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城的时空交错记
标签:
旅游文化图片 |
悬崖上的灯火楼阁,见证了从军事要塞到网红地标的蜕变。
28年前,我在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朝天门码头乘坐客轮回家时,还不知道这里有个洪崖洞,当时,它只是重庆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角落。今天,它已成为与轻穿楼齐名的网红地标。夜幕降临时,洪崖洞的灯光如繁星坠落人间,将嘉陵江畔映照得如梦似幻。
站在千厮门大桥上远眺,洪崖洞层层叠叠地依山而建,高达79米的建筑群分为11层,以巴渝传统吊脚楼风貌为主体,占地3.15万平方米。这座如今国家AAAA级景区的前身,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军事要塞,宋代曾是石窟寺庙,明朝成为商业街区,清代发展成繁荣码头。
“洪崖洞”名字的由来,相传是因曾有名叫“洪崖仙人”的道士在此修道。它位于古重庆城门之一洪崖门的下方,由于明朝重建的洪崖门是一道闭门,没有门洞与城门,重庆居民习惯把城门叫做“洞”,便也将这一带统称为洪崖洞。 



我随着人流走入洪崖洞内部,仿佛进入时空隧道。这里形成了“一态、三绝、四街、八景”的经营形态。“一态”指的是文化休闲业态;“三绝”是吊脚楼、集镇老街、巴文化;“四街”包括动感酒吧街、巴渝风情街、盛宴美食街和异域风情街。每条街都融汇了时尚元素,主题迥异而特色鲜明。
在洪崖洞的四层“好吃街”,人山人海,各式小吃令人眼花缭乱。我品尝了地道的重庆小面,又尝试了手工糍粑。随后,我们选择了一家老火锅店,点了一份正宗的麻辣火锅。当火锅上桌时,各种新鲜食材在红油中翻滚,辣味与麻味交织,正是重庆的独特美食文化。
洪崖洞的繁荣不仅体现在美食上,还展现了巴渝文化的包容与多样性。在“重逢1980街区”,可以体验重庆八十年代的生活情境。艺术展览、传统舞蹈表演等文化活动也时常在此举行。
夜幕降临,我们一行人到嘉陵江对岸,等待着洪崖洞的灯光瞬间点亮。金黄色的线条灯将古色古香的建筑轮廓完美勾勒,暖黄色的光线从每一扇窗棂溢出。这片灯火如此密集而层次分明,犹如一座3D金山,彰显富贵、古典与静谧的韵味。 



眼前的景象让人恍若置身宫崎骏的动画世界。灯光跟着吊脚楼生长:从江边往上,顺着山势,第一层是灯,第二层是灯,第三层还是灯,直至第十一层——是灯是灯还是灯。洪崖洞的灯不仅在山坡上,还在江水里。嘉陵江面倒映着这片璀璨,每一滴水花都浸染着光明。
站在江边回望,洪崖洞与江面上的游船交相辉映。对岸高楼大厦的灯光在江水中摇曳,与洪崖洞的古典美形成鲜明对比。据了解,这里曾经是一座老、破、小棚户区,经过2003年的旧城改造,于2006年以民俗风貌区的新面貌重现辉煌。
洪崖洞的变迁是重庆城市发展的缩影。它保留了“洪崖滴翠”这一自然景观,也融合了现代元素。如今,洪崖洞已成为重庆旅游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
离开时,我们冒着天上飘落的细雨,站在千厮门大桥上回望。金黄璀璨的东崖洞与远处的朝天门码头遥相呼应,共同诉说着山城重庆的过去与现在。28年的时光,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角落变成了城市名片,而这或许正是重庆魔幻魅力的最佳体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