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的本质——行为主义

(2010-12-13 00:11:42)
标签:

文化

从小到大,一直以为学习就是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后来,意识到学习也包括一些能力的学习.现在学习了西方行为主义,对学习有了一种能够更深层次的认识.

  行为主义对学习的定义是:学习,使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http://s16/middle/669b05be4886ad9e3d9df&690

                                         桑代克

  桑代克,行为主义的先驱,提出了练习律和效果律.其实在我们教育心理学中,还学习了他的准备律.

     准备律:学习者在行为之前会对活动产生一种准备定势.有准备有活动学习者就会心情愉快感到满意;没有准备有活动和有准备无活动都会使学习者感到烦恼.这是学习者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可是是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我觉得有准备有活动这种情况可以用考试来说明它的优势.例如我们考试前学校都会通知,这样我们就会为我们的考试努力奋斗,到时候按时考试,最终会让我们感觉没有什么遗憾即使有时考试结果并不是那么理想.这也是准备律的一种应用.在没有准备有活动中,我倒觉得他也没有那么坏,应为有时我们也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比如,老师进行老师突击,可以很有效的判定最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过,有时它也会给某些学生带来不良的情绪,也不利于学习的持续进行.对于有准备无活动 ,也可以用来考试来说明,像有时候老师考试前说这一次考试很难,学生们都去好好复习了,结果试卷并不是那么难,这种虽然让同学们好好的去复习功课了,但以后老师的威信也降低了,所以我觉得老师应该上使用这种策略.因此综合一下,老师应该将这三种学习策略结合的慎重使用.

    练习律:学习者必须经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才能建立起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固定的联结.但是单纯的练习没有奖励,练习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它也应该与效果律结合起来使用.相反,如果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形成的可变联结没有得到巩固,连接便会减弱以至消失.

    我很同意这一点,觉得这个观点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中国,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是被这样教育的,学习数学要多练才行,学习英语要多读才行等等这些都是练习律的应用.但是过度的联系就是过度学习了,这样反而会带来负面的效果.比如题海战术,这些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但是在已经建立好的情况下继续练习势必在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所以练习律的应用要与过度学习的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过渡学习最好的的效果是:学习一种知识花费了t时间,则还学要在学习t/2的时间这样学习的效果最好,我觉得这阳建立的联结也最牢固,记忆也就越好.

   效果律:刺激与反应形成的可变化的联结,若给予满意的效果连接就会加强,给予不满意的效果连接就会减弱.所以对于我们不想要的结果,我们可以给予学习者以惩罚,对于我们笑要的结果我们可以给予学习者以奖励.

   这一点我也很赞同.比如,平常的学习中,我们如果按照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可以给自己以奖励,若没有按时完成任务可以给自己以惩罚,这样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http://s6/middle/669b05be4886affbabd35&690

                                        华生

       华生,在心理学派别中树立起行为主义旗帜的人.

            主要观点: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意识,还是人的行为

                 2.无论是身体活动还是心理活动,如果稍加分析都是因为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他认为,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活动应该称之为"行为",行为之后引起的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称之为"反应",引起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的外部及内部的变化称之为"刺激".因此他提出"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分解为刺激与反应,最基本的单位是建立此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是反射".我原来觉得华生的观点都是瞎说,事都是极端的机械主义和环境决定论者。等到我再次读它时发现,原俩他提出的这些我觉得是为了让心理学的研究更具有依据.因为心理学研究的意识不可见的,只是心理学家的凭空架设与猜想,当他提出研究对象应该是行为时,就是说行为是可以观察的,我们研究行为研究心理学可以为我们提供可视化的依据.这是他的优点.同时就因为这是他的优点,所以这也是它的缺点.因为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内在心理的变化.虽然通过研究行为可以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依据但是他把人的一切行为都归于肌肉的收缩与腺体的分泌而忽视了人内在心理的变化,我觉得失去了心理学的本色.还好现在科技发达了,是人的心理行为也逐渐可视化了,枝叶就大大促进了心理学的进步.不过在当时华生提出这些观点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

                3.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起习惯性地联结.我觉得这一点就决定了他是行为主义派别的

                                      http://s2/middle/669b05be4887ef65fbed1&690

                                    斯 金 纳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的代表者。其主要观点是,操作行为主义。发明了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观点:

              1.学习是在不断的强化中建立起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塑造有机体行为的过程。

              2.教学中的强化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学生不是为了怕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挨打而去学习的

              3.学生对活动有反应之后,老师的强化应该立即发生,这样才是最有效的。它通过调查,发现班机式教学,老师很难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反映立即做出强化,因此为了改善这一情景,他发明了教学机器,可以让学生们学习时自定步调,还可以对学生的行为做出积极地及时地反映。不得不说,这一点在当时影响广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里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为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但是它的程序太复杂,只针对某些学科可以使用,而像一些语文方面的学习却无法使用,而且这种机器呆板,缺乏灵活性,太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这种教学机器很快就消沉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