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宁国港口镇西村记

标签:
旅游文化图片 |
9月29日,单位提前给退休人员过重阳节,组织我们开展户外活动,地点选择在辖内的宁国市港口镇西村。
清晨,天空飘着毛毛细雨,我们登上了旅游车,沿着宣港路前行,山丘、稻田、村庄不断从车窗闪过。进入港口镇海螺水泥厂的边沿,从一侧道向东行驶,大概过了半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西村。


抬眼望去,青山环绕,竹海碧绿,稻花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沁人心脾。走进村子,院墙上的3D彩绘、摄影图片、创意十足的雕塑引人驻足,山水田园、村落住户与现代艺术在这里、交融,绽放出绚丽火花。“艺术唤醒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红色标语矗立在西村的村头,与金色的水稻相辉映,格外醒目。
这个村在2016年之前,村民主要经济收入还是以农林业为主,村集体经济收益也只有竹林每年3000元的租金,九成以上的年轻人都
出去打工了,村里缺乏生机和活力。从2016年开始,村里从整治人居环境开始,建设“美丽庭院”,将自家的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净整洁,并邀请专业团队,以“遇见童年的自己”为题材,在村民的院墙上、房屋的侧墙上进行3D绘画、悬挂摄影作品,同时,将农民闲置的房屋统一收储租赁,设立“西村错觉艺术馆”,陈列一些老物件,唤起人们对过去的记忆,成为了网红村。



在我们参观时,一批批的参观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到这里,他们走村子、拍村子、吃住在村子,好不热闹。
尤其该村通过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实摄影委员会、《中国摄影》杂志社等单位举办举办的“乡村里中国·西村摄影季”活动,进行了摄影采风、农业嘉年华、非遗技艺术(皖南花鼓戏)展示,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莫名而来,影响力大增,使西村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中国新时期的乡村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繁荣的物质基础。但是,在很多人的心中都记忆着上个世纪的乡村生活,这个以摄影为题材的西村,最大限度地再现了上个世纪的乡村景象。当我们缓缓地走进村庄,木门板、青石板、砖墙平房,这些熟悉的东西更有一种舒适感,无论在西村的墙上,还是在不同的陈列馆内,到处都是“过时的东西”,诸如二八大杠自行车、缝纫机、柴火灶、黄包车、木制水车、掼稻桶等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具和农业用具。



走在西村村的乡间小路上,大大小小的铁柱、铁罐经过焊接变成形状各异的花器、垃圾桶,路边的小竹林摇身一变成为风雅别致的小景观;在田园地头,也立起了各种造型艺术品。
这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丰富地自然资源,低成本地改造,大胆运用艺术形式使景观化、功能化、休闲化,提升了乡村的可观性。使西村,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恬静优美的“大油画”。在一处残垣断壁上相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十三个字,将这个美丽的小村落深深地印在我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