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紫毫笔》赏析
(2013-11-08 15:14:37)
标签:
紫毫笔白居易诗词赏析文化 |
唐代,宣笔盛行全国,成为文房四宝珍品之一,被列为贡品和御用毛笔,而紫毫笔又是宣笔中的精品,倍受文人雅士推崇。其中,白居易新乐府诗《紫毫笔》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物言情,暨描写制笔工艺复杂精细,平平道来。又揭露了朝庭间虞尔虞我诈,不讲礼义丑恶嘴脸,希望君臣们一定要慎重使用此笔,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
第一部分用平铺直叙手法,写了紫毫笔的特色与制作过程。
诗的开头两句“紫毫笔,尖如锥兮得如刀”,开门见山,点出了这种笔特点:笔尖如锥子,锋颍像利刀。造就这种笔特点,是因为宣城制笔工艺一向以选料严格、精工细作而著称,所用兔毛,为秋天所捕获长在野兔脊背上一小撮极有弹性似箭的毛发,毛纯耐用,刚柔得中,用这样的兔毛制作的紫毫笔才能达到尖、圆、齐、锐的要求,取之不易。第三句、第四句“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交待了紫毫的出处。原来宣笔的产地宣州地处江南,是一个山峦重叠、云雾缭绕、溪水纵横、翠竹壁合、魁峰挹秀的地方,优美的自然环境为野兔的生长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空间,这里有兔子爱吃的低矮小竹子、有富含各种矿物质的山泉水,吃饱喝足之后,它们就在山石上蹦蹦跳跳,相互追逐嬉戏,优雅自得,自然也就养的膘肥毫长。第五句、第六句“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捡一毫”。到了秋天,宣城人开始在山野里捕获兔子,取下它背上那一小撮极有弹性似箭的毛发做成笔,是千万毛中拣一毫,不是所有毛都能用,是万里挑一,要经过挎绒、理毛、配料、理毫、去油脂、选毫、切割、齐毫、修圆、定型、装饰等一百多道工序,无不为之拍案叫绝。
第二部分用夹叙夹议手法,写了紫毫笔作为贡品的用途。
第五句、第六句“毫虽轻,功甚重”,别小看这支笔上的毫重量很轻,但它用作上朝理政治理天下,其功能是很重、很重的!接着下来第七句、第八句写道:“管勒工名充岁贡,君兮臣兮勿轻用”讲了制作贡品紫毫笔精细工艺,笔管选用非常严格、用料非常讲究,笔毛收拢要紧,笔管与笔头粘合要牢固,笔管上除了雕刻吉祥如意图案,还要工工整整地刻上工匠的名字,以便对不合格产品实行责任追究。皇帝也好,大臣也罢,你们拿到这支笔时候,就应该知道这支笔的份量,不要去滥用。第九句、第十句“勿轻用,将如何?”是一个承上启下句式。从第十一句到第十六句用了三个排比句回答了“将如何”,“愿赐东西府御史,愿颁左右台起居。”皇帝把这些首先分发给东西府的御史,帮助皇上当朝理政;分发给了左右台起居,记录皇上言行。“搦管趋入黄金阙,抽毫立在白玉除。”相传,玉皇大帝分其身,遍于十方诸大天宫,令诸天空,自然化现白玉为京,黄金为阙。这里“黄金阙”是指皇帝大臣议论朝政的朝堂,“白玉除”是指皇帝龙椅阶梯之下,皇亲国戚、朝中大臣站在那里,手持紫毫笔,谦卑地聆听皇帝与大臣的议论。“臣有奸邪正衙奏,君有动笔直言书。”大臣们站在宣政殿将写好的奏章启奏皇上,皇上直接用笔来批阅奏章、下达圣旨。
第三部分用演绎论证的手法,叙述紫毫笔珍贵程度,要慎用。
《紫毫笔》是作者借自然之物寄托诗人的情感,用情把人和事紧紧连结在一起,通过对人和物的描写及环境的渲染,物随人起,人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情感力量,使我们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