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烧袱包
标签:
社会纪实中元节七月半鬼节烧袱包烧袱子冥币封建迷信祭祖杂谈 |
分类: 冷眼观世 |
http://s2/middle/66f74d7fgaa61cb5da191&690
民间传说,农历七月十五(多称七月半)为鬼节,各家各户的鬼魂都要回来过“节”,享受人间供祭。从七月初一鬼门开到七月十五鬼门关的这半个月里,阳间便充满了鬼气,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也趁机四处游荡作祟。因此人们又称七月为鬼月,不吉利,诸事不宜,行事也格外的小心谨慎,特别是要把小孩子们看管好,不许他们到河边戏水,或到荒野之地游玩,以免被怅鬼们拖去作“替代”。在七月十一到鬼门关的这几天,家家户户都要烧袱包,向已故的亲人和祖先寄送冥币,祈求平安祥和。
烧袱包与春节、清明节或家中办喜事时祭奠先祖略有不同,没有什么仪式和贡品,只是以寄送冥币为主。虽然看似简单,但要是认起真来,也还是有很多讲究的。如袱包的写法,就可算得上是一门学问。袱包须用小楷毛笔工整书写,如同旧式信封一般,中间写“故考某某某老大人收用”,左写“天运某某年七月某日化”,右写“今当中元胜化帛虔具冥冥钱共多少封奉”,字迹不能潦草,否则便是对祖先的不尊重。称呼上也颇为复杂,男称大人,女称孺人;亡男称故显考、亡女称故显妣;对先祖称呼从父亲一代上至祖宗九代依次称谓显考、祖考、曾、高、天、烈、太、远、鼻祖等;自称依次为孝男、孝孙、曾、玄、来、弟、乃、云、耳孙等。还有人分得更细,如给舅父母、姑父母、岳父母、母姓先祖、妻姓先祖的写法也是各不相同的。袱包一般以男性名义书写,大多是晚辈对长辈,少有平辈相称的,也有长辈坚持以长对晚的,则表示他们非同一般难舍难分的思念之情。由于有这些讲究,过去农村大多都是求人代写,一是自己没文化不识字无法写,二是即便有点文化不懂格式也不敢写。
笑话归笑话,其实平常人家是没这么多讲究的,一般上写三代即可,有时实在是找不到先生代写,就只好边烧袱包边喊祖宗先人来收取。小时候我就经常帮家里和邻居写袱包,袱包要用毛笔书写,自己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笔都不会握就敢写。有时没有笔墨,我就想办法,用铅笔尖裹上一小块棉花团,沾钢笔墨水写,而且这样写起来比毛笔更好掌握。写完袱包的正面,装进冥币封好口后,还要在封口处画个一笔“封”字的花押,这个我怎么都没学会,每次写的都不同,因为没有正式的范本,只是凭印像依样画葫芦。现在回想起来,后来我对书法艺术颇感兴趣,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年复一年,袱包也在与时俱进,写袱包求人的不多了,而且也不用自己费心,如今每到农历七月,市上不仅有冥币出售,还有印制好的袱包袋配销,只要填上称呼名字和冥币数额及时间就行了。如同春联一样,有人并不欣赏那印刷精美的成品,而偏要看着用笔墨现场书写,于是就有售卖者在堆成山的祭品架旁支张小桌为顾客代写,一笔一划的工工整整,围观者众,也算是做广告聚人气搞促销。更大的变化在冥币上。小时候烧袱包用的冥币都是各家自己印的,我最喜欢帮忙做这个了,特好玩。印模是从邻居做花圈的黄婆那借来的,她家里有不同面额的二三个。那是一块香皂般大小的木头印章,一寸来厚,先在红色染料盘里蘸一下,然后在整张的大白纸上一个挨一个地盖,最后还要一张张地裁好撂放整齐。冥币中间是阎王爷的头像,还注有“西方冥国银行”字样,面额从拾圆至百圆不等。现在的冥币则印刷精美,如同真钞,在百圆大钞刚出来的那几年,社会上就出现不少用冥币调包骗取真钱的骗局。再就是面额不断攀升,动辄以亿计,而且还出现了美元英镑等,说是好让先人们炒B股用。还有非常逼真的金条元宝,说是储值升值空间大,而且硬通货还可防止金融危机。反正,孝子孝孙们把什么都考虑进去了,只求先祖们多保佑他们升官发财清泰平安。如此一来,那淳厚质朴的民风民俗味淡了不少,却多了些市俗的铜臭,平添了些茶余饭后的笑料。
烧袱包也有诸多讲究,一般要等到天黑透才去烧,因为大白天里鬼是不敢出来取钱的。先用米或灶灰在地上画个圈,注意不要把自己圈到里面,还要在西北角留个缺口,方便下面的亲人进来拿钱。然后点上几炷香插上,将冥币散开架在地上就可烧了。有的人规矩多礼性大,还要准备两封不封口的小袱包,烧给“地盘业主、故老先贤”和原先古宅住户的;余下还需烧点散钱,用以打发没有亲人送钱的孤魂野鬼。烧的时候嘴里还要念叨,如:某某老人家,后辈们给您送钱来了。此时表情要庄重严肃,不得嘻笑打闹,不然先祖怪罪可不得了。烧袱包前最好先备根小木棍或树枝什么的,因为叠放在一起的冥币很不容易烧透,要不时用小棍拨一下,没烧透的冥币属于残币,是不能用的。最后一定要坚持看着把冥币燃尽才可以走,这样做既是出于礼貌,也是防止风吹散火星引发不测。往往此时,地面会突起一股不大的旋风,舞动灰白的灰烬,于是烧者会高兴地说,收到了,他老人家收到了,这才安心离开。在烧袱包的来回路上,遇到别人在烧纸时尽量绕开,同时还要避免踩到烧过的灰烬,有时候一个路口排满了纸灰堆,想绕都绕不开,那只好请你小心地穿插过去,有时候还可能需要大跨步一下,过去之前你要先说一句,对不起,借过。
在乡下,烧袱包很方便,房前屋后大路旁的空地上都可以。在城里就不那么随意了,首先是香没地方插,到处都是水泥地,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于是有人想出好办法,顺手拿块烧过的蜂窝煤用来插香,如今是蜂窝煤也难寻了,就有人用一次性的塑料碗装上米或沙土代替。再后来,也许是怕浪费,或是影响自己小区的卫生,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道旁的绿化带。今天一早从仙下河旁经过,鹅卵石小径两边的草地上,所见尽是一堆堆的黑色灰烬。虽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但这种满目疮痍的感觉,总让人心有遗憾。能不能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呢。
http://s9/bmiddle/66f74d7fgaa61ceabf7b8&690
去年到深圳弘法寺游玩,适逢七月半,在寺庙中见一侧堆满了水泥包大小的纸包裹,如同邮包一样,还贴有标签和封记。我有些好奇,过去一探究竟,原来就是我们的袱包,只是要大一号,也更正规。可能是大城市在环境卫生方面要求更高,从们没有地方去烧,只好在寺庙里进行了。我不懂佛教,在此暗自揣摸,烧袱包此举应正属寺庙管辖,由寺庙统一安排管理,应该算得上是官方正规手续的汇兑,不会有一丁点的风险,譬如被孤魂野鬼抢去等等。只是从这架式来看,应该花费不少,也不知平常家庭能否接受得了,再有就是如若家家都到这里来办理业务,寺庙又能否忙得过来。
我又突发奇想,能否象清明踏春祭祖一样,烧袱包也走远些,如到汉江堤旁,一边吹江风消暑纳凉,一边烧袱包遥祭亲祖,不也很好吗。而且人多势众,也能形成一种氛围。还有,在提畅环保低碳生活的高科技时代,有不少网友在互联网上开辟了纪念厅,在网上凭吊先人,而且还可以上传文字影像声音资料,在缅怀先祖的同时,还可一睹已故亲人的音容笑貌。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说不定明天马上就会流行起来。
烧袱包的习俗虽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但作为一种传统,寄托着后人对已故亲人和先祖的思念,体现了“慎终追远” 的儒家文化精神,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下,一直流传至今。希望在文明昌盛的今天,烧袱包活动也应进一步与时俱进,摒弃糟粕,宣扬进步的儒家人文精神,凝聚人心,净化思想,共建和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