手投足,经过千锤百炼,无一不美,所以他的一些仕女画,面部、举止、身段和手势,都受到传统戏剧的影响,丰姿别具,这幅《芙蓉新妆》,人物顾盼之间,眉目传情,显然具有这些特紉。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仕 女  立轴                                    仕 女  立轴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寻春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4年作

    在1940年代以前,张大千的仕女画深受明代唐寅、陈洪绶和清代华新罗、费晓楼的影响。此幅《仕女图》正是典型的张大千早期仕女画,仕女采用传统的三白开睑,细目小口,体态娉婷婀娜,楚楚动人。发髻、服饰勾勒渲染细致,颇具质感,衣纹行笔自由流畅,尽得唐寅意笔仕女画的精髓。仕女面貌清新秀丽,弱质芊芊,与从敦煌归来后丰腴饱满,雍容华贵的仕女形象相比,另有一番味道。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纨扇仕女 立轴 1934年作                仕女  镜心 1936年作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仿唐寅仕女图  立轴 1934年作

    与敦煌之行后的仕女画不同,张大千30年代的仕女题材作品,不论是设色、开脸、工写等方面,都有鲜明的特点。此幅半工半写,画一古装少女长身玉立,左手捧心,右手扶襟,发如乌云,眉眼间又似有千愁万绪,颇有袅娜不胜衣之致。全画以水墨写就,空无背景,仕女多任勾勒,略施晕染,而鬓鬟的描画更见唐伯虎逸致。据考,张大千曾就如何画须发有过很明确的阐述,画人物须发,如果画得不好,看起来就像是一团水泡了的黑棉花,勉强粘在头上。画须发古代唐宋人最为擅长。方法是用浓墨细笔,依着面形方位,疏疏落落略撇十几笔,然后再用淡墨渲染二三遍,显得柔和而润泽,有根根见肉的意思,自然清秀可爱。以此衡之,本幅可谓得之。画中仕女与真人一般大小,这在张大千仕女题材一类作品中,似极稀见。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拟石涛仕女图  立轴  1934年                荷花仕女 立轴绢本 甲戌(1934年)作    执扇仕女  立轴 1934年作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纨扇仕女  设色纸本 1934年作

    《纨扇仕女》轴属於张大千早期人物画作品,创作於1934年作者36岁时。他的人物画最初从明清名家入手,多作小家碧玉。仕女画最早学自清末画家改琦(1774-1829)、费丹旭和顾洛(1763-1837),明代陈洪绶、唐寅,後很快又转向华新罗的飘逸写意仕女,并赢得了“张美人”的称号。这件作品题识作“拟六如居士”,“六如居士”即是明四家之一,人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寅唐伯虎。唐寅晚年归心佛教,认为人生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故自号“六如居士”。

    《纨扇仕女》描绘了一位衣带飘飘的纨扇美人。该作品人物造型正确,体态娉婷婀娜,衣纹行笔迅急婉转,兰叶折芦兼而有之,笔致清劲秀逸。仕女绿髻的勾染率意虚和,颇有质感。面相也开始摆脱细目小口的概念化程序,呈现出肖像画的意味。作品笔调轻快,疏放灵秀,清新淡雅,明显取资於唐寅的意笔仕女画法,同时又不无华新罗的笔墨意谬。画中仕女手托香腮,相端庄娴雅,与大千的往日仕女画相比少了点娇弱,多了份雍容。人物衣带,裙摆的用笔极为爽利,是典型的大千用笔特点。张大千就是这样广泛汲取传统的精华,唐寅画风对他的影响,可以说一直持续到三十年代末。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赠吴湖帆仕女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4年作

               题跋:心中可似人如玉,几番拨尽相思曲。何意锁眉峰,无言尤态浓。

                     花边魂断处,往事如云雨。纨扇寄晴天,月明谁向圆。菩萨蛮。吴湖帆。

    此图作于1934年夏,画中执扇女子婉约可人,俊秀典雅,颇有江南大家女子之貌。据吴门后裔称,此作很可能是张大千为湖帆先生夫人潘静淑所绘。后潘夫人早逝,湖翁每每打开此卷,思念之情油然而起,遂题其词作《菩萨蛮》于此画之上,以表怀感。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仕女人物  镜心 纸本 1934年作                       仕女图  立轴 纸本 1934年作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缀音衿袖图  立轴 纸本设色 1934年作             仕女  立轴纸本

    录文: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终推我而缀音。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缀音(顾襟袖以绵邈)。

    此幅《缀音衿袖图》中,描画了两位对首的女子。迎首而立的是位小姐,而背对画图的则是一位双手托琴的侍女,似是闲日下出游之作。这位小姐正值妙龄,乌黑浓密的发髻高高挽起,一手拂袖持托腮状,另一手执团扇,盈盈的看向侍女,似是倾诉,又似是作沉思,亭亭玉立,潇潇而来,引人遐思处,尽在不经意间。大千画美人最传神的部分莫过于其眼神,这也是所有仕女画的精粹之处。但见画中美人面容处,开脸娇俏温婉,媚而不娇,眉梢含春,眼波流转,把秋思之感留于眉宇间。整幅画作以细笔勾描,人物体态娉婷婀娜,衣纹行笔十分的自然流畅,笔调轻快和率略。此图也是大千先生早年时候学习简笔写意画法的尝试之作。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闲情赋  镜心 设色纸本

    款识: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绵邈。拈渊明语写于濠镜,张大千爰。

    大千以“蕉荫仕女”为题材的作品,从1934年开始陆续有所创造。此帧系大千早期仕女画,根据陶渊明《闲情赋》的诗意而作,于濠镜(澳门古时别称)创之。《闲情赋》以浪漫的手法描写了一位作者日夜悬想的绝色佳人,幻想与她日夜相处,形影不离,甚至变成各种器物,附着在这美人身上,全赋以“十愿”的虚想,铺陈对佳人的依恋、追求和心愿不遂的“十悲”。大千画中仕女的线条特色,具有浓烈的明代人物画家吴小仙的仕女笔法特征。画中仕女头身比例采用六头身法,头大身小,气质温柔娴静,带有幽幽的闲愁,眉眼线条纤细柔婉,秋波流转,充分表现出大家闺秀的女性美。整幅画面清淡雅致,令人心旷神怡。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仕 女   立轴                                           持梅少女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罗浮梦影  立轴 1935年作
    《罗浮梦影》是1935年或以前,张大千在日本江户所作。张大千在题识中注明此画是仿崔道母笔法。崔子忠(约1595-1644)原名丹,字道母,号青蚓,明代平度(占籍顺天)人。他有非凡的绘画天赋,最擅仕女,也画神话人物及佛像。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钱谦益评其画是“慕顾、陆、阎、吴遗迹,关、范以下不复措手”。清初著名书画评论家周亮工赞其“工图绘,为绝技,善貌人,无不克肖”。他与南方的陈洪绶并称为“南陈北崔”,蜚声画坛。《罗浮梦影》颇有崔子忠画风中远追人唐意趣,不囿于宋元窠臼的精神。墨色灵秀淡雅,设色清丽,有飘渺空灵之感。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仕 女 立轴 1933年作          秋风美人  立轴 1935年作            仕 女  立轴 1947年作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苏小妹观书  立轴 乙亥(1935)年作

    张大千笔下人物气息高古,出神入化。开相妙曼,线条端穆,赋彩清丽,构图变化,格调清雅,皆前人所未能梦见,一洗近世流滑孱弱之习气。此幅《苏小妹观书图》作于乙亥即1935年,正是大千精力最为旺盛之时,才思敏捷,目力甚佳,是其人物画创作的颠峰时期。画中线条空灵明快,美人呈现出高雅、轻松和沉思之态,张大千以几笔简单的线条即表现出才女苏小妹的聪颖与灵秀。题识:“偶忆六如居士有苏小妹观书图戏拟之。”说明此作为仿明代名家六如居士唐伯虎的作品。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执扇仕女  镜心 1935年作                  执扇仕女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4年作

    作品中仕女长颈,头扎单髻,削肩,着深衣,腰间系深色布帛之带,脚穿小头履,双手置于背后,手持团扇。仕女五官刻画细致入微,额头刘海,头发细线勾出,丝丝可见,着黄色头饰,耳饰与头饰颜色相近。面部呈鹅卵形,微肥,丹凤眼,鼻梁线条柔软,朱唇小口,额头、鼻尖及下巴略施白,温柔可人。仕女裙上绣凤凰乘云,团扇绘折枝花,极为工致。衣饰主要用游丝描,表现服饰绸缎质地,衣纹用细线勾描,增加了衣袋飘逸的感觉,足部红色小头履让人耳目一新。人物身体颀长,主要以线勾勒,略施色彩,形神兼备,塑造出大方体贴的仕女形象。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仕女图  立轴纸本 1935年作                             仕女图  立轴纸本 1937年作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红梅仕女  镜片 设色纸本 1935年作             玉堂佳色  立轴 1936年作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南国佳人图  立轴 纸本 1935年作

    题识:南国佳人拥翠娥,玉与迢遥盼星河。君恩未必皆颜色,俏得秋风六如团。大千此作颇佳书短章子深。
    张大千一直非常倾心于仕女题材的创作。经他点染的古典女子或揽琴凝作,或墉懒闲适,或落寞凄神,或顾影自怜。在精美细劲的笔墨线条中,人物的眼神含情脉脉,裙带翻飞,更增添了画中蕴含着无限遐思冥想的移情作用,使观者不仅欣赏了张大千浪漫、唯美、传统的意境,也沉湎于古代朦胧幽远的流金岁月的情思之中。

    《南国佳人》是张大千仕女绘画中的佳作。一端庄秀丽的南国佳人擎立于画面之中。佳人面相匀净,眼神温顺而有内涵,头发柔软细腻,发髻规整,头戴青色卷云纹发饰,大方端庄;面如鹅卵,额头饱满,脸颊圆润,媚眼高鼻,嘴唇小巧;衣裳素雅,白衣灰领,无太多修饰,只在衣袖边缘设些许青色,线条清雅秀丽,勾折有力,运笔流畅,将美人步态轻盈,身形窈窕的面貌刻画的精准到位,两手轻抚衣襟,毫无娇柔造作之感。如此素雅清高的美人,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全画以冷色调为主,凸显美人高贵清冷的姿态,只在发饰和腰间配饰涂几抹红色,冷暖搭配,相得益彰,真乃绝妙佳人。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罗浮梦影  镜片 设色纸本 1936年作

    《罗浮梦影》图绘溪畔古梅一株,老干如铁,枝柯樛曲,枝头数朵梅花绽放,错落有致;倚梅仕女正捧卷读书。画中仕女古装高髻,须眉疏淡,开相清秀,敷以三白,裙带飘逸,领口、袖口以石青渲染。尤其对眼神刻画极为传神,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画时,先描出眼眶,再勾瞳仁轮廓,以淡墨渲染,再重勾以浓墨。仕女双手捧卷,而眼神却在书外,眉目传情,神驰心往,正合“罗浮梦影”之题意。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三美图  立轴 1936年作

    此幅《三美图》是张大千仕女画中的精品,此作作于1936年,属于张大千较早作品,张大千的画风,在早、中年时期主要以临古仿古居多,花费了一生大部的时间和心力,从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逐一研究他们的作品,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件作品在描绘仕女时使用了“三白法”,其中多处描绘都可以看到明代吴门才子唐寅的影响。仕女的婀娜,樱桃小口,眉毛弯弯的形象,实为变唐寅仕女人物画风之势,妙又过之。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天女拈花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6年作 (2415万元,2011年6月北京保利)
    题识:1.仿唐人壁画运笔。丙子岁,蜀郡张爰。 2.老病维摩色笑殊,鬓纷禅榻未全孤。不知诗思曾增减,还许曼陀着体无。大千居士再题于摩耶丈室中。

    拈花天女以仿唐人壁画运笔,画面上天女高髻簪花,体态丰满,她脚踩祥云,衣袂飘飘。脸微侧,左手轻托花盘,右手拈花。面部三白开脸,细目小口,脸型饱满圆润,神态安详娴静。其素色长裙上着绿色衣衫,衣纹层层叠压。衣衫上银色云纹,裙装黄色团花,俱十分规整精细。腰发上的束带石青敷色,与朱砂绘出的红花形成色彩上的对比。头饰及项链、托盘皆为描金,在总体的素雅中显出一种华丽。至于人物的发髻和鬓丝,钩皴细致,笔笔有飞动之势,极富质感。全图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转折之处顿挫有力且富节奏感,设色艳而不俗,人物高贵典雅而又静谧祥和。全图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转折之处顿挫有力且富节奏感,设色艳丽而不俗气,整体传达出静谧祥和的美感,深得唐人笔意,乃为大千早期人物画之佳作。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桐阴仕女图  镜片 设色纸本 1936年作

    款识:1.霜碛烟江过雁程,阑干望断北来心。瑶珰锦字云罗远,金井风微坠叶闻。谁按梁州曲,不是当年玉笛声。 2.丙子春日,偶写此幅,并赋抛球乐题其上。爰。

    这幅《桐阴仕女图》是张大千早年的作品。画中一个古装仕女,正静静地倚立在一块湖石旁。在她背后,是一棵梧桐树以及数株竹子。张大千以工细而飘逸的线条,勾描出仕女清秀而略带忧郁的面容、袅袅婷婷的身姿;以半工半写的笔意,绘就出苍郁的梧桐以及清幽的竹子。粗细、轻重、浓淡、深浅的笔墨相互对比,相互映衬,形成一种雅致、高逸的“笔情墨趣”,而这种雅致、高逸的“笔情墨趣”,又很好地映衬出人物娴静、优雅的古典气韵,很好地表现出梧桐与竹子环绕的清幽绝尘的古典氛围。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仕 女  四屏 设色纸本 1936年作

    该《仕女四屏》作于1936年,画中仕女采用传统的三白开脸,细目小口,体态轻盈婀娜。发髻的钩皴细致,颇有质感。仕女面貌清新秀丽,弱质芊芊,媚而不俗、秀而不佻,别有一番味道。衣纹的行笔也自由流畅。画中造型似出一人,气象安详娴静,造型雍容华贵,线条的运用圆润自如,转折之处顿挫有力且富节奏感。这明显受到唐寅笔法的影响。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簪花图 1936年作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临唐寅执扇仕女  丙子(1936年)作              怀卷仕女  立轴 设色纸本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飞琼女  立轴 设色纸本 1936年作

    《飞琼女》是张大千一九三六年离开苏州去北平前的一个晚上,在姑苏名园网师园,灵感油然而生,灯下顷刻挥毫而作的一幅作品。在图中仅画上一位抱钵仙女,端详的女子颇具风姿,“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额、鼻、颊显得娴雅清秀,眉眼稍加渲染,唇设朱红。緑髻式样和服饰穿着飘逸潇洒,头緑的线条通过几个块组突显其处。此件作品的人物形象,注重神态刻划,注入情感,是一种民族审美意识的凝结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倚竹美人  立轴 设色纸本 1937年作
     题识:寒天翠袖照明霞,竹竮日又斜。瘦到骨时香到骨,祗因薄命是梅花。长岭先生法家正之。丁丑(1937年)秋日蜀人张大千写于迟秋簃。

    在张大千的人物画中,仕女是他擅画的题材。张大千学人物画最初是从明清名家入手的。在四十年代以前,深受明代唐寅、陈洪绶和清代华新罗、费晓楼的影响。《倚竹美人》图作于1937年,是典型的张大千早期仕女画。此图仕女采用传统的三白开睑,细目小口,体态娉婷婀娜,楚楚人。发髻、头巾、衣领钩勒渲染细致,颇具质感,衣纹行笔自由流畅,尽得唐寅意笔仕女画的精髓。仕女面貌清新秀丽,弱质芊芊,与从敦煌归来后丰腴饱满,雍容华贵的仕女形象相比,另有一番味道。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紅拂仕女圖   設色紙本 立軸 1937年作 
                款識:絕憶當年李藥師,侯門投刺擅豐儀。誰知野店晨妝罷,能識虯冉客更親。

                      能明去就更誰如,千載崢嶸女丈夫。生笑豪華楊越國,身猶未死骨先枯。

                      千山廓原說沉雄,爼豆千年祭享真。倘使蛾眉猶未死,忍看率騎渡遼東。

                      淥江江水清見底,淥江兒女柔似水。恨無俠骨有迴腸,如此江山愧欲死。

                      醴陵謁紅拂墓作,蜀人張大千。
               跋文:1.莫向侯門歎遇窮,獨摻青眼識英雄。月明夜靜人歸去,合佐唐家創業功。丁丑春日,滿川汪溶題。
                     2.翩翩錦帶約腰圍,際遇英雄去不歸。莫道侯門深如海,珊瑚綱破彩鸞飛。西山逸士溥儒題。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仕 女  立轴 1938年作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簪花图  立轴 1938年作                          惊才绝艳  立轴 1953年作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扑蝶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仿钱霅溪仕女 1939年作(1782.5万元,2011年5月中国嘉德)   仕 女  镜心 1934年作

    张大千笔下的仕女很美,雅俗共赏,是他最受欢迎的绘画题材之一。他在“求精中学”时期就常画美人,早有“张美人”之誉。成年后的仕女画则兼攻写意与工笔、时装与古装,写真对像更是不分国内、国外。带来耳目一新之感,也为中国传统仕女画再创高峰。不过,这种成果仍是功于他早年对传统人物画所下的苦功。大千早年仕女画是学清人改琦、顾洛、华嵒。约1930年代中期力学明人唐寅、仇英、吴伟、郭诩等人。此时,他画人物的线条已一洗前期之柔媚而趋爽利。至1930年代末期,又上追元人赵孟、钱选,以春蚕吐丝的描绘法配合精谨工致的服装纹样,力求画中人高华的气质。至此,已完全脱去明人职业画风。

    本幅由大千自署1939年仿钱霅溪的《仕女图轴》,便是此中代表性的佳作。大千在本幅中以仕女为主题,古木绿草为背景。虬曲的树干和美人纤细窈窕的体态互相映发,表现了传统文人含蓄的审美态度。画中仕女所展现的古典的韵味,及匀净的线描技法,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传钱选所作《贵妃上马图》,或台北故宫藏《招凉仕女》等作品相似。由此可见,大千题识所言不虚,同时也印证了当时的大千对宋、元以来人物画的醉心与摹仿。本幅的构图采平正、简约之法,辅以大面积的留白,更增加了古雅的气氛。画中仕女身着粉砑色宽袖连身裙、腰系直裾。发作结椎髻,上插青色华胜。肩若削成、眉目如波。右手敛胸、左手下垂。莲步轻移、裙袂飘飘。虽是端庄的正面立姿,却含有微妙的动态。可以说,画中人物的服饰与动态感都比钱选还要接近南北朝仕女画之余韵。换言之,比钱选更能上接李公麟,乃至六朝画圣顾恺之所追求的“士气”。此外,画中人略微抬高右肩,像似左倾的姿态,让人感到她似乎要向观众走来。再加上她丹唇似笑、芳华若吐,不但使画中仕女的柔情绰态胜过千言万语,又拉近了她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画家又在衣襟、袖口、衣带上描绘云纹,直裾上绘云凤纹。开面时施以额、鼻、颚三白之法,鞋端并加描金。都是以醒目的墨、青、红、白、绿等配色,为画面打破沉闷,增添富丽、写实的生活气息。并且藉由工致的花纹和典雅的设色,突显画中人蕴藉持重、艳而不浮的气质。这些都是大千以独运之匠心揉合他对唐寅、钱选等古代大师的深入体会才能得到的效果,也正是他的仕女画受到万般瞩目的主要原因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竹下仕女图  镜心                                         纨扇仕女  立轴  己卯(1939年)作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赠君璧团扇仕女 设色纸本 己卯(1939年)作    仕女  立轴 1972年作

    张大千30年代的仕女取法于明清诸家,初为改琦、费丹旭,进而华嵒、陈洪绶、唐寅,衣纹线条简洁流畅,敷色清丽。他基本以身边的女眷为模特,人物造型较少变化,纤眉细目,樱桃小口,柳肩蛮腰,极婀娜娉婷。
    此幅仕女是其时的极精之作。纨扇上的白茶花、裙襬上栩栩若生的凤凰、胸襟的玉佩、石青敷色金线勾勒的飞凤花簪,均极工致,于清秀中透出富贵的气息;樱唇、抹胸、玉佩的丝带,用极少量的朱砂敷色,要而不繁,艳而不俗,令画面亮丽明快许多,的确是同时同类题材的佼佼者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仕女  立轴                                  立尽梧桐影  立轴 己卯1939年作     仕女  设色纸本 立轴 1939年作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明皇按乐图  镜心 1939年作

    本幅是画家拟唐代画家张萱《明皇按乐图》故事描绘唐代帝王后妃们吹箫按乐的闲适生活,衣纹劲简,色彩柔丽,通过对屏幛宫苑、明皇后妃的细致挖掘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明皇端坐,形貌沉静修洁,清逸而带疏懒,眼神盼望,似在有所期待;而后妃则精勾细描,刻意求俏,色彩洁净而富丽,眼神却媚中带俏,似要明皇再续游玩;又用峭石蕉影烘托人物气质和故事背景,闹中取静,静中欲闹,焕发了画面的精神氛围。大千先生通过工致严谨的画面和长题诗文来刻画先唐奢华,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加上其流畅劲利、峻峭有力的线条和明丽工整的设色更使整个画面既合结构法度又不失匠心独具,通过注重画面之装饰、构图之精妙、色泽之靓丽与气息之明快来达到赏心悦目的视觉效应,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大千先生早年之功力和对艺术至美的追求。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拈花仕女  立轴 1940年作
               录文:学画宫眉细细长,芙蓉出水斗新妆。只知一笑能倾国,不信相看有断肠。

                     双黄鹄,两鸳鸯,迢迢云水恨难忘。早知今日长相忆,不及从初莫作双。六一居士鹧鸪天。

    对敦煌唐代壁画临摹是大千人物画艺术变革的关键。此前大千的人物画主要受到明清名家如唐寅、陈洪绶、华新罗和费晓楼影响。此轴写宋代欧阳修鹧鸪天词意,正作于敦煌之行以前。画中人物体态娉婷婀娜,衣纹行笔自由流畅,明显取材于唐寅的仕女画法。作品清新淡雅,雍容沉静,在造型和笔墨上均代表了大千前期人物画的高水平,显示出画家在继承传统艺术方面的深湛功力。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抱猫仕女  立轴  庚辰(1940年)作                白描仕女  立轴  水墨纸本 1941年作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一) 
             柳荫仕女  立轴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张大千《柳荫仕女》作于1941年春日,应为张大千去敦煌之前,也正是其工笔写意俱臻妙境之时。张大千于山水、人物、花卉、仕女、翎毛无所不擅。此幅《柳荫仕女》用笔用墨秀润灵活,人物采用传统的三白开脸,细目小口,体态轻盈婀娜,发髻勾染细致,颇有质感。画面雄奇瑰丽而富于精到的写真精神,衣纹行笔娴熟流畅,线条质量极高。衬景修竹、浓施石绿,以衬托人物雅洁的衣冠,格调古艳精丽;其墨竹画法吸收篆书的笔法,下笔劲利,神韵俱足,实乃张大千此系列人物画不可多得之佳品。

  ,2011年7月北京纳高)      印度献花图  立轴 1951年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