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一:基本信息
伊朗1998年出品。
片长88分钟。
制片人:
阿米尔·艾斯方迪阿里、穆罕默德·艾斯方迪阿里
编导:
马吉德·马吉迪
摄影:
帕维兹·马莱克扎德
主演:
穆罕默德·阿米尔·纳吉(饰阿里的父亲)
阿米尔·法洛克·哈西米安(饰阿里)
巴哈尔·塞迪琪(饰莎拉)
获奖情况:本片获2000年度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参加了多伦多、香港、伦敦、纽约等18个国际电影节,荣获11项国际大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十大影片之一,在美国创下了近100万美元的票房,这是有史以来伊朗电影在美国的最高票房记录。
板块二:剧情简介
伊朗首都德黑兰附近一个清冷的集市。
9岁的小学三年级男生阿里在鞋铺修补妹妹莎拉唯一的一双鞋子,这双玫瑰红色的女童鞋已经破烂不堪,老鞋匠费了很大的劲才将它勉强修补好。阿里付完修鞋的钱后,买了一些馕,又到隔壁店里准备买一些马铃薯回家。这时,远处一位捡破烂的老人推着独轮车走了过来。阿里把装在塑料袋中的鞋塞到菜摊的缝隙里,当他埋头挑马铃薯时,捡破烂的老人把阿里妹妹的鞋当作垃圾捡走了。
当阿里发现鞋子丢了,就在菜摊的缝隙中翻找,却不小心将整个摊子弄翻,他被恼羞成怒的老板阿巴赶走。
阿里拖着沉重的脚步往回走,他不知道如何面对妹妹莎拉。在门外,他听到房东在和妈妈因为房租和用水问题吵架,心情更加紧张。当妹妹莎拉问起鞋的时候,阿里躲躲闪闪,但最终只得如实相告。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再次来到阿巴的菜摊上找鞋,却又一次被阿巴赶走。
在回家的路上,阿里碰到了西亚伯伯,他让阿里把一袋清真寺祭祀用的糖块背回家,要阿里的爸爸将这些糖块敲碎。
下班回家的父亲听说房东又来催房租,十分生气,把心中的一股无名怒火全发泄到阿里身上,阿里感到十分委屈。为不让被生活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父母伤心,阿里和莎拉兄妹俩悄悄地进行了谈判,他们决定对父母隐瞒丢鞋的事情。阿里让妹妹以后上学的时候穿自己的运动鞋,妹妹无可奈何地答应了。
每天莎拉放学后都要飞快地跑回来,将鞋子换给阿里。为此阿里常常迟到,被学校怀疑他贪玩并受到惩罚。
莎拉在一次学校集会时无意中发现自己的鞋穿在另一个女孩脚上,于是找到阿里跟踪这个女孩,发现小女孩家里同样地困难,莎拉不忍心,悄悄地走了……
父亲为了全家的生计,不得不在下班之余找兼职,阿里随同父亲到了一家富有人家,帮助老人清理院子,阿里随同主人的孩子玩耍……聪明的阿里帮助父亲挣了一笔钱,父子两个回家路上计划着给家里买物品,这时阿里向父亲提出给妹妹买一双新鞋,父亲很爽快地答应,不料因自行车刹车失灵,父子俩狼狈回家,阿里帮妹妹买鞋的梦又化为乌有。
阿里学校报名参加镇上的长跑运动会,三等奖是一双鞋,阿里在明白真相后请求老师答应让他参加,并答应一定拿一个好成绩回来。老师看到阿里在测试中的惊人成绩,决定破例允许阿里参加比赛。阿里将这个消息告诉妹妹。让妹妹为之兴奋不已。比赛终于开始,阿里历尽千辛万苦,希望自己得到那双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自己无意中得了一等奖,给妹妹一双鞋的梦想又破灭了。他回到家,沮丧地告诉妹妹结果,莎拉伤心至极。这时,父亲在街上给莎拉捎回一双新鞋……
板块三:赏析
一、开头段落
1、补鞋。
这个段落由三个固定镜头组成。画外音是远处传来的苍老的吆喝声。
(1)、特写。鞋匠粗糙的双手在修补一双玫瑰红色的女童鞋,粘胶水,来回地缝补,十分艰难。因为这双鞋子是全片的中心道具,所有情节的推进无不围绕着这双童鞋展开的,因此有必要在影片一开始就给观众留下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这个特写镜头高度浓缩了当今伊朗社会某些地区依然存在的苦难和贫穷,老鞋匠那双粗糙的手,他艰难地缝补,都在用镜头语言告诉观众今日伊朗的现实处境。
(2)、全景。阿里的过肩镜头。这有利于增强观众和影片中人物的交流感,从而能够更深的体会到影片中的现实苦难。
(3)、大全景。进一步交待环境,为下一场的转场做准备。
2、买馕。
这个段落是伊朗民俗风情的展示和对阿里困窘家庭状况的进一步侧面描写。
阿里街头买馕的段落由四个镜头组成。
(1)、特写。一双手从炉膛中取出烤好的馕,前景是和面的手。
(2)、小全。阿里将烤好的馕装进包裹。
(3)、大全。烤馕的师傅继续往炉膛里放新擀好的面。
(4)、大全。排队等着买馕的人们,阿里从店里出来,走到隔壁卖菜的店里,远处一位收破烂的老人推着独轮车渐渐走近,为下面一场戏的发展作铺垫,同时也反映普通人生活条件的困顿。
二、主题思想
本片导演马吉德·马吉迪说过这样三段话,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部影片的主题思想:
"文化比政治重要,希望电影可以消除人和人、国与国之间的疑虑和误解,改变他人对伊朗的想法。"
"这其实是根据我朋友的真人真事改编。有一对兄妹是我朋友的邻居,非常贫穷,要两人共穿一双鞋子。虽然我未曾见过他们,但故事却令我刻骨铭心。有人批评我的电影,描写伊朗家庭的穷困太过夸张,但我实在告诉你,我便是成长于一个四兄弟与双亲共居的单人房间里,没有电视,只有收音机。"
"成人世界很假,儿童天地最真。"
伊朗电影能够持久地引起国际影坛的关注与他们电影人的这种使命感有很大关系,他们执著地拍摄儿童电影,通过电影来表达他们民族的愿望。
在影片中,贯穿整个故事的那双小鞋子,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普通的鞋了,而是一种象征。通过一双鞋,导演对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强烈的贫富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儿童的成长和相应的社会问题提出了深刻思考。
尤其是在最后长跑的段落中,更是隐喻了这些来自不用家庭的孩子如何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导演对阿里身上这种执著、顽强拚搏的精神是欣赏的,但对于他的现实苦难又是深深同情的。
三、捕捉儿童心理,用孩子的视角来关注身边的世界
在阿里和莎拉谈判的那场戏里,由于父亲刚刚发过火,他们谁都大气不敢出一声,但第二天莎拉怎么去学校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孩子在小学阶段,刚刚会认一些字的时候,这时候他们往往有一个习惯,就是在他们写字的时候会一边写一边口中念念有词。这个细节的处理反映了导演马吉德·马吉迪对儿童心理和儿童行为的仔细观察和巧妙捕捉,是影片中的一个神来之笔。
许多儿童电影为什么令人感到虚假,就是因为创作者缺乏对儿童日常生活的仔细观察和体验,缺乏一个个只有孩子身上才有的生动细节。他们往往用成人的语言去代替儿童的语言,用成人的思维去代替儿童的思维,用成人的行为去代替儿童的行为。最终,当然不会被这些小观众接受。所以作为成人的创作者必须蹲下来仔细倾听来自儿童内心的声音。
伊朗儿童电影已经成为国际电影宝库中的一个著名品牌,正是得力于以阿巴斯为代表的一大批伊朗电影导演的不懈追求,包括执导电影《白气球》、《镜子》、《圆圈》的贾法·帕纳赫和马吉德·马吉迪等。尤其是阿巴斯,他顽强地坚守自己的电影观念,将电影带到它于1895年在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手中刚刚诞生时的情景。
所以当年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将戈达尔对阿巴斯的评价"电影始自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
四、悬念的营造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精心设计了许多悬念。既有贯穿全片的大细节,又有关系局部的小悬念,这些悬念的利用,很好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导演的创作目的。
全片的大悬念就是阿里能不能为妹妹找到鞋?
这个大悬念又化解为许多小悬念。例如,兄妹俩的谈判会是什么结果?妹妹掉到水沟里的鞋会不会被冲走?阿里能不能去参加长跑?阿里能否得到第三名?
在这些段落,导演充分调动各种视听语言技巧来延宕这种悬念感,我们将随片读解。
五、关于结尾的处理
阿里得知区里举办小学生5000米长跑比赛,三等奖的奖品就是一双运动鞋。为了给妹妹争取这双鞋子,阿里恳求老师给他参赛机会。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会有几种结果?第一,阿里正好得了第三名,心满意足,高兴地回家把鞋子给妹妹。第二,阿里可能什么都没有得到,或者非常遗憾地得了第四名,沮丧地回家。第三,阿里得到了比第三名更好的成绩,但与小鞋子擦肩而过。
导选择了第三种结果:阿里得了第一。导演重点表现了阿里奔跑的过程:小小的阿里在一群明显比他高比他壮的孩子间奋力地跑着,看见他跑到最前头却又慢跑着向后张望,等待两个人跑过去又紧跟其后,看见他因为体力不支摔倒又奋起直追。阿里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他不是为了荣誉,不是为了冠军的丰厚奖励,不是为了老师的嘉奖,只是希望给妹妹赢得一双鞋子,可以慢慢走着去上学,不用奔走,也不会因为鞋子过大而掉进沟里。
可真主安拉没有满足阿里的愿望,让他得到梦寐以求的鞋子,而是让他闭着眼睛猛跑到第一。冠军的奖品不是鞋子,而是夏令营和运动服。阿里成为最沮丧的赢家。耷拉着脑袋接受老师的夸奖,流着泪接受记者的拍摄。他沮丧、疲惫地回到家中,而妹妹莎拉正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哥哥,她相信哥哥是不会令她失望的,而这期待的目光却碰上了一双内疚、无助的眼睛。莎拉似乎明白了,她伤心地走开了。丢下阿里一个人呆在院子里,阿里孤独地站了一会,慢慢地走到院子中间的金鱼池边,脱下那双二人共穿的此时已经完全跑裂开的旧球鞋。阿里的脚已经又红又肿并磨出水泡。阿里把肿胀的双脚缓缓放到水池里,最后一个镜头是阿里水中双脚的特写,水中的小金鱼游过阿里的脚,在他的伤口,在他的脚踝边停留,似乎在静静地抚慰他。阳光照在水中,静止的双脚,缓缓游动的鱼,全片戛然而止。
很伤感很温情又不着痕迹。阿里最终也没有替妹妹争取到一双小鞋子,但是那种纯良的美好的感觉已经深深地摄入我们的内心。如果有什么失意的事,我们可以安静地像伊朗的小男孩阿里一样坐在一个比如金鱼池边那样的地方悄悄地体味一下伤感的滋味。如果你是一个真实的人,你需要一种情绪来洗去思想的尘埃,独自地面对生活中的失意,你将坦然接受此时的落寞。人生有很多时刻,你会与自己心爱的人、渴望的事物错过,这时候需要的并非借助虚伪的神话来打破现实的失落和纯粹,而是宁静地与自己相守。
宁静的力量是震撼的,因为它直通我们的心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