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刘震云写《温故1942》,到底出于“何种居心”。看题目,似乎有某种嘲讽或者揶揄,因为书名翻译过来就是:温故,你就是二!电影《一九四二》公映后,部分读者和舆论对刘震云小说近乎苛刻的研讨,我认为可以浅尝辄止。如果您能写出一部反思历史且能公开发表又能启发大众的小说,您怎么骂人都行。
这社会,最不缺的就是时事评论员。
我慢慢开始认识和尊重刘震云,因为他写了很多有深度的文章。虽然他的诸多作品既不被体制认同,也不太讨群众喜欢。例如《一地鸡毛》,我总是会联想到那可以叫做《一地鸡X毛》。在全民腐败的时代,不知道何人敢说自己单纯得冰清玉洁,因而无地自容,因而愤而自宫。
因而,很赞赏窦文涛在三人行里的常用语,先说自己不是个好东西,然后再去评论人评论事。而现在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要骂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不需要原因,不需要知识,不需要情理法,骂了就好!
呜呼,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为什么不能去寻找理性!
你可以骂冯小刚,前题是你要先去看《一九四二》,再去看懂《一九四二》。
当代中国,存活着如我一样为数众多的政治动物,思维主题贯穿着斗争。在外面斗不过,就在家里斗,不获胜不英雄。斗,可以获得人胜人的快感。争,可以满足占了便宜的欲望。能胜人,能胜物,因而有了至高无上的全方位满足。殊不知,我们在斗争中失去了生活,因此不知道什么叫做幸福,什么叫做欢乐。
看完《一九四二》,我觉得中国不缺好导演,而是缺好观众。看完《一九四二》,我觉得有吃有喝很幸福。补充一句,您没挨过那种饿,您就别说那里的情节都是假的。
试试把电影里面的主要人物讲的话,整理成单独的一段,或许我们可以明白很多道理。名利都不缺的冯小刚,拍这部片子不简单,他必须要在尊重历史、取悦观众、客观善良之间徘徊,然后要让电影公映。否则,所有的物质、精神付出,都等于零。
看完电影,我觉得在历史的长河里,绝大多数人都“身为下贱”。窃以为,只要不“心比天高”,或许快乐和幸福,毋须别人发问,毋须自己思考,她们就在我们身边萦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