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丽的石阡——民风淳厚

(2011-11-24 20:16:03)
标签:

游记

贵州石阡

民风纯朴

牌位

堂号

寺庙

旅游

分类: 快乐生活

  在石阡的几天里,我发现这里的人们还保留着一些老传统,如家家中堂都安有神位。神位,又称牌位、灵位,是指书写先祖、逝者的名讳称谓或仙道佛祖、帝王等内容,以供人们祭奠的木牌。神位两侧还有对联,横额多为姓氏堂号,如三槐堂(王姓)、清河堂(张姓)、安定堂(胡姓)等。堂号的书写也很有讲究,按古时的习惯从左往右读,“堂”字却在中间。以前老家也有类似的东西,只不过没这么复杂,一般在堂屋都设有长条形的香案,上面有烛台、香炉,墙上挂有先祖或逝者画像照片,在传统节日或红白喜事时,要焚香祭拜。后来这些传统渐渐淡化,演变成商家中供奉的财神或关公。但在石阡,不管是住户还是经营的商家,只要不是租住的,大都很规矩地设有神位。我只是在县城里呆过,到过的几家,虽然装潢考究,木地板、皮沙发、贴瓷砖,但都设有这种古色古香的神位,想必乡下也是一样的。

  那天逛街时,在启灵桥边见几户人家门前种有很多花,开得正艳。这些花我以前没见过,只认识一种三角梅,便拿出相机一通狂拍。正忙乎着,里面有人匆匆出门,是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我赶紧请教。听说我是湖北来的,她停下脚步给我介绍,原来我正拍的是五色梅,那边还有灯笼花。她说这些花都是自己种的,五色梅有五种颜色,特别好看,也易成活,你可以折几根枝回去扦插。接着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现在有点急事要去办,这些花只要你喜欢,都可随便挖去。”老婆喜欢栽花种草,走到哪都要看看当地的奇花异草,去年到深圳还带回几株。看了我拍的五色梅,老婆很是高兴,临走的前一天专程过去,想讨要几枝回家栽种。可是那位阿姨不在家,正当我们恋恋不舍地准备离开时,隔壁一位太婆知道了,手一挥,说道:“挖吧,没事,等她回来了我说一声就行,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见我们弄得很吃力,又赶紧从家里拿来小铲。

  我们挖了三四株花树,心满意足地沿着龙川河边的老街闲逛。在菜场附近的小巷内,路过一家卖饲料的小店,女店主正在拣菜,似曾相识。正回忆间,她已热情地叫道:“还认识我吗?”原来是那位种花的阿姨,我扬了扬手中用塑料袋装着的花,笑着点头答应。她见了花,忙把我们让进店里,接过塑料袋一边打开一边说:“五色梅命很贱,入土就能活,但也不能这样放。”她把玻璃柜台上的菜全移到地下,把几株花枝摆上,拿来剪刀边剪边说:“不要留这么长,有一点点就行了,再说太长了你们路上也不方便。待会你们要浇点水,让它保证湿润,最好是有点泥土包裹,你们怎么不从花盆里多挖点土呢。”我们说了经过,她笑道:“我不在怕什么,只是太婆不会种花,你们应该折靠近根部的枝,这样更容易成活。我这里走不开,要不你们再去弄吧。”阿姨的热情让我们有点不好意思,于是连忙告辞。现在花树已裁在后院,我们都期望着明年春暧花开。

  石阡历史悠久,城区里至今还有不少古迹,我抽空利用一个上午浏览了万寿宫、府文庙、天主教堂、红军纪念馆,只有北塔寺还没去。十一月十日,天气晴好,我们一行三人按照路人的指点,很快就找到了北塔寺。这是一座很小的寺庙,与一所村小学紧挨在一起,连围墙也没有。小孩子们下课了,就在寺庙前后游戏打闹,透过教室的窗子,就是寺庙里的佛堂。我不知道,悄然洒落的粉笔灰与袅袅轻烟之中,琅琅的读书声与念佛声是否会相互打扰。寺庙中没有见到各尚尼姑,只有几个年老的居士。佛堂不大,分为三间,供奉的各路神仙却不少,当中居然还有孔子,这也许就是学校与寺庙相依共存的原因吧。

  因为早点吃得晚,再加上昨天爮山后腿有些酸胀,如果一回宾馆坐下就不想再出来了,于是我们决定午餐就在外面吃。北塔寺位于城郊,一路过来并没有小吃店,现在看到寺庙里几位老者正在吃饭,我们也感觉有点饿了。老婆平时到寺庙,也喜欢吃顿斋饭,总说那没荤腥的东西也特别有滋味。厚着脸皮去问了,谁知斋饭已没了。几位老人忙不迭地说还有面条,一边赶紧地收拾桌子,一边安顿我们坐下,厨房里又腾起烟火。利用这个时间,老婆到前面去拜佛,回来时面条早已端上了桌。做饭的老婆婆满怀歉意地说,你们早来的话还有点菜,现在全没了,只剩点咸菜和腌辣椒,香油也没了,委屈你们将就些。按道理说,斋饭应该是没有葱姜蒜之类的荤味,但他们却全吃。可能是饿了,现在这些正宗的清汤面条,就着咸菜辣椒吃得满头冒汗,很快就吃完了一碗。

  吃饭的小桌子下面,有一个金属火盆,镶嵌在与桌面大小相当的木板里,四角露在桌子腿外面,和桌面正好呈八角形。火盆里正燃着木炭,多坐一会就感到热意袭人。现在还没到冬天,气温有十几二十度,应该不会是烤火的。我问这火盆有什么讲究,太婆笑着说,烤火呀,我们这里早晚温差大,我们老年人怕冷。不说不知道,围在我们身边的上十个爹爹婆婆,都是八九十岁,却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硬朗,看上去也就五六十岁的样子。“信佛好啊,”一个太婆不失时机地说道:“你看我们不仅身体好,家中子女也平平安安的。”先前带老婆到佛堂拜佛的太婆抢着说道:“她们也是信佛的人,我看得出,规矩大得狠咧,上完香还是后退着出来的。” 
  我们走时,几位老人都站了起来与我们作别,短短一会儿,我们就如同亲人一般,竟有了依依不舍之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