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换价值的理解上出现了分歧,网友actonman提出用“心理价值论”以代替价值规律,本文就专门讨论这个“心理价值论”。
我们以土地为例。
一块野生的土地只有使用价值,可是因为它不包含劳动量,所以没有交换价值——这是根据价值规律推导出的必然结果。
但是actonman对此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虽然土地不包含劳动量,可是因为人们对土地会产生强烈的占有欲,这种心理期望会在土地上创造出另一种价值,这个新价值就起交换价值的作用,由于这种价值是人们的心理活动产生的,他给这种价值起名为“心理价值”。
这是对“心理价值”的解释,可是我们要深入分析,这个“心理价值论”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先要明确一个前提,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含有价值(既交换价值)。
对这个前提,actonman并不反对。
可是野生土地怎么看也是只有使用价值,如果能够买卖,交换价值从何产生呢?
actonman只可能是这样推导出的。
因为民众对土地出现强烈的占有心理,因而出现了土地买卖行为,土地就有了一个价格,有价格就必然有交换价值,可是根据价值规律,土地根本就没有交换价值,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actonman感到茫然,只好认为,也许价值规律并不成立,因为它无法解释土地买卖现象。土地买卖的行为已经证明它含有交换价值,而买卖土地是因为人们想占有它的心理活动才产生的,于是自然而然的想到,这个价值是由心理活动创造的。
由此诞生了“心理价值论”。用“心理价值”观念代替以前的价值规律。
从本质来看,“心理价值论”就是要解决土地何以有价格,可以买卖。
因为土地有价格,所以它必然有价值(交换价值),可是价值规律无法解释这个价值的来源,所以只好求助于人的心理活动——这就是“心理价值论”产生的真实原因。
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因为它能够解释一切经济现象。
但是,它犯了严重的逻辑错误——把价值与价格的关系理解错了。
之所以会理解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对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里的一句话产生的误解。
我们都记得这句话:“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这句话里面,把价格放在价值之前,容易让人们误解为:价格一定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或者说,价格必然由价值产生。
但是,这样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资本论》里详细的阐述了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可奇怪的是,我们的教科书里似乎很少提及这些论述。
正确的表述是:用货币表现出的价值就是价格。
有价值必然会出现价格,可我们不能反过来说:有价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有价格不一定就有价值。
举例说明:人是两脚直立的动物,这话对不对呢?对的
可是能不能反过来说:两脚直立的动物就是人呢? 不能,企鹅也是两脚直立动物。
没有价值却有价格的东西其实有很多,良心,官位,贞操都属于该类型。这都是在货币经济发达时通常出现的现象,我们以后还要讨论这些。
我们可以看出,actonman所以会抛出“心理价值论”,完全是处于一种恐慌心理,他以为价格必须有价值作为支撑,而实际上,价格可以脱离价值独立存在。
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心理价值论”。
既然人们对土地的强烈渴望会使它出现一个价值,近年来这个价值还一直上升。
如果人们的心理活动真的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能在土地上创造出从不曾有过的价值。
那他们也同样也能够施展法力,使价值重归于零。
试问,人民是希望土地价值上升还是下降呢?
应该是希望下降。
那么人民为什么不同样强烈的渴望土地出现零价值呢?
难道有人能在低价购买的时候还想出高价吗?
难道有人在能够免费得到时还想用钱购买吗?
由此可见,这种“价值”和人民的心理活动没有关系。
我们再看土地价格的来源。
先看看美国移民史。
19世纪是美国大规模移民的时期,新移民很多来自欧洲的农村,所以他们也对土地产生强烈的占有欲。
结果呢,他们轻而易举的占有了土地,分文不花,或者少数象征性的钱额。
为什么他们能如此轻易的获得土地呢?因为那些都是无主的野生土地。
我们把19世纪的美国土地和当今中国的土地对比,就可以发现:
人们对土地的占有心理都同样的狂热。可是美国的土地没有出现价格,中国的土地出现了价格。
为什么相差如此巨大?
因为那时侯美国的土地是无主的,可中国的土地是有主的。
这说明,土地是否出现价格与民众的心理活动并无关系。可与它是否有主人却关系极大。
土地所以会出现价格,是因为它被某些人霸占。
使土地出现价格的,并不是民众的渴望心理,因为人民从来希望土地无价格。
土地出现价格,是因为某些人对土地拥有垄断权。
垄断权能使无价值的东西出现价格,这是私有制的产物。
如果把由于垄断权产生的价格理解为“心理价值”,那么这种价值也必然是虚拟的。
因为它并不来自于物品本身的属性,而表现为物品的外来之物。
这个外来物无非反映了一种生产关系——承认一个阶级的人有权霸占原本属于共有的事物。
一旦这种生产关系解体,这种“心理价值”就会立刻消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