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天河”——红旗渠
(2010-09-10 09:15:05)
标签:
红旗渠人造天河林县悬崖绝壁一锤一钎一双手一种精神杂谈 |
听说要去红旗渠我不以为然,不就是一条人工挖出的河么,在江宁教书时,这种场景我见过……谁知当来到它的身旁,望着这条太行山上的河渠时我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混沌的漳河水顺着高4、3米,宽8米的河渠在悬崖绝壁上淙淙流淌,顺着山势蜿蜒盘绕……真没想到河水能上“天”,并且会如此的壮观。
红旗渠修筑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正是遭受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人为了改变“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旧面貌,要在太行山上劈山修渠,要引漳河水浇灌枯竭的土地,就当时的形势要完成这一巨大修筑,条件之差,环境之艰险,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但这些困难都没有吓倒林县人,他们“宁愿苦战,不愿苦熬” 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洞凿石、逢沟架桥,以山上的野菜、河里的水草充饥,睡在悬崖边险峻潮湿的洞里,许多人得了浮肿病仍然坚持在工地……经过十年终日挖山不止的鏖战,在悬崖上修筑出长达70公里的总干渠,和3条共长93、5公里的分干渠。硬是将犹如黄龙般的漳河水牵上了太行山。整个工程劈开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条,挖砌土石1,640万立方米,用工4,000多万个……令人钦佩不已的是这些惊人数据的完成,不是靠现代化的大型器械,而是靠林县人的一锤一钎一双手。可以说这些惊人的数据记载的是林县人彻底改变穷困面貌的决心和他们为之奋斗所付出的艰辛。
如今,这条“人造天河” 彻底改变了林县水源匮乏、十年九旱的历史。这里已形成了密集的水利网,大大小小星罗密布的水库、池塘、水电站共同灌溉面积40万亩田地,同时解决了人畜饮水、工业用水……从红旗渠流淌出的漳河水正在孜孜不倦地造福于林县人民和这块土地。
199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投资500多万元,将盘绕在太行山红旗渠工程与自然风景以及名胜古迹结合修建改造,使之成为风景名胜区。今天我们漫步在红旗渠畔,在清风细雨中,仰望陡峭险峻的山崖,俯瞰绿树遮阴着的田地农庄,眼见身旁淙淙流过的渠水,百般滋味涌上心头,耳边似乎听到了轰隆的爆破声和叮叮当当的凿石声……眼前不时涌现出一幅幅动人壮观的场面:英雄的炮手们在悬崖上艰难地作业;突击队的青年们在坚硬的石英岩上奋战;年轻的姑娘手握两根钢钎任由同伴拼命轮锤;献出年轻生命的工程技术员;大智大勇亲临一线的县委书记;工地上夜以继日奋战的人们……
让我流连驻足的,不仅是这里奇特险峻、秀丽壮观、人工天然相融合的风光,更是感叹这风光中所蕴涵着的一种精神,一种骨气,一种深情。这种精神、骨气、深情荡漾在源远流长的“天河”里,镂刻在高高的太行山上,荡然在天空大地、风雨空气中,永远,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