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080819492022474975.jpg
本期人物:
沈安京,上海纺科院副院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关于纺织
“我国纺织业直接从业人数已经达到2000万(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数),占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数的15%,其中棉、麻、丝、毛等原料产业涉及到1亿农民的生计,你看这个产业有多重要。”
三天内两个不同场合,我都听到了上述这段话,而反复强调这件事的人就是这次访谈的主人公: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沈安京。
上述这段话的后半段是这样的:“……可是我们的机器还要进口,品牌没有成型,产业发展面临极大的考验及转型。”
也正是在听完沈院长这番激情洋溢的讲话之后,我决定用“一针一线总关情”这样一句文绉绉的话来作为标题,因为这才足够贴切整个谈话的基调。
作为一个“老纺织”,沈院长在聊天中体现出的是他对于纺织产业的关切和疑虑并存、对于上海纺织的焦心和信心交织的复杂心理。
“2007年我国纤维加工量达到350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4%左右,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累计达到1712亿美元。中国的纺织品产值约占世界的30%,而长三角地区又占国内的50%左右。”
沈院长用一个又一个数字向我展示了:纺织业作为“衣食住行”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始终是一个非常具有潜质的行业。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当说起我国缺乏先进的纺织机械,而那些基础雄厚的纺织机械制造厂却沦为了“饭店”、“洗浴中心”等场所的“二房东”时,沈院长激动的语调揭示了其平静表情背后的重重焦虑。
的确,中国纺织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而在质量上却不尽如人意;在低端制造工艺上没有问题,在高端技术革新、品牌创立等方面却问题多多。因此,尽管中国纺织很“大”,却还不够“强”;很“多”,却还不够“精”。
关于上海纺织
而作为中国纺织多年来的龙头——上海纺织业承担着打造高端、高技术含量的新型纺织的重要任务。
上海纺织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间,以其为龙头的上海纺织业,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840多亿元,为国家创汇约280亿美元,居各系统之首。在全国纺织工业中,上海纺织以占全国5%的棉纺锭,创造了占全国纺织10%的产值、11%的出口交货值和17%的利税,从业人员达到55万,为纺织工业积累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与完整的产业链。在国企重组和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上海纺织作为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并没有退出,而是向占领产业高地进军,按照科学的发展观确定战略定位,以“科技与时尚”为发展理念,走高端纺织之路。
上海纺织有着百年底蕴,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也有50余年的悠久历史,全院现有在册人数710人,院士2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2名,高级工程师71名,中级职称134名,技术人员占在岗员工总数的62.3%。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下辖七个研究所和九个中心: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上海纺织科技情报所、上海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上海市毛麻纺织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市服装研究所、上海市色织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纺织节能环保中心、上海纺织新产品开发中心、纺织工业南方科技测试中心等,以及多所情报站、专业机构,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纺织专业设置最齐全的综合性纺织研发机构。
沈院长说,上海有着很好的基础,无论从文献、资料,还是从机械、工厂等来看,上海都有着别的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如何发挥这些优势,使这些资源在走高端纺织之路时起到应有的作用,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关于上海纺织公共服务平台
关于平台,沈院长首先举了个例子。
关于“羊毛衫水洗后缩水”的问题,是由于羊毛表面具有鳞片结构,原先我国一直采用含氯氧化剂破坏鳞片层来达到防缩的效果,但是由于含氯的氧化剂会生成可以致癌的AOX,在欧美是禁用的。浙江某羊毛衫厂来纺织平台咨询解决方案,平台向企业推荐纺研院自主研发的常压低温等离子体设备,并现场展示了普通羊毛衫衣片经该设备进行防缩工艺处理的效果,企业对实验结果十分满意,当场订购了一台仪器。
这是纺织平台功能体现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技术和仪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面对各类国际标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上海纺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紧紧围绕着纺织产业的自主创新,以信息、科研、检测、转化四大子平台和一个专业板块(杨浦家纺)为核心,提供
“一站式”科研服务,通过整合、开发和利用网络服务和实体服务相结合的文献检索和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标准检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产品中试服务、家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五大服务系统,提高纺织产品的研发水平和产品档次,推动纺织产业技术能级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
上海纺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不仅整合了研究院的科研资源,还与上海市印染行业协会、上海市棉纺织行业协会、上海市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上海市针织行业协会、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长三角无纺布行业协会、杨浦区殷行地区工业园化纤试验基地、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助剂研发基地、东华大学纺织面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经编织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建立了长期工作联系,并集聚了101位纺织业内知名技术专家。在对外交流方面,上海纺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与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大学、青岛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以及上海鹏欣国际家纺产业园、南通家纺城等一批长三角地区知名纺织企业就纺织科研资源共建共享等进行过数次商议,部分达成了初步合作协议。
上海纺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从2005年立项以来,一直秉承上海市科委“边建设、边推广、边运营”的精神,以为企业提供行业公共服务为宗旨,为上海市及长三角中小企业持续进行科研服务,并通过各种渠道、方式推广平台。截至今年5月,平台拥有会员数量达600家以上,已为企业提供专业科研服务113次,并为多家业内单位进行了6万余次的纺织测试服务。平台建有健全的服务跟踪制度,根据服务跟踪调查反馈,用户满意率达90%以上。
上海纺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在不断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积极服务于各产业集群地和产业园区。平台地处杨浦区,一直以来就与鹏欣家纺产业园区素有合作,曾多次应邀出席园区的活动,以讲座、培训、服务支持等方式向园区提供行业支持服务。今年5月,著名的南通家纺城所在地通州市川姜镇几位领导专程前来考察上海市纺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在听取了平台的介绍和网站演示,并参观了几家实体平台后,并当场表示出合作意向。
川姜镇的家纺企业从手工作坊逐渐发展,现均颇具规模,但由于近年来纺织行业整体向下,家纺行业门槛低、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更遇到了不小的挑战。通过深入的介绍与沟通,平台与川姜镇初步确立的合作框架,并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的合作内容包括:平台将凭借建设专业服务平台的经验,协助或共建南通家纺城产业平台;建设联合实体平台——检测中心,在镇上成立检测中心,并协助制定家纺行业标准;利用平台的专家资源,为镇上企业提供包括技术、贸易等方面的培训;合作开拓其它纺织品市场,并借助转化基地、成果代理等实体平台,促进家纺产品的产业化转移等。
为了更好地充实、提高现有上海纺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与内容,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还将继续建设“纺织科技信息垂直搜索引擎”和“上海纺织数字图书馆”项目。
关于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办专业技术平台很难,而办一个像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这样综合性的平台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专业技术平台一来有其自身的资源、二来有其专业性,而研发平台的发展则较为宏观。”
另外,关于公共服务的一些具体执行、服务平台的发展方向等,沈院长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公共财政要来支撑公共服务平台的工作开展的,但是公共服务本身不一定只是由事业单位来提供,企业也完全可以参与公共服务嘛。只是务必要区分企业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平时的企业正常服务工作之间的差异。政府、公共财政补贴的是提供公共服务部分的经费开支。”
沈院长也提出了在开展仪器共享时会遇到的问题,比如可能有些机构认为是“公共服务”就不付费;或者有些拥有仪器资源的机构认为仪器会损坏而“舍不得”拿出来提供“公共服务”等等。
从“一网两库”开始,研发平台的科技资源共享之路走得很坚定也走得很艰辛,而要想做好公共服务,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