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忆云中雁来时

(2010-10-12 19:18:28)
标签:

书信趣话

云中谁寄锦书来

家书抵万金

亲情友情

写信拆信读信

分类: 往事如风

http://s8/middle/66f74d7fx750a90b54fd7&690
    前些时到福利院看望同学的父亲,老人七十多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只是略有些耳背。老人只有一女,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忙,隔些日子总要抽空回来一趟,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见上一面,拉几句家常,心也就安了。为了方便联系,女儿专门为老人准备了一个手机,但总是关机打不通。原来老人总忘了充电,而且键盘数字太小看不清楚,反正就是用不习惯。老人都是这样,喜欢简单,我们家里人人都有手机,但座机一直保留着,因为母亲也不习惯用手机。我想为老人装部座机,用起来方便。老人摆了摆手,说不用了,楼下就有公用电话,打过几次,现在却总是听得不大清楚,说两句话很费力。我掏出手机问老人现在要不要和她们说说话,老人摇摇头说,没什么要紧的事,不打扰她们了,前几天给她们写过一封信,今天应该已经收到了。
    写信!?我猛的一怔,眼前马上浮现出这样的一幕:灯光下,老人戴上老花镜,展纸提笔,侧头凝神,用颤抖的手在洁白的信纸上书写着对儿孙的牵挂。这只http://s9/middle/66f74d7fx750a90c192a8&690是我的想像,狭小的室内住有二位老人,唯一的桌上除了电视机,堆满了生活用品,老人是在哪里写的信,凳子上,还是邮局的柜台上?又是在哪里发的信,这附近没有邮筒(其实现在除了邮局门前,哪也没有邮筒了),最近的邮局也很远。对这个疑惑我没问,也许是我没留意,这些对于思念中的老人来说并不是个问题。我也可以想像出,远方的朋友收到老人的来信,从那熟悉的字体中可以读出如山的父爱。几页短笺上,书不完的是无限的思念和牵挂,小小信封里,承载的是浓浓亲情与关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信能让众多的家人放下久悬的心;“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说不完写不尽的是无限牵挂,又岂是一封信就能承载得了的;“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飞鸿越重山,道不尽的是相思苦;“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说明了传递的艰难和对家书的期盼。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阻隔不再是距离,只消点点鼠标,动动指头,即使远隔重洋,我们也可以面对面地交谈。“写信”这个曾经再普通不过的联系方式,如今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陌生感,“信”也如同线装书一样,属于很久以前的历史,只是一种记忆。
    现在我们也收到信,但除了印刷精美的贺卡,再就是让人心烦的帐单,还有无孔不入的广告。清一色的印刷品,看不到一个手写字,虽然称呼尊敬,语言热烈,http://s11/middle/66f74d7fx9269e026f5da&690但总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于是,以前那种盼望来信的焦急,收信时的喜悦,读信时的甜蜜与感伤,写信时酣畅淋漓的快感与颇费踌蹰的思量,还有发信后的那份轻快,现在想来都是那么的亲切。

    小时候,家里常有远在外省的姑妈和当兵的五叔写信回来,每次的来信祖父祖母都要让我念给他们听,姑父的信常是用毛笔书写,繁体竖排,总让我念得结结巴巴,逗得家人大笑。
    初一时我写了第一封信,却是给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为了换取几枚邮票。当老师让我上讲台拿信时,我竟激动得有些发抖,毕竟那时在学校里收到一封信是很少见的。到高中时,信就写得多了,因为同学朋友开始分开了。再后来,我到邻近县读技校,信就写得更多了。开学没几天,班主任丁头就每人发二本材料纸,说是专门给大家写信的,让同学们高兴得热烈欢呼。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或晚自习时,丁头都会拿来厚厚一大叠信,这时是班里最欢快的时候。最初是念名字,让同学上讲台拿信,听到自己的名字的同学兴高采烈,如同登台领奖。后来信多了,老师就拿在手中自己发,与考试时不同,此时最希望老师走向自己。走读生们可能不了解我们这些一二月才回家一次的住读生收到来信的喜悦。有时一人收到好几封信,常会让我们羡慕不已,并会收获到丁头那高深莫测令人费解的微笑。那时流行交笔友,各种青年杂志上常刊有交友信息,有人乐此不疲,大量交友,常常利用上课时间奋笔回信,如同现在QQ上加满了好友,一登录就铃声不断,应接不暇。而且,那时情窦初开敏感心细的少男少女们写信,邮票怎么贴,信纸如何叠,都是大有讲究的,一不小心,表错了情,道错了意,让人误会,引起猜测。我不喜欢这个,却故做高深研究起测字,从来信笔迹中分析性格特点等,还颇为灵验,一时在校内外小有名气。

    毕业后,同学朋友还常有书信来往,九十年代中期,从BP机游行开始,书信交http://s7/middle/66f74d7fx750a90b6ce76&690流就开始稀稀拉拉了,到了用手机时,就彻底告别了纸与笔,偶尔还有人用纸质的电话本,那上面除了一连串的号码,再也看不到地址和邮编了,就是想写信也无法投递。

    对我来说,读信如同品味陈年的葡萄酒,是一种享受。收到信,最先看的是信封上收信人和发信人的地址姓名,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同学朋友的音容笑貌马上就浮现于脑海。遇有不熟悉的字迹且没有在信封上留下姓名的,便看地址和邮戳,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是谁。作为一名集邮爱好者,我还会特别注意销票戳和落地戳,看看这封信在路上长途跋涉了几天。有的朋友知道我的这个爱好,写信时特地选用纪特邮票。现在只能使用标准信封,以前没这个限制,有朋友常常自制信封,并绘上图案,每一个信封都是一份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接下来就是拆信了,不要笑话我连这个也要啰嗦,先想想看你是如何拆信的。看外国电影时,有一个细节常常会打动我,那就是拆信时,片中人物总会从抽屉里拿出裁纸刀或剪刀,在收拾得井井有条的大办公桌上慢慢打开信封,让信纸如同花瓣一样飘落在光可鉴人的桌面上,那份优雅让人心动。我也感染上了这份小资情调,拆信时多了一份细心和舒缓,如同朋友发信时端正地帖上邮票,仔细地封口压平,然后赶在邮筒开启前投进去。如果拿起信封漫不经心或急不可待地随手撕开,你也许会撕破里面的信纸,也许会连邮票也一同撕烂,也许在写回信时才发现地址邮编已撕得残缺不全。读信要在安静的地方,小溪旁的青草坡,树林中的浓荫下,飘着茶香的书桌,柔和的灯光,从字里行间品读对方的心情。学生时代没这个条件,躺在被窝里读信是最大的快乐。有人喜欢分享,收到来信如同红旗般挥舞,待朋友聚拢,只差找个高音喇叭来当众宣读。我是自私的,只愿默默独享,让那份喜悦如同阳光一样照亮每一分每一秒,直到下一封信的到来。

http://s13/middle/66f74d7fx9269e054cbbc&690

    科技的进步让交流工具有了质的飞跃,我们不再会为了一个问候而延望数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与唐诗宋词一样成为古典,但信件还会伴随我们,如同蜡烛、煤炉、收音机一样,原始与现代和平共处。说不定哪一天又兴起复古潮流,手书信还会成为时尚。

    我是个恋旧的人,以前的信件我都分门别类地装订了好几册,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那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每每翻看的时候,我会无限怀念那段时光和那些朋友,好像又听到了老师或邮递员叫我的名字,能感受到信在手中时那份沉甸甸的喜悦和兴奋。

  朋友,拿出纸和笔,忘却浮躁,重拾朴素的情怀,用心一笔一划的去倾诉,给亲人朋友写封信吧!
                                                           (图片源自网络,向所有者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