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2日(星期天),单位组织职工开展“银杏之旅”户外徒步活动。线路:水东镇三叉路口至前进村宗村村民组,全程9公里。

绵绵细雨下,“原味水东、乡村世界”,给人以美的享受。放眼望去,一片片枣林、翠绿的山岚竹海、野花芳草,氤氲馨香。
久住城市,看厌高楼大厦、吸烦了汽车尾气美女帅哥们,就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在天空翱翔,一路欢歌笑语。大家不时地进行深呼吸,享受大自然给予的洁净空气。
进山的道路,顺着山势修建,蜿蜒起伏,不时地穿越村庄、山林、竹海,路面浇有厚厚的柏油,分道线十分清晰,汽车往来十分便捷。
汪村村民组千年银杏,枝繁叶茂,被确定为摄影家摄影基地。村中广场置有蓝球场、戏台、健身锻炼器材。





沿途,一幢幢别墅式建筑与亭台楼阁坐落在这青山秀水之间,点缀出一处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我一边走,一边享受大自然的美景,突然发现了停留在高压线上的一只绶带鸟,我及时将镜头对准绶带鸟,调好焦距,跺脚、发出叫声让它起飞,但事与愿违,它未能向我正面飞来,而是向相反方向飞去,只能记录其背影。



我边走边摄影,最终与大部队分散了。
行至宗村与大山头寺庙三叉路口,我选择去大山头寺庙。
一路走来,漫山遍野大树生长旺盛,苍苍郁郁,古木参天。路旁,一棵高有五六十米,合围5米枫香树,几棵高三四十米,合围3米香榧树映入眼帘,这是我平生60年来第一次见到的这么大的树,分别被挂牌一级保护。当我走到水泥路的尽头,几辆去寺庙的小车不敢前行,而调头而下开去,我踏着尚未修建水泥路的土路继续前行,大约走了500米后,遇见一位护林员,寻问去寺庙还有多少路程,护林员说:“至少还有个把小时的路程”,我看了一下表,已经是11点,我算了一下,来回加逗留怎么也得3个小时,与大家约好12点就餐时间有冲突,毕竟是集体活动,我选择折返,从山腰小路直插宗村村中。



宗村,依山傍水而建,潺潺溪水,涓涓清流,从每家每户的门口流过,水底卵石依稀可见,清凉逼人;香榧树将整村子隐藏在自己的怀抱下,正如流传歌谣所记载:“白天不见村庄,夜晚不见灯光”。村庄道路弯弯曲曲,水泥路连接到每家每户,干净整洁,在一些公共场地摆放着五颜六色的塑料垃圾箱。村中一些住房都很现代,为二层别墅式建筑,庭院内修建喷泉鱼池、栽种花草、置放盆景;与此相伴的还有一些老祖屋,木结构、粉墙黛瓦,质朴、淡雅。上午时分,村中的一些零零散散地袅袅炊烟给人温情、最恬静之美,置身于“世外桃源”。







中午就餐地点,很有特色,是一座古宅。正门上方挂有“宗村人民公社”匾额,进屋走过天井,堂间和卧室摆放十余张餐桌,屋顶、廊柱、木板墙上分别挂有宫灯、大蒜、辣椒、斗笠、鱼篓、老照片、老物件及文革时期宣传画,与古宅浑然一体。
菜肴没有山珍海味,简简单单,再普通不过了,桌上菜全部来自农民自家菜地种植的无公害蔬菜和当地出产的竹笋、地衣、橡子豆腐,比较奢侈一点就是一盘红烧土鸡,用柴禾做的饭菜特别地香,大锅锅巴夹着地衣沾着红烧鸡的鸡汤,香脆可口。
吃罢午饭,我又利用2个小时的时间,继续欣赏自然之美,我下到五六十米的山脚谷底,观察到被雨水冲刷裸露小溪河床基岩,呈天然彩纹玫瑰色,非常好看。走进村中广场,两棵青檀树,树冠达300平方米,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我不得不为这里的生态保持如此完美,感到惊叹!



我带着如此的好奇心里,走入农家,与年长的留守农民攀谈。
宗村,得名于宗氏家族,是地位显赫南宋名将宗泽后裔一支,因躲避战乱逃到今水东宗村安居乐业。
这里的人利用天然资源,过着富庶的生活。文革期间,这儿的工分值相当高,每个工1.5元,有的年份甚至达到2元,吸引了本地下放知青。这里没有什么土地、更没有水田,除国家下达木材采伐计划收入外,主要经营香榧、制茶、制枣和表芯纸生产加工。改革开放后,生产队集体经济仍保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传统工艺不复存在,村民逐步形成以毛竹加工为主,以特色养殖、种植业为基础,以运输、建筑务工为补充的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现在又开始转型打造“美好乡村建设、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经济发展模式。上世纪90年代宗村村民组晚于其他地方,将山林划分到各个家庭承包,并明确产权关系,山场的毛竹归村民个人所有,树木仍归村民组集体所有,个人不得随意砍伐,个人确需用材,由村民个人提出申请,经村民大会同意,报上级林业部门批准,方可采伐,村民自始自终遵守这一约定,保护这片原始森林。


“晨有清逸,暮有闲悠”,好一幅“世外桃源”美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