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静中时光,素笔抒情——读意大利画家莫兰迪

(2012-12-06 21:28:06)
标签:

莫兰迪

静物

地图

纪录

眼界

分类: 游于艺

http://s14/mw690/66fc6872gd0b51cc69c9d&690

     寻书,也如寻人。        

在书店里,数十本画传,出自同一出版社,统一的装帧风格,它们侧身而立,可见的标识只有画家的名字和美术史上的简洁定义。

当看到绿灰的那册,一排标识当中的两个字:静物,胸腔有点象船到岸的一瞬间,船头与岸石相撞一下,“”地一声,切切实实,硬碰硬地闷声欢喜。

翻开,阅读,收藏,意大利静物大师莫兰迪一生的素笔抒情。

 

    一个人的地图

一个人要完成自己,一生要阅多少世,要走多少路呢?

这是一个人的问题,一个人的命运,或者,一个人的选择。

 

地图,是让人痴迷的东西,端祥它,会进入真实的魔幻,去找自己所在的位置,会发现它在地图上会变成小小的点。每一座高山,每一条大江,到了地图上就很不一样,它们象穿了统一的制服似的,黄色的是高原,蓝色的是海洋,绿色的是平原,变得整齐了,也渺小了。

一张世界地图呈现在眼前,会让人象走到茫茫海域的边缘,不知所措,几乎踉跄,世界太大。世界的宏阔,无边的风景,激发人的向往,于是,只要山在那儿,海在那儿,花在那儿,人就会出发,不断地出发。

经验,也许是丈量世界和体验生命的主要方式,行万里路,这念头大约是不分古今中外的。久而久之,人们在认识论上会觉得必须不断地向外部世界获取经验,越来越多的人拿着地图向外走,一边不停看世界,一边充实自我,并觉得尽力地行走,来证明自己在这世上来过。

世上,也有人的地图不一样,很小,小到一座城市,一条街道,一间房子,一些器物,他的视线,他的足迹,可能并未越过大江大河,只专注于从静立的枝头,去听时光的远雷。

莫兰迪一生手握的画笔,脚走的道路,就是一张小地图。

这地图,精微,深邃。

 

波洛尼亚。

封达查街。

格里查纳山居。

只这三个地名,几乎就标识了莫兰迪一生的足迹。

莫兰迪“终生定居在故乡波洛尼亚,长期住在封达查街,夏天避暑到格里查纳山居一生只旅行到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等意大利城市,为的是去看古迹、美术馆与展览会。仅有一两次走出意大利边境到瑞士。”

莫兰迪的生活足迹真是象简枝一样,他的路相对于其他画家,走得太少。他主要的活动空间,就在这条名叫封查达的街道上,而他绝大部份画作的观察与创作,来自于他9平方的房间兼画室。

在读画传时,读到这样的句子,莫兰迪拒绝参加一个重要的国际展览,他的理由是“他们要赶走我小小的安静——这对我来说是必要的。”再后来,也是同样的理由推辞掉一些文化活动,因为那样会“搅乱我两三天。”这样的句子,真是过目不忘,它们象轻轻铺开的画布,没声息地落下,无意之中,让人明白了莫兰迪那些寂静幽绝的静物画是怎么来的。

这不成理由的理由,流露出莫兰迪特有的偏执,可在这越来越喧嚣的世界,这样的偏执,多么珍贵。

安静,是一种力量。

一个安静的人,真的是一支孤独而充沛的队伍。

世上真的有人会为了一点小小的安静,而背对整个世界扑面而来的荣誉,那该是怎样从容而笃定的人生啊。

 

http://s13/mw690/66fc6872gd02f1e86376c&690

       
静静地凝视着莫兰迪的静物画时,墨绿色的背景,原木色的桌台,一二三四五件器物,小碗,大碗,阔口杯,瘦瓶,宽罐,无比安静又无比从容地在那里,很难描述出来自己的动容。最深的感受,来自静物在时光里流淌,时光不是呼啸而过的列车,而是静默幽深的小巷,时光在最平淡的器物上经历逃逸,时光也在这平淡中沉淀出深沉与安祥。

它深深的恬静与素朴,让我想知道画布背后的那个人,他的人生。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也有一张地图,莫兰迪的那一张也很小,很简,甚至还有很多空白。作为一个画家,莫兰迪走的路少,看的风景也少,作为一个人,他阅世也少,经历也简单。

年少时,莫兰迪在波洛尼亚美术学校学习,很早就开始对静物进行形而上的绘画,且这种风格持续一生;他的职业生涯也很平静,先后在两所学校担任美术教师,直至退休;他的个人生活近于一个修士,终身未婚,没有恋情的记载,与三个妹妹共同生活。

除了教学,生活,主要的时间用于绘画,这就是莫兰迪的生平。

莫兰迪的人生素简到单调,几乎不象一个常人所理解的艺术家,可他的确是,并且是极其纯粹的艺术家。

他的生活地图让人读到真正的安静,那安静出自于一个人内心的温厚与笃定,他对他眼所见身所处的那些平淡之极的静物,那间画室,那条街道,那座小城,那条山脉,有着难言的热爱与深情,他就象那些静物,无言地盛满平淡又饱满的朴素人生。

莫兰迪相信生活在此处,他看到风景在此处,他对日常和时光的体察,精微,又宽厚,只有爱极,极爱,一个人才会倾尽自己数十年的时光,在那些伴随自己老去的静物上去。

莫兰迪的人生很素,笔也素,他的抒情,看上去是冷静的,可冷的背后有高温,看上去是平淡的,可淡的背后有浓醇。 

 

如果,一个人内心丰富,并深深懂得自己,也懂得自己眼中的世界,或者,他不会再热衷于繁华却慌张的人生,他甘愿从从容容走属于自己的那条小路,单调中有恒定的节奏,不慌不忙,慢慢走。

就象是将一枚硬币轻放在铁轨上,一列火车轰然驶过,从这枚压遍翻飞的硬币上,可以听到亘古的时光之雷。

  如此,一张小小的地图,一生也够了。

    

                                                                    一个人的纪录 

 莫兰迪是一个用45年时间持续画日常静物的画家,他的耐心、缓慢、审慎,使得他的绘画具有了经得住时光对视的纪录品格。

那些一碗一瓶一杯一罐的安放,俱都沉着,没有一丝的慌乱。承受它们的桌台,就是在生活中长期轮回的桌台,那份真实、恒定、耐久,是任何临时搭界的舞台般的布景无法批拟的。这些器物,处在最日常的位置上,数十年的平凡,本身就是见证时光的传奇。

 莫兰迪看桌面上的一组物体,就像古代希腊旅者静观树木、谷地和山峦时的心情,那里可能居住了最优美又时时叫人惊奇的神祗。”

  这是画家契里柯对莫兰迪的评价,认为他的静物画表达了静寂事物“永恒的外观”,以及“平凡事物的形而上精神。”

当感觉上完全沉浸在莫兰迪的瓶罐世界时,自己在表达上却陷入了模糊暗晦,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就是这种感受,我掉进寂静的时光洞穴里,却成了要信守承诺的石头,全部闷在心里,一句话也说不出,又喜悦,又郁闷。

感觉到了,却说不出,就是这样。

契里柯在这一时刻天降般地出现,对我力拙的表达及时而有力地解围,对,就合是这样的文字对应了阅读时的心灵感受,莫兰迪是在用持久的温度,透过平凡,进入优美、神秘、恒久的神祗。

 

 http://s11/mw690/66fc6872gd07ae5048fca&690

  如何来具体描述那些静物?

那气息是磁。

沉沉的样子,平凡又神秘,无限的沉默里包孕了无限的丰富。

那些青碗白瓶灰罐,那些画上似乎还沾着灰尘,那一幅与那一幅,会有惊人的相似,又着细微的差别。它们象一些隐逸的旧物,卧在灰尘之下,某一天,当不小心抖落这些灰,饱含过生活的旧时光一下子从灰尘中被唤醒,每一样器物,都有自己的故事。隐而不言的时光,凝聚在这些静物日益老去的容颜和日渐深厚的灰尘之中,让它们不再是安静而无声息的,获得了生命感,有悲欢,有往事,最后,复归沉静。

沉着,是笼罩在那些静物上的风格。

色彩,光影,比例,透视,这些元素是油画之魂,莫兰迪对这些元素的嵌入是极其耐心的,从画布的背景,外部的光晕,到静物的本身色彩,不作渲染、放逸、夸饰,“他耐心地研磨颜料,他自己画布打底,并且观察环绕他四周的物体,自神圣而沉暗又如百年老石般龟裂斑驳的圆形、椭圆形面包,至杯子、瓶子的纯净的形。(契里柯)”他所作的,是尽力尊重每一件器物本来的存在,这使得他的画作也因此呈现出来自静物本身的气息,它们的生命安放是沉着的,它们的生命色彩是沉着的,它们的光照与暗影是沉着的,它们的沉着,来自于对时光肃杀地带的隐忍,也来自与时光宽厚之处的接纳,所有一切的变化与坚守,都来自器物本身质地的温厚。

它们一言不发,就那么从从容容耐住了漫漫的孤独与天荒。

 

 一只杯子就是一只杯子,一棵树就是一棵树。”莫兰迪这样说。

  这个生性寡言的人,极少阐述自己的生平和绘画观,但他少量的文字呈现了一个静默者天性的诚实,作为一个画家,他所作的,是象现象学之宗胡赛尔说的那样:回到事物中去

莫兰迪的静物世界透着以物观物的宇宙观,那种人与物之间彼此安静凝视的生命状态,使这个西方的现代画家在心性上与古老的东方宇宙观有着某着神奇的暗合。在东方的宇宙观中,物是自然,人也是自然,万物有灵,而人是这灵性的一部分,并不是中心。在西方文明当中,有一个核心的观念是人本主义,人被奉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高于其他的生命。这使得西方艺术领域内,人性的张扬始终被高高地标举。

莫兰迪似乎悄悄地走到了另外一条路上,他几乎消抹掉人类在器物面前的主人姿态,他更象是一个小心翼翼审慎进入到静物世界的气象勘测者,不介入,不干涉,不判断,只负责忠实地纪录,静物在时光中的逃逸,在时光中的沉淀。

作为凝视着静物的画家,他不想把这些静物的存在当作人类生活的一种附着物,不去山水比德,不去花木喻人,那些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意趣,在莫兰迪这里荡然无存,惟有还原静物本身,按它们自然的样子在时光中存在。

正如,风吹过竹林的声音,没有人声,没有乐器,成为天籁。

还原与纪录,恰恰使莫兰迪的静物,以黑白默片似的方式,唤醒了生活和时光深处的底色,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然,纯粹,澄明。

 

    一个人的眼界

莫兰迪日常足下丈量过的土地只在方圆数里,斯人斯画给人们留下的总体印象是“那个画一排瓶子的意大利画家”。读他,出港,入海,愈纯,愈深,内心的认识也象是一层一层地上色,浓度和厚度不断地一层,又添一层。

《人间词话》里,王国维以境界为诗词的至高标准,放之其它艺术,再蔓延至人,境界都是一把真金白银的尺子。一个人足迹再远,终有疆界,如果一颗心辽远,他所抵达的境地可以远远超越肉身所在的时间和空间。

隐士莫兰迪,他于画域的眼界与胸襟之宽,令人有阅读的豁然之喜。

 

 http://s12/mw690/66fc6872gd08b5a1d9bcb&690

人在认识上分很多种。

有人认识自我,不认识世界;有人不认识自我,也不认识世界;有人认识自我,也认识世界。最后一种,尤为难得。

莫兰迪,堪属最后一种。

希腊哲学家认为,认识自己是生命的第一要义,莫兰迪是在最初就认识自己的那种人。莫兰迪在刊物《突击》上有过自传,他 年少时就感到对绘画有很大的热情,这种热情经年累月之后更加强烈,让我有完全献身之必要……”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莫兰迪在生命中找到画笔,就象是在自己和画布之间,走了一条最笔直最简洁的路,他认识到绘画是等同于自己生命的事儿,这时间很早,于是,他就一直走,一直走,从来,心无旁鹜,温柔坚持。

关于自己的艺术认识,他明确地说过,“一个艺术的信仰者,为艺术本身的追求而非在艺术中寻找宗教社会公理与国家荣耀之事,艺术并非去服务其他目的,而是在艺术工作本身,没有比这信念更贴近于我了。”他本人信奉艺术的独立与纯粹,这观念,康德有过,席勒有过,王国维也有过,将艺术从政治、宗教、甚至伦理的附庸身份中抽离出来,艺术只听从自身内在流淌的汩汩声音,不趋从艺术之外的任何力量。

莫兰迪平静地宣告“由于艺术与性情的理由,我倾向孤独”。 他一生可以以那样幽绝的方式持续地一贯地绘画静物,也因为这份认识,他愿意自己的艺术创作也象一种静物,独立于世,寂然存在。 

 

因为安静,所以聆听;因为聆听,所以开阔。

莫兰迪直接地说过,“如果在意大利像我这一辈年轻画家中,有谁曾经十二万分地热衷研读法国当代艺术发展新趋势的,那个人就是我。”

莫兰迪身处在欧洲包括意大利在内艺术非常活跃的时期,并且机械复制技术已经发达起来,他所生活的波洛尼亚有欧洲古老的大学,而莫兰迪求学的波洛尼亚美术学院就在大学之旁,这些都给莫兰迪提供了丰厚的艺术文化土壤。

见与不见,除了外部环境,个人内在的愿力才是最强大的动因。如莫兰迪自己所说,他显然在艺术动向上有相当的嗅觉力和敏锐度。莫兰迪对于艺术的洞察和兴趣之广,曾令友人莱蒙迪惊异,称他脑里有一个“假想的美术馆”,其中的收藏品“难以置信地繁复多样”。他如饥似渴地地寻求、阅读、收藏,除了与他同好静物的风景大师塞尚,他对与自己风格迥异的画家作品也怀有浓厚的兴趣,比如画大场面的悲剧画家卡拉瓦乔和简提列斯基,十幅画就会有十种风格的毕加索,色彩张扬野曾派的马蒂斯,甚至来自中国和日本的东方水墨画,等等,等等,莫兰迪的眼界是一片海。

莫兰迪禀赋极强的艺术嗅觉力和敏锐度,使他在多种艺术流派上都曾经自然地在场,并不缺席,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形而上画派,1900年团体,法西斯主义等等。当这些流派的观念与自己有某些相合,或给自己提供了新的视野时,莫兰迪敞开自己,会走进去,他也曾受到这些流派的影响,但他没有将自己归属固定于任何一个流派,甚至当他一段时间认为那些观念动摇他服从于艺术本身的大观念时,他会选择离场。比如,有一段时间他醉心于几何型的绘画,30岁后转向实在的静物。在1928年他认同过法西斯主义宣称的对传统艺术的弘扬,在1937年之后,出于失望,他再不提法西斯主义。不过,莫兰迪即使在只对房间的一排瓶子作画时,他对来自世界的画家与艺术,始终都是十分沉醉十分懂得的欣赏者,他诚恳地认为“过去的大师不断地自现实汲取灵感,而正是这种现实造成了他们作品中深刻的诗般的迷人之处。”他一次又一次地饮下他所见所赏的艺术之杯,那些时刻,他热烈而澎湃。

在走自己的那条静物幽径时,莫兰迪知道这世界存在着另外无数条道路,他看见了,并欣赏了。他日常足下的方寸地图,不是内河,不是内陆,不是盆地,而是世界并不封闭的一部分,通过眼睛和心灵的某一个支脉,将他个人的内部世界和他看见的外部世界连成一片,入河,汇海。

 

莫兰迪,就象一个孤独的人在爬着一座山,他是独一的,同时,他的眼睛一直看见远方,还有一座两座无数座山,那里,也有人在爬山。

地有界,心无边。

 

 



 

 

 


                  promise  sceret garde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