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去商场购物的时候,可曾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购买这个而不是别的商品?
答案是简单的:因为我们需要它。
可是为什么需要一件商品就必须购买它呢?空气我们不需要吗?为什么不用购买它呢?
另外,为什么购买需要一定量的货币额,这个额度为什么不是任意定的,而是某种既定的数量?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就必须了解价值的实质,只有对价值的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从容不迫的分析现代经济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说某种东西对我们具有价值,那是什么意思呢?
那是说,该物对我们有用,我们可以使用它。即是说,价值是由该物的有用性产生。
因为可以被使用,所以它具有价值。
物体的有用性在我们的观念中产生的这种价值,就是使用价值。
因为商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各不相同,就是说,它们的有用性不同,所以我们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选择这种而不是那种商品。
可是,为什么必须购买,即是说,为什么要用一定的钱币换来这种使用价值。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钱币又是什么?
简单的说,钱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充当万能交换者,它是从普通的商品发展而成的。
那么上述问题可以变成,为什么一种使用价值要用另一种使用价值来交换。
同样也很好回答:因为两个使用价值的所有者都需要对方的东西,通过交换后,彼此都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可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双方交换的比例怎样确定?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讨论交换本身。
如果仔细分析一枚铁钉和一块布匹的交换,我们就会觉的很滑稽,因为这种交换的实质就是承认:铁钉和布匹等价。可是这两件东西是不同的使用价值,如果按使用价值的定义来理解,铁钉和布匹的使用功能相同。这自然很荒谬。
可是如果只有使用功能相同的商品才能交换,那结果更加荒谬:布匹只能和布匹交换。
可是在早期的人类社会活动中,在货币产生以前,的确出现大量的物物交换,即不同的使用价值发生交换,货币只是这种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种直接的物物交换,必然是以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相等为前提,即两种使用价值本质上是一个东西。
在观念上首先认定,两种不同的东西本质是同一种东西,这就是交换的逻辑基础。
显然这种逻辑基础不能从使用价值的概念中产生。
要使两种不同的东西在逻辑上成为同一种东西,我们就必须在这两种东西中找出一种他们共有的特征。
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早期人类最后都不约而同的找到了这种特征:人类的劳动。
不管各种使用价值的功能有多大差异,它们都要使人的肌肉,神经,大脑产生消耗,因而它们都是人类的劳动产品。
因为不同的商品都是人类的劳动产品,而人类的劳动是没有差别的。
所以这些不同的商品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人类的劳动产品。
这就是交换的基础
我们只要知道各产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就可以确定它们交换的比例。
因此,我们从人类的劳动产品这个概念,引申出另一种观念:交换价值。
我们再来对比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来源于物品的有用性,我们可以感觉体会得到,它是物品存在的绝对形式,即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它会永恒的存在。
交换价值来源于物品的交换性,即出于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概念,如果物品不是用来交换,它就不具备交换价值。
既然交换价值从交换的需要产生,而交换并不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绝对形式,即交换行为并不会在人类历史上永恒存在,所以它只能短暂的存在一段时期。
因为平时我们购物时,常询问商品的价值多少,这时候所说的价值,就是因为交换而产生的,所以为了叙述方便,以后我们把交换价值简称为价值。
可是价值量的大小根据什么来确定呢?
既然商品具有价值是因为它包含有人类劳动,那么价值量的大小只可能由劳动时间的多少来决定。它的单位就是年月日小时分钟秒。
因为不同的使用价值都是劳动产品,都包含了价值,因而根据它们价值量的大小,也就是根据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它们之间的交换比例。
下篇讨论价值的来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