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古典文化中的异物——脉望
(2010-06-16 08:55:55)
标签:
随笔
古典文化
脉望
蠹
衣鱼
仙
杂谈
|
分类:
读书札记
|
脉望,传说是蠹鱼所化,仙经有云: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名曰脉望。蠹鱼,即书中的蛀虫,学名叫衣鱼,是一种较原始的无翅小型昆虫。体形长而http://s5/middle/66f74d7fx891b395b3fb4&690扁,有三条长尾毛,全身有银白色的细鳞,俗称蠹、蠹鱼、白鱼、壁鱼、书虫。蠹鱼在“吃”纸的时候,偶然会“吃”到神仙二字,如果有三次“吃”到神仙字,就变化为脉望,看见脉望的人会成仙。
《酉阳杂俎》中就记载了一个关于脉望的故事:
唐德宗建中末年,有一个叫何讽的书生,曾经买到黄纸古书一卷。读书的时候,在书中发现一个像头发卷的东西,盘成约直径四寸的圆,象一个环没有头。何讽就随意地弄断了它,断处两头滴出水有一升多。用火一烧,发出头发烧焦的气http://s5/middle/66f74d7fx891b396a8384&690味。何讽后来把这事告诉一个道人。道人说:“唉!你本来是俗骨凡胎,遇到此物不能飞升成仙,这是命啊!据仙经说:‘蠹鱼几次吃到书页上印的神仙二字,就变化成为这种东西,名叫脉望。’夜里用这个东西矰映当天中星,星使立刻降临,可以求得还丹,用你弄断‘脉望’时流出的水调和之后服了,当时就能脱胎换骨,飞升成仙。”何讽听了之后,就取来那本书查找,在几处蛀虫咬坏的地方,前后对照文义,竟都是“神仙”二字。何讽这才信服。
看见脉望即成仙,本是荒诞不经的传说,就算确有此事,那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閒繙洞简寻真诀,脉望难求发似环”(宋人李洪《游华盖山容成洞天》http://s16/middle/66f74d7fx891b394bf77f&690诗),说的就是这种心境。但有人偏偏相信,还要强求,“频嗅芸香心欲醉,为寻脉望眼应穿”(宋人周文璞《赠陈宗之》诗),为寻得脉望好一步登天,已到了望眼欲穿的地步。北宋孙光宪著的笔记小说《北梦琐言》中,就有这样一个痴迷脉望渴望羽化成仙的人。
尚书张敭的小儿子,曾听人说蠹鱼钻进道家典籍中,如果吃了“神仙”二字,身上便会出现五种颜色,称之为“脉望”,人要是吃了可以成仙。于是他在纸上写了很多的“神仙”,剪碎了放在瓶中,捉了壁鱼放进去,让它吃。却一直没能如愿,忽然成了心病。
脉望作为一个典故,在诗文中多有出现。
清人郑琮《春晚杂兴》诗云:“素书有劫龙威去,绿字无仙脉望稀。”
清人黄彦《村居杂感》诗云“此身甘作书中蠹,养得仙胎脉望肥。”
清人曹寅《浣溪沙·丙寅重五戏作和令彰》词:“仙蠧何年成脉望,虾蟇抵死嚥隃麋。”
秋瑾曾言:“侬亦痴心成脉望,画楼长蠹等身书。”这里的“脉望”只是“书虫”的意思,她只愿成为刻苦读书的人,每日能在画楼中久久诵读。
明朝内江人赵台鼎,字长元,号丹华洞主,是大学士贞吉之子。他有一本关于气功内丹术著作,内容主要是平时读书练功的笔记,书中采摘了大量内炼要语,对练功中的问题作了明白的解释,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书名就叫《脉望》,以自比於书内蠹鱼三食神仙之字。
明朝著名藏书家赵用贤、赵琦美父子,书房曰“脉望馆”,“损衣削食,网罗载籍,藏书宏富,闻名全国”,有《脉望馆书目》。
老家毗邻的汉川脉望(又名脉旺)镇,不知这个地名的来历与神仙有关否。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