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敬华:林清玄笔下的星云大师
(2022-09-01 21:27:52)
标签:
教育 |
分类: 阅读感受抒发 |
尚敬华:林清玄笔下的星云大师
生病观:
死亡是那么自然,生病也是自然的,好了也是自然的,好了就好了。我把它称为“时间治疗”,只要有意志激励自己,小苦小难小灾小病都是逆增上缘,时间就会站在自己这边,病就好得快。如果意志差,时间就会站在病魔那边,病就好得慢,甚至好不了。
面对疾病要潇洒一点儿,疾病怕三种人,有抵抗力的人,潇洒的人,心力旺盛的人。经过这么多病痛,我深信精神力可以抵抗疾病。
生老病死既然是人生的必然,该来的时候就坦然以对,欢喜以对。
身体上的疾病免不了,而每个人的病情轻重不一,但是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心灵生病,心中有病,生理上的病会更加严重,甚至难以挽回可贵的健康。
古人修行的人要带三分病,才知道发心,并不是说把自己的身体弄差,而是要与疾病为友来坚固自己的道心。
时间观
人间,如果没有时间这样的东西,痛苦、忧伤、烦恼永远不会过去,既没有未来,也没有希望。“人间佛教”要在在“时间”这种深邃而又平凡的事情上去参悟:迷惑的时候,时间会让你失去一切;了悟之后,时间就是你的一切。
也不要对生命,前途气馁,再苦的事情,时间都会公平地推动它,冲淡它。
忍辱观
忍辱可以度过烦恼,忍辱可以度过伤害,忍辱可以度过挫折。由于我从小就善于接受,而且能于转化,可以将烦恼转化为力量,由此养成内心越挫越勇,发挥到体能上,也可以越走越有力量。生活中,时时都有相反的挫力,可以令人懊恼,也可以令人增长力气。
生死观
没有到死的时候,就死不了。“人死犹如油尽灯枯”“人死如生龟脱壳”,那并非是“死亡”的本身辛苦,而是面对死亡的疼痛与恐惧,那些痛与苦,并非死亡。
不讲生死,而讲死生。不只是生了才会有死,而是死了才会生,“生死学”应该改成“死生学”,死亡才是开始,生才是未来。
生活观
我们谈到生活,先要处理人生“三间”,就是时间、空间、人间,认识到时间失去了,时间不会再来!空间失去了,空间还有别的用途!人间失去了,人间不能回复!
时间、空间、人间都需要创造。时间的创造是要懂得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价值的,在有价值的事物上多花时间,深入那宝贵的时刻。例如念佛念得正好,进入了一种甚深的状态,这时不要停,不管吃饭、休息都不要停,因为你要吃饭的时间一定会有,你要休息,总有一天会永远休息,可是心行处灭的境界就很难再有了。其次,要懂得善用零碎的时间,我在忙的时候,连散步、走路都在办公,火车、轮船、飞机都是我的办公室,读书、思考,这样零碎的时间整合起来,就变成了许多时间了。
“三理”:地理、人理、天理。如能处处用心,就会通身是手眼,志业开阔,生活自然就平顺了。
对生活的管理,就好像舞蹈老师教学生跳舞,一开始是舞步,亦步亦趋;等到会跳了,一边惦记舞步,一边可以用心体会;至完全纯熟,根本就忘了舞步的存在,只是欢喜地跳舞。人生也是这样,学东西只是方法,不是生活的本身,需要懂生活的人会悟,悟了以后,人生的舞步就通了,也不会随着别人起舞了。
教育观:
大事着眼,小事着手,无事放手。做老师的人要常常易地而处,才能达到理事圆融的教化!我在教化时总是从因来处理,原因找出来,比较有真理,光是从结果来教化,就会事倍功半;对于学生大处着眼,可以使学生心胸宽广;小处着手,可以使学生心思细密;无事放手,可以让学生勇于承担。
说法不是单向的事,是以“人”为主,以“事”为主,再将这些人和事植根在戒律和佛理。因此,说法不是单向的事,是从内容、气氛、形式、情境的互动。
一个教育者只有赢得了受教育者的爱和信任,就很容易教他们,即使是小孩子也不例外。
我读佛学院的时,有一位语文老师,上课不只讲语文,他一下子讲地理,一下子讲山水,一下子讲人生,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这才是理想的老师啊!理想的老师应该内心宽广、学有专精、出世入世、无碍自在。
说法的灵感从哪里来?其实说穿了不值一文钱,只是时时刻刻、在在处处用心而已。一个人只要有佛心,在生活中看见的,都与佛法有关。用生活来讲佛法,自然能切中人心;用佛法来看生活,也自然就能善说法要。佛法的见地与生活的体会,相互交感,创造了星云大师独树一帜的“说法”。“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唯有境界高妙的人才能在简易平白中,看见最玄最妙之处。
文学观:
文学是在生灭与去来之间,体会浮生如梦、梦如浮生的道理,禅宗没有生灭与去来,不必去问,去认知,就好好活在这浮生的梦里。
诗人写诗到很高的境界,会有禅意,是“万法归一”,用美好的语言去接近那无言的化境;诗人之诗与禅人之诗看来无异。
2022年9月1日星期四
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