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西溪南古村记

(2025-08-15 10:07:36)
                                                                       游西溪南古村记

清晨,我们离开梦溪别院径直来到西溪南古村落。丰乐河的潺潺水声如古琴轻拨,两岸枫杨林的浓荫倾泻而下,将晨曦滤成碎金,洒在斑驳的徽派墙垣上。我在这里欣赏到一本线装书,用湿地的绿、古村的静、流水的柔,写就了千年不散的田园诗。

穿过村口无栏的砖桥,眼前豁然铺开一片绵延数里的枫杨林。树干虬曲如龙,根系裸露于河滩,与红褐色的岩石交织成大地血脉。林间小径幽深,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苔痕斑驳的石汀步上投下光斑,每一步都像踩在绿雾里。人们在浅溪边嬉戏、拍照,笑声惊起白鹭;写生的画者支起画架,将陇水渠与枫杨倒影定格成水墨。当地人告诉我,这片湿地曾是徽商鼎盛时的“生态水库”,如今仍是村庄的肺,吞吐着皖南最纯净的负氧离子。                      游西溪南古村记


游西溪南古村记

游西溪南古村记

游西溪南古村记

我沿着丰乐河南岸漫步,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明代的老屋阁飞檐如雁,月梁上的包袱锦彩绘虽褪了色,却更显古拙;清代的绿绕亭畔,老妪坐在“飞来椅”上剥豆,脚边竹筛里晒着梅干菜,香气混着水汽氤氲。巷弄窄处仅容一人侧身,砖雕门楣下偶见“进士第”残匾,而转角便撞见民宿小院的咖啡香——新与旧在此和解,如同溪水绕过青石,温柔却不容拒绝。                       游西溪南古村记


游西溪南古村记

游西溪南古村记

游西溪南古村记

河是西溪南的命脉。石坝横卧如古琴,枯水时可踏石过河,丰水时则成天然泳池,孩童们扑进水中,溅起银铃般的欢腾。上游的污染曾让鱼蟹绝迹,但近年村民筑坝清淤,又见小鱼群穿梭于招摇的水草间。浣衣妇人的棒槌声与民宿酒吧的吉他声交织,竟不觉违和——这河水淌过唐宋的商船、明清的砚台,如今又映着游人的相机镜头,依旧清澈如初。

市集上,手作人售卖竹编的蝈蝈笼,艺术家在百年祠堂里办油画展。穿汉服的少女与扛锄头的农夫擦肩而过,各自从容。民宿老板娘——那位能单手拎箱上三楼的娇小女子——笑着说:“我们这儿,游客是风,村民是树。风来了又走,树却越长越茂。”                       游西溪南古村记


游西溪南古村记

游西溪南古村记

游西溪南古村记

西溪南古村落不大,除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非常好,干净、整洁外,其文化内涵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古镇上的主要部分都徽式建筑,黑瓦白墙,巷子窄而深,门庭多有对联,比如“佛光永煜家祥和,祥瑞长耀安宁居”;又见有“海内风情来上,岭南灵秀入黄山”,这些都是当地居民家里门上的对联,文气而不落俗套。因为时间的缘故,古镇上的店面很多,也各具特色,正所谓一处一景,也让外地游客兴奋不已。我们也没有太多时间去闲逛。此地许多人为的故事,那些真人真事的传诵,需要慢慢去体味。据考证,当年董其昌来此生活和学习过一段时间,与当地的大藏家吴廷有深厚的交情。吴廷的“余清斋”是董其昌题的匾额,很好看,当年吴廷的收藏品,进入清宫内廷,充实了乾隆皇帝“三希堂”的藏品,而“余清斋”的书法传世是名帖,更是为后学者研究书法的上品。因为春天的到来,枫杨林非常茂盛,一片绿油油的,满目里的景色古朴野趣并兼,将景致、色相、砖瓦、门庭、街道、桥宇、水系、对联、窗台等构成了徽州别样的文化生态画面。西溪南的美,不在遗世独立,而在人间烟火与自然灵性的共生。这里没有门票围栏的桎梏,只有土地、流水与人的古老契约,任凭游人如梭,依旧守着那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魏晋风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