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有瑕
请指示君
——浅谈朱振家主编《古代汉语》之不足
赵芳远
由东北师大朱振家教授主编、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的《古代汉语》,被国家教委指定为自学考试、全员培训、专业合格证考试“三沟通”教学的专用教材,使用相当广泛。到1993年7月,已印刷7次,发行量达36.0447万册,足见其影响之大。
这部教材的难易程度对大专文科进修颇为适宜。其体例,分文选、通论上下两册,范文后附选词概述,阐释重点词的多种义项;基础知识每章后有练习:这与多数教材大体类似,是本书的优点。课文注释,大多确切,特别如《滕王阁序》等篇,详尽而精当,对自学者会有不小帮助。
。
但是,由于此书出自多人之手,加以校对粗疏,存在某些不足。笔者就使用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略举于下,以就商于朱先生及同行诸君。
一、局部内容繁简失当:
根据专科级水平学员的需要,在下册第八章《综合运用》部分,应该讲“古汉语的今译”及“中学古典诗文教学”等内容,但此书未涉及。在范文的注释中不止一处用了“脱文”、“衍文”等专业术语,通论部分即使不设“古书的校勘整理”专节,也该在适当地方交待说明这类术语的内涵。
另一方面,文字部分讲字体演变,列举各种字体的书法名家,几乎讲成了“书法史”,叙述太繁琐,使人不得要领。古字举例,如茻、等,均未译释;印制的古文字,不少因技术关系发生形变,亦未加释文,这都给缺乏多种工具书的自学者造成困难。第七章.语音部分,详列上古语音及中古语音系统,过多过细,在下册中占了73页,是通论部分的近五分之一,这不是专科阶段的学习重点,有些内容尽管可当工具书备查,但毕竟是畸重了些。
二、有的概念定义不规范,论述欠确切:
如下册262页和265页,语音部分关于“双声”和“叠韵”的定义,分别为:“所谓‘双声’,是指两个或几个音节的声母相同。”“所谓‘迭韵’,就是几个音节的韵相同。”(重点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这两句的“几个”均不妥。这里所举的例词以及103页讲“联绵词”时所举的双声、叠韵例词,都是“两个”音节。笔者所见到的十几种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教材,也均无“几个”之说。难道三个或五个奇数音节声母相同的词也能叫“双”声吗?不知此种界定根据为何。
j
在解释常见词时也偶有不确处。如上册35页释“谏”字:“随着等级制的灭亡,‘谏’已成为古用今废词。”在今天的中国,能说等级制已经灭亡了吗?即在数年以前,西安临潼骊山上的“捉蒋亭”,才奉命改为“兵谏亭",怎么能说“谏”字“今废”了呢?
叙述中也有不确处。如下册285页正4行:“我们主张用现代普通话语言去读文言文和古代韵文。"此处“语言”改“语音”较当,因为“读”出来的只能是“语音”而不是改变古代的“语法”或“词汇”。又如30页正10行,讲“繁简字"时,“在趋简的潮流中出现了繁化,产生了累增字。”这里又为汉字立了个新门户,但未说明“累增字”又如何不同于繁体字,此处不如说成“累增现象”更准确些。
三、举例不当,解说与举例自相矛盾:
下册,文字部分,讲“会意字”,举例中有“夜’’字(12页),不当。《说文解字》七篇上:“夜,从夕,亦省声”,应为形声字。第62页,讲“古今义同词”,含“河”字,不当。河在上古专指黄河。到67页,讲词义扩大,又举“河”字为例,前边举例显然是错误的。
下册66页,讲“勤”字:
“今义指勤俭、勤快,与‘惰’相对;古义指辛劳、辛苦,与‘逸’相对”。认为“古今词义差别细微”。上册,93页,选词部分讲“勤”字:“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现代汉语的‘勤’与‘惰’相对,古代汉语的‘勤’与‘逸’相对,是‘劳苦’的意思”。两处都举“四体不勤”为例,尽管阐说义别时有分歧,解说内容还是一致的。但在上册
9l页的注⑤中,却说“四体不勤:手脚懒惰。”显然是以今义作注,既是注释不当,也属论述和例证矛盾。
四、标题和内容不符:
下册,通论第六章虚词部分、第一节标题为“代词和相关句式”,讲完“之"、“其”等作代词的用法后,又列出“助词‘之’”、“动词‘之’”、“助词‘其’”等小标题;讲完“是”的代词用法后,又列出“形容词‘是’”、“动词‘是’”等小标题。后边讲“介词”、“连词’部分亦多有此种“超界”(越位)现象,标题与内容不一致,命题不周延。反不如标为“‘之’的用法”、“‘是’的用法”,更名实相副一些。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书中未单列“兼词”一项,把“焉”只作疑问代词介绍(下册204页),而在上册课文后的“注”中,多次释作“于是”、“于之”,当兼词处理。把“诸”字,放在介词中介绍,却又指明“是‘之乎’的合音”(下册223页),与介词不沾边。讲“盍”字为“何不”(133页注26),不说明词性。应该单列“兼词”一项,以概括这些内容。
五、范文后的注释不当。这又分多种情况:
‘
(一)注错:除前举“勤”字外,又如130页注(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前一‘老’用为动词,使动用法,以吾老为老,把自己的老人当作老人。”内容讲对了,语法特点说错了,明显地按“意动用法”翻译,却说成“使动用法”。再如18页注“⑨不义不昵:一说多行不义,人们就不亲近他。这样理解,‘不义,和‘不昵’之间是条件关系。”依此理解,应为“因果”关系。
(二)不确。如109页《北冥有鱼》一文的最后三个注:“(25)至人:庄子幻想中的最高标准的人。[笔者按:“幻想”不如用“理想”或“想像”好](26)神人:即‘至人’。(27)圣人:即‘至人’。”这后两个注显然是不确的,如果三者内涵完全相等,庄子又何必区分他们?此虽采缘旧说,然并不科学。北京大学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一书中对此有详尽区分,可参阅。
(三)该注的未注。文选第31课《答李翊书》中用了36个“其”字,文后只注了4处,尚有多处不大好讲却未作注。又如116页注(30)善:擦拭.选词中说“‘善’与‘拭’,音近,有‘擦拭’的意思。”应为:“善,通缮,修理、擦拭的意思。”按通假字处理较好。
(四)注了的等于不注。195页末行“注①髀(bi):大髀。”读者能明白吗?【到234页,才有注(22)髀:大腿。】lO页注④沙丘:地名。【在今何处?与秦始皇死的“沙丘”(在今河北邢台市平乡一带)该不会是同一-处吧?】
(五)浅显易懂的反复多次注。如:“说,悦的古字,喜悦、愉快、高兴。"至少注了7次:10页注⑧,40页注(18),68页注(23),96页注⑩,157页注⑥,233页注⑧,270页
注(13)。再如“反:‘返’的古字’’也至少注了7次:3页注(24),49页注⑩,70页注(18),78页注⑦,91页注②,108页注(17),133页注(26)。其它如“仞”、“兕”也注释多次。
(六)该在前注的却后注。如“舜"早在19课中已出现,未注;到了32课,又见,才作了注。
’
六、常见词释义粗疏:
如上册87页,释“事”字:“上古汉语‘史’、‘事’、‘吏’为一词,‘事’是‘史’的同源派生词。”以下举例说明“史”与“事”的关系及用法、却把“吏”字冷落到一边,再未提及,亦未举有关例句,不知何以此三字实“为一词”?又如,147页,释“参”字,标出了can和san的读音和义项,又说:“又指参星,古二十八宿之一”,却未标出(shen)的音,也未涉及孔子门徒曾参的读者以及中药名称人参、党参、台参、玄参中的读音,更未涉及“参差”一词的读音及意义。同页,释“临”字,画出了金文字形,释为“象形字".却未指出“品"(零)在字中是表声的。(从人臣,品声,临是形声字)
七、印刷粗糙,错误百出,俯拾即见。如:
上册。印错范文的:126页正3行,“臣闻之胡龁曰”,“龁”误为“龀”。205页,“齐国乘胜尽破其军",“破”印成“被”。305页,“举熙熙然廻巧献技”,“廻”印成“迥”,(这个注释也错成“迥”,却解释成“山峦回环”)。322页,“落霞与孤鹜齐飞”,“鹜”错印成“骛”等等。
印错常用词释文及例句的:22页,释“完”字,“修葺”误为“修茸”。88页,释“危”字,引李白《蜀道难》开头,把“噫吁戏”印成“噫矣乎”。155页,释“毕”字,引该篇例句“令朝至暮变”,198页倒4行“令后世贤者”,两处“令”字皆误为“今”。 199页倒l1行,“薄其税敛”,“薄”误为“簿”。295页倒11,“病入膏肓”印成“病入膏盲”等等。
正文印丢关键字的:上册168页倒6行“然则一羽之不举”,216页正5行“则前日之不受非也”,两处都脱掉“不"字。
印多字的:上册199页倒8行“‘结发辞严亲……’是好梳好发髻辞别双亲”,前一“好”字为衍文。
印错注释的:140页倒3行“安闲"误为“安闭"。178页注①“教”,误印为“数”。276页注③唐顺宗李诵,印成“李涌”。尤其令人不解的是,20页注(14)“融融:形容其和睦欢快”,到第7次印刷时的“形容"印成了“行容”。
印错“说明"的:194页,晏婴,字平仲,误印成“字仲平”。
下册。印错阐述文字,17页倒9行,“手分为‘掰,”。误“掰”为“辦”,23页正11行,
“国家的‘或’用国表示,或国便成了古今字”,后两个“国”字均当印成繁体“國”字,不然难以说明问题。45页倒8行,“讹变”(或譌变)误为“伪变”。46页正8行,正11行,两处的“楷书”均误为“揩书”。74页倒4行,“比如”印成“此如”。110页正3行“是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应为“在这个意义上……”等。
印错例句引文的:27页倒7行,“孔子先饭黍而后啖桃”,“黍”误为“忝”。82页倒5行,“沛公奉卮酒为寿”,“卮”误为“厄”。91页倒7行,“便捷猛縶”,“縶”当为“鸷”。173页正6行“至于廪延”,误“延”为“廷"。203页正l行,“令朝至暮变",“令”误为“今”。240页正1行,“故狗似攫,攫似母猴”,两个“攫”字,均当为“貜”。263页倒ll行“昼出耘田夜绩麻”,“耘”误为“耕”。218页正3行“香雾云鬟湿”,误“鬟”为“环”等。
印颠倒的:77页正13行,“联系”印成“系联”。 95页倒11行,“逼迫兼弟兄”,印成
“逼迫兼兄弟”等。
印错练习的:73页倒4行“庶竭驽钝”,“驽”误印为“驾”:245页正13行,“庶子”印成“蔗子”等。
其它如图版说明印错(下册43页“竹简”印成“竹筒”)、抄书印错(333页《伐檀》古注错误多处),甚至全书最后一页“后记”的最未一句中也把“恳切”印成了“垦切”,真可谓错到“底”了。
,
。
此书尚存有许多不尽人意处,给自学者造成不少困惑,这不能不令读者感到惋惜和遗憾。我们也“恳切”地希望编者对广大读者负责,拿出高质量的精品教材来。
【本文原刊于1995年第一期《邢台师专学报》。1995年8月,在全国教育学院、师专系统古代汉语教学研究会淮阴年会上宣读并获一等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