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缩写版》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016-04-25 13:38:40)工人把一定量的劳动加到劳动对象上,也就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被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又成了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生产资料的价值由于转移到产品上而被保存下来。这种转移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它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然而是怎样实现的呢?
工人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劳动两次:一次由自己的劳动把价值加到棉花上;另一次保存棉花的旧价值,他只是由于加进新价值而保存了旧价值。但是,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和把旧价值保存在产品中,是工人在同一时间内达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因此很明显,这种结果的二重性只能用他的劳动本身的二重性来解释。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种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
因此,纺纱工人的劳动,就它的抽象的一般的属性来说,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把新价值加到棉花和纱锭的价值上;而就它的具体的特殊的有用的属性来说,把这些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从而把这些价值保存在产品中。由此就产生了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得出的结果的二重性。
每个工人怎样加进劳动时间,从而加进价值呢?始终只能通过他特有的生产劳动方式。才能加进劳动时间。而通过他们借以加进一般劳动,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的旧形式消失了,但只是为了以新的使用价值形式出现。
我们在考察价值形成过程时已经看到,只要使用价值是有目的地用来生产新的使用价值,制造被用掉的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就成为制造新的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这部分劳动时间从被用掉的生产资料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可见,工人保存被用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并不是由于他们加进一般劳动,而是由于这种追加劳动的特殊的有用性质,由于它的特殊的生产形式。劳动只要同生产资料接触,使它们成为劳动过程的因素,并且同它们结合为产品。
工人的通过自己的劳动加进价值,是由于他的劳动是一般的抽象的社会劳动;他加进一定的价值量,是因为他的劳动持续了一定的时间。因此,纺纱工人的劳动,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把新价值加到棉花和纱锭的价值上;而就它的具体属性来说,把这些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从而把这些价值保存在产品中。由此就产生了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得出的结果的二重性。
新价值的加进,是由于劳动的单纯的量的追加;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在产品中的保存,是由于所追加的劳动的质。同一劳动由于它的二重性造成的这种二重作用,清楚地表现在种种不同的现象上。
生产资料转给产品的价值决不会大于它在劳动过程丧失的价值。如果生产资料没有价值那末,它就不会把任何价值转给产品。它的作用只是形成使用价值,而不形成价值。一切未经人的协助就天然存在的生产资料,如土地、风、水、矿脉中的铁、原始森林中的树木等等,都是这样。
就生产资料来说,被消耗的是它们的使用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实际上没有被消费,这个价值被保存下来,因此,确切地说,生产资料的价值不是再生产,是再现在产品的价值中,所生产出来的是旧交换价值借以再现的新使用价值。
发挥作用的劳动力,却不是这样。当劳动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并保存下来的时候,它每时每刻都形成追加的价值,形成新价值。假设生产过程在工人生产出他自己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以后就停下来,它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唯一的新价值,当然,它只是补偿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时预付的货币。但它是真正的再生产,不象生产资料的价值只是表面上的再生产。
然而我们已经知道,劳动过程在只是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并把它加到劳动对象上以后,还越过这一点继续下去。要再生产出这一等价物,6小时就够了,但是劳动过程不是持续6小时,而是比如说持续12小时。这样,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超额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就是产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
我们叙述了劳动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事实上也就说明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执行的不同职能。产品的总价值超过产品的形成要素的价值总额而形成的余额,就是价值已经增殖的资本超过原预付资本价值而形成的余额。
可见,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此,我把它称为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不变资本。
相反,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以变化的,可大可小。因此,我把它称为可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可变资本。资本的这两个组成部分,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是作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区别的;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看,则是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相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