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环效应——心理学效应

(2013-09-17 10:25:19)
标签:

光环效应

心理学效应

情感

分类: 来访者读【常识】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光环效应!

 

http://s4/mw690/66f7c26dgx6CIviEiST93&690

     光环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它真实地人格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先让被测试者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人形色、着装各不相同。然后让这些被测试者从特定的方面来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测试者赋予了那些有魅力的人更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征,比方说:和蔼、沉着、好交际等等。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曾做一个心理实验:让一位演讲者在某大学两个班级分别做内容相同的演讲。演讲前,凯利对甲班学生说演讲者热情可亲,对乙班学生说演讲者不可接近。演讲结束后,甲班学生与演讲者亲密攀谈,而乙班学生则对演讲者冷淡回避。同一个人做同样的演讲,为什么回有如此不同的效果?原因就在于学生受凯利的引导后戴上了有色眼镜,使得演讲者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光环。


 

     可见,光环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光环效应是在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我们完全可以把光环效应通俗化为情人眼中出西施,也就是说,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边为光圈被夸大,其缺点或优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严重者甚至可以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回把一切好的品质都赋予他,简直就是一好百好,他的东西、他的朋友、他的家人,也肯定都错不了。鲁迅先生所说的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处,有如乳酪,想必就是用来形容这种行为的。


 

光环效应的错误就在于:


 

     1.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2.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3.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有的人对他人的生活习惯、工作之余的衣着打扮看不顺眼,于是就会把他们看得一无是处。而看到某人的字写得好,就认为他思路清晰,办事果断、认真、有条理等。总之,这种带着有色镜去判断对方正是陷入了晕轮效应的迷宫,所以我们应该克服和避免这种错误的心理效应:


     1.不要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这种人际知觉的投射倾向,往往是不自觉的。一旦你自己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产生各种偏见。


     2.不要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这是一种类化作用,我们常常会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进行归类,比方说:教师便是文质彬彬,商人则是唯利是图等等。


     3.不要以貌取人:我们要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应该不满足于表象,而是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


     4.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总是会影响你对于以后信息的判断。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后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

 

欢迎到奇才心理工作室官方博客阅读更多更精彩的心理文
http://blog.sina.com.cn/qczlgzs
找心理咨询师,建心理咨询室,团购心理培训,买心理学书籍、资料
就到69心理商城
www.xinlimall.com全国第一家心理学专业综合商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