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与几个朋友应邀去绩溪县长安镇冯村游玩。在游玩的过程中发现,冯村虽为绩溪县最古老的村落之一,遗憾的是老建筑尚存不多,大多为现代建筑,其留存下来的古建筑还是具有明清建筑风韵。
我们步行在冯村的水街上,看到的是新老建筑沿着槐溪的混搭,却沿袭冯氏先人刻意为之的景色–––“九槐十三桥”,即:云庄桥、龙门桥、万年桥、崇礼桥、荷花桥、红桥、大树桥、独石桥(已断)、安仁桥、崇义桥、尚德桥、绿荷桥、北山桥。不同于绩邑它村的别致风景。这些桥造型巧妙,轻盈枕水。尤以龙门桥别具一格,它建于两山夹峙一水中流之间,桥下有一巨石横亘,石中有一洞仅尺许,溪水从洞中徊旋而去。每当洪水暴涨,急流冲石,银浪翻卷,汹涌奔腾,气势颇为可观。可惜,由于修路龙门桥的庐山真面目没有见到。槐溪两边,宽敞的石板路和清一色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马头墙,特别是众多官宦府第,更显得村庄的繁荣与高雅,是绩溪不可多得的“小桥、流水、人家”,是一处典型的徽州“花园”人家的村庄,是一幅绝妙的自然山水精彩图画。 
遗留在冯村水街两岸的华表石柱、石水槽、石凳、石椅、上马石、牌坊等,还在不断地向我们叙述着它们以往的辉煌。保留下来的村头、村中两座牌坊,其中大夫坊位于村首,为知州冯兰而立。进士第坊,位于冯村中街,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为进士冯瑢而立。两座牌坊都是四柱三门五楼,花岗岩构造,结构精良,风格淳朴,气势雄伟,堪称徽州牌坊建筑中的上乘之作,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根据村里的老人介绍,865年,歙州刺史冯子华长子冯延普路过这里,爱其山明水秀,遂筑室定居,以姓冠村,建村后,人丁繁衍,名人辈出,各种建筑层出不穷。其中大树第、协政第、刺史第、登科第、州牧第、旌封第、登科第、齿德堂、万年台等明清古民居,鳞次栉比排列在槐溪两岸,作为绩旌驿道上的重镇冯村铺,在明清鼎盛时期,出现“千灶、万丁”,日夜车马喧腾,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状观场面。是明代绩溪十铺之一,曾设巡察司,是历史岭北的政治中心,在绩溪是开族较早的村庄之一。
古人村落的选址、建筑朝向等是十分讲究风水的。冯氏的先人按照风水理念,将“水口”山、水、桥、亭、路,碓、台、古庙、树元素融入其中。“榜山遥别于源头,鹤鹿重聚于水口,势若盘空而下降,状如引领以前伸。啄彼平田,依乎流水,溪由斯而反顾,宛若朝宗;地缘是以横关,浑如扼亢。秤钩水,允符术家之言;闭门沙,式协囊经之吉。亶钟灵秀,诞闻嘉祥。”前有狮象把门,后有龟蛇护卫,上应天门,下闭地户,精心策划,累代建设,终于形成了徽州的典型水口风光。我国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先生来冯村考察后,挥毫写下“云横苍岭抱冯村,曲岸水街白屋群。秀色天成凝固乐,画游烟雨也销魂。”赞美诗句。冯村还有一绝的地方,那就是狮子峰下的云庄书院的书院文化。在过去的翚北五都六都各村,冯村,自宋以后,文风蔚起,人才辈出,其中冯氏一门有宋一代科甲及第者就达24人之多,文风兴盛,人才辈出,书写了冯村的辉煌历史。

当今的冯村,是一个不为外人所知大家闺秀,藏在深山里,其水口绚美,民居隐蔽,左右景观对称,人与自然及建筑的完美结合,共同创造出冯村的村落环境,展示出徽州古村落特有的艺术魅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