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贫富格局的起源》之六十三 圈地运动
(2011-09-15 13:00:36)
标签:
杂谈 |
英国近代史上发生的圈地运动广为人知,但是该运动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却很少被提及,因此在这里我们要作专门的介绍。
圈地运动最初是由于海外市场对英国纺织品的需求增加造成,因为当时的纺织品所用原料为羊毛,对羊毛的需求使得牧羊业变得有利可图,因而地方贵族或则地主开始圈占农村公社的荒地和公共用地,收回出租给佃农的土地,以此为基础建立牧羊场。到了后期,由于城市的发展,市场需要更多的粮食,地主们开始在被圈占的土地上进行科学种田,最终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首先要明确的是,圈地并不是剥夺农民拥有的土地,而是对无主荒地和公共用地的圈占。但是由于农民拥有的土地极其有限,他们很大一部分生活资源来源于荒地和公共用地,例如打柴和放牧都是在这两种土地上进行,这些土地一旦被圈占,拥有土地的农民的生活状况会变得无比悲惨。而佃农本身就是依靠租种土地为生,一旦土地被主人收回,完全就是身无分文的流浪者。
这些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的农村劳动者,要么进入城市的工厂成为劳工,要么为农村的大土地占有者打工以换取生活费,因此成为农村工人。那些拥有一些土地的农民,除了做日常的农活之外,还得打零工挣外快。
因此从社会的劳动力资源来说,圈地运动使可自由流动的劳动人口增加,为以后的工业革命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作为圈占土地的贵族和地主来说,大量土地的集中使他们进行农业科学实验成为可能,因为科学实验意味着反复尝试,这以拥有大量土地为条件。他们发现:引进新的作物,采用新的耕作技术可以提高产量,自然也就提高农产品利润。
农产品产量增加意味着牲畜饲料的增加,更多更优质的牲畜被培育出来,牲畜增加的结果是粪肥增加,加强施肥和科学种田又会导致农产量提高,粮食增产必然促进工业的发展,因为更多的资本会从农业转入工业领域。
新兴的企业家在城镇开办工厂的时候,往往会遇到来封建行会的阻力,行会是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在城市的表现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对每个生产者的产量有限制,同时生产者之间存在等级制度。
上面介绍过,圈地行动使得许多农民即使还拥有土地,也不得不寻找打零工的机会。在城市的企业家为了躲避行会的阻力,把原材料分发到农村生产者,定期回收制成品,通过这种方法,他们可以大幅度生产紧俏商品。这就是近代工业史上的“发放制度”。
由于实行“发放制度”,使得工业制造不仅仅局限于城镇,还广泛分布于农村地区,因此工业制造技术拥有坚实的民间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