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那些看不懂的文字
文/小雪
喜欢阅读,没有既定的原因,只因为需要。
看闲书,和学习中所看书的最大差别在于,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在享受和一种遥不可及的事物之间相联系的感受。一种无法用理性掌握,所以无法用言语形容,却在身上、心底荡起一层又一层的涟漪,那种无可取代的经验。
小的时候喜欢看童话书,《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犹豫的蓝精灵》、《豌豆上的公主》……好多不认得的字,搬着字典一个一个的查,既恼火于繁杂的运动量,也享受于故事里脱离现实的唯美画面。在小学的时候看《罗斯福传》,那简直比登天还难。没有接触过外界的我不知道美国在哪,不知道罗斯福时期的“第一次经济危机”指的是什么,也不明白什么是“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大脑的空白使得厌倦感瞬间云集,但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忍着看完了那本书,虽然事后脑海里什么也想不起来。就这样,一本书接着一本书地看,那时的感觉只有一个——天一亮,就有事可做了,不用再无聊了。
后来,上高中时学习世界历史,得知1929到1933年,美国爆发了第一次金融危机。股市崩盘,银行倒闭,大量存款者面临银行挤兑的金融问题……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有效防范了此次金融危机,并在此基础上使美国的经济从萧条走向复苏。
小学二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经历了将近7年的时间间隔,终于这样遇见了“罗斯福”,知晓了他为美国的经济发展一生所做的伟大贡献。虽然时隔多日,但我依然清楚地记得高三时第二次听到“罗斯福”这个名字时内心荡漾出的激动和喜悦,潜意识里存储的知识在萌生巨大作用,接触过的知识学起来会比初相识容易很多。好像受到鼓舞一样,激励着我努力地学好世界史。从而有了高考文综显著的成绩。归根到底,得益于很久以前看不懂的那本《罗斯福传》。
很长一段时间,我看不懂鲁迅杂文里的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一论再论,无止尽的论啊论的。读了若干遍,后来终于累了,换了另一本简单的评论集来读。美国政治学博士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是最近新添的读物,也有看不太懂的篇目,比如那篇《红唇》,各种状况叠加,累积出一连串语句,最后,不知所云。
一直到今天,对于那些那些看不懂的文字,我还是不知道答案。不过我相信,少年时代的最大珍宝之一,就是极度善感的心,随时吸收,随时感应,就算对于看来陌生、疏远的东西,也不要轻易拒绝。
生命拥有比我们想象更大的空间,可以容纳很多不同的东西。在某一个未知的时间,它会带给你新奇的感官和心理效应。比如我从前看不懂的那本《罗斯福传》。
http://s8/middle/6701c22ax799b88426667&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