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药方·规划

(2010-09-28 17:22:12)
标签:

药方

规划

政绩

永宁

同类相忌

萧规曹随

杂谈

分类: 读书札记

    读过一则关于药方的小故事,很是有趣。朝廷里有个叫永宁的内阁学士生了病,身体疲困且精神萎靡不振。经医生诊治后,短时未见好转,家人着急于是另请了一位医生。这位医生望闻问切一番,便索要前一医生开的的药方,但没有找到。永宁以为是婢女放错了地方,责令她仔细寻找,并严厉地说:“如果找不到就鞭打你。”就在永宁靠着枕头歇息的时候,恍惚间有一个人跪在灯下说:“先生请不要再责打婢女,药方是小人藏起来了。小人是您当初做按察使时,被您平反救下性命的囚徒。”永宁问道:“那你为何藏我的药方?”那人回答说:“行医者彼此都相互妒忌,他必定会改动前一个医生的药方,来显示自己医术的高明。先生服的药没有错,只是才服了一剂,药力还没有发挥作用。如果让他看了这个药方,必定会用相反的药来表明自己医术高明,那您就危险了。所以,小人暗地里将药方藏了起来。”永宁当时头脑昏沉,也没想到对方是鬼。过了一会儿才猛然醒悟,惊出一身冷汗。便说前一个医生开的药方已经丢失,也记不清都用了些什么药,请这个医生另开药方。等后一个医生把药方开出来之后一看,和前医一样。于是连服了几剂,病很快就好了。

    这个鬼不简单,精于人情世故,熟知“医家同类皆相忌”的道理,救了永宁一命。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指文人之间互相看不起。其实不管是医者,还是文人,大多数人之间都有这种“相轻”的心态,都有一种他皆不如我、自命不凡的清高,主政一方的当官者也不例外。医者的作品是药方,用来治病救人;文人的作品是诗赋,用来启迪人性、宣扬教化;当权者的作品是“口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官者“相轻”,是对前任的否定,对上级的敷衍,对同僚的排斥,对下属的不屑。这一点,于当今的官场上,在规划的制定实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规划,是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的整套行动方案,具有科学性、超前性、长久性、严肃性等特点,并具有法律效力。这是辞典和教科书上的解释,实际生活中的规划是这样的吗?流传已久的一句顺口溜可以回答这这个问题----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顶不住领导一句话。这说明我们的一些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只是走过场、装样子。为了突出政绩,于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乃至豆腐渣工程一涌而上,地方上一届政府一套思路,一任领导一个想法,前任建个楼,继任推倒修个广场,后来者决定挖个人工湖,有些即使在在自己短短的任期内还要来个自我否定,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领导们之所以喜欢这么变,就如同故事中鬼所评说的医生一样,为了表明自己的思路正确、意识超前、勇于开拓、大胆创新。而制定规划的有关部门,更是唯长官意志是从,领导关注什么就突出什么,领导叫怎么编就怎么编;不论证,只凭自己随心所欲;不考察,脱离实际闭门造车。如此一来,规划总赶不上领导的变化,其后果就是百姓遭殃,白白的浪费纳税人的钱。请看诸如此类的一些报道标题:

    汉阳外滩花园被拆除,纳税人3个多亿灰飞烟灭
    福州市1500万刚完工的现代化小学面临拆迁成“史上最短命的小学”
    武汉耗资5000多万拆除龟山上的建筑败笔
    首义广场刚建好,又改造! 

    这些都是大手笔的,日常生活中小打小闹的比比皆是,马路总在不停地开肠破肚,办公楼总在不停地改头换面的,邻县的中心大道上,拆了护栏改水泥墩,移走水泥墩改绿化带,铲了绿化带又改成水箱,现在又变成护栏,让人怨声载道、啼笑皆非。

   我不禁想起西汉时“萧规曹随”的故事。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所有的事务都没有改变,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面对家人、大臣和皇上的不解,曹参对惠帝说:“请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汉高祖刘邦)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萧相国。”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陛下说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惠帝说:“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曹参没有搞新官上任三把火,没有全盘否定和改变以前的政策,而是按照前任的既定方略,沿着正确的治国之道,顺势而为,为后来“文景之治”的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许当时人们认为他没有能力,没有水平,没有自己的一套施政纲领,但是历史却记住了他。好的方法和政策,是难能可贵的经验,接着执行就是了,这是谁都懂的道理,但在实际中却少有人这样做。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的首长们都要自我标榜,关注眼前利益,不顾一切地创造政绩,来凸现自己。

    和这些聪明者相比,也有那么一些不识时务的“愚蠢”的为官者,如曹参一样的“墨守陈规”忠实地执行着规划。在山西省右玉县,60年来,18任书记、17任县长都是围绕着植树造林这个长远规划来开展工作的。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不褪色,把荒原变成了绿洲。在江西兴国县,从1983年起,历任的县委书记、县长离任移交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水土保持,形成了“几任书记一本经,几任县长一道令,几套班子大合唱,全县上下齐心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的好传统。在安徽省凤台县,历史上的水患使当地的父母官铸成决心,连着七任县长都以治水为头等大事,经过20多年薪尽火传奋斗不已,将昔日的泽国变成良田,“恶龙”化作平渠,人均年收入增加28倍……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接着举出,但与那些改“药方”的为官者们相比,显得太少太少。何时,我们的规划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规划,我们的为官者能成为真正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只有到那时,人民才会幸福,国家才能强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