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敬华:读书几问(二)
(2023-08-03 08:14:07)
标签:
教育 |
日常中,很多人问过我一些读书方面的问题,很多问题我进行了一些梳理,现将读书有关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汇总,供大家参考。
1、读书的阅读方式有哪些?
最常用的就是精读和略读两种。一般来说,精读是侧重精、细、透,更侧重学生对内容的品悟分析,得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略读是要侧重学生的读,让学生自己去读,不要给学生过多的限制,只要求学生能读好就行。
现以课堂教学为例分析:
在教学中,精读课文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阅读理解方面有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故老师一定要讲细,讲透,让孩子习得阅读方法。
略读是老师稍加引导点拨,更加的侧重学生独立的阅读体验,其目的则是将精读课文中习得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在略读课文里进行运用。老师要学会放手,尊重每位孩子的阅读分享。
因其目的不同,所以课堂需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课型是不同的。
除此之外,读书的阅读方式还有:浏览,跳读,默读,快读,猜读,整本书阅读和检索阅读等,这些内容各有各样的方法和技巧,可以穿插到课外阅读之中去体验尝试。
2、一篇文章,阅读方式是唯一的吗?
不同的文章,阅读方式是不同的,
我们所说的具体情况就是读者的目的所在。比如说:如果读者想深入分析品悟,那么需要选择精读或者说细读;如果读者只是一般的了解那么可以选择浏览等。
当然对于经典的文章,建议还是采取精读的方法,品悟其字、词、句的妙处,感受其写作技巧等,其目的是为了学习经典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习得这些方法,为自己将来运用打好基础;对于一些社科类或者科技类方面的文章则可以运用浏览,跳读,猜读等方法,就没有必要咬文嚼字的分析了,因为我们只是从中了解得到必要的内容常识,不做其他之用。
3、课外阅读时,孩子没有读明白正常吗?
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能要求孩子所有读过的内容都要读明白,这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孩子受他们所处的年龄和所掌握的知识的影响,有些文章读不太懂或者说没读明白再正常不过了。有些书是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或者特殊的生活感受才能体会,甚至有些内容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读懂,对于读不下去的书,可以暂时的放一放,等到条件成熟时再去读。
这里面最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是读书兴趣的培养;其次是安静的读书心态,重在读书兴趣。
偶有帮助
2023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