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081027323656786583.jpg
本期人物:
马志钢: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
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创业中心”)成立于1993年,立足张江高科技园区,秉承研发创新、孵化创业、转化辐射和机制创新的理念,致力于将张江高科技园区打造成为一流的创新创业热土。
------------------------------------------------------------------------------------------
老牌“张江男”
1999年,从象牙塔走出的他,来到当时还略显荒凉的张江;
在浦东软件园2年的招商工作让他初次接触到了张江创业潮的初始脉动;
2001年,张江活跃创业文化、与各类创业者的广泛接触,他的内心也产生了创业的念头,而这念头很快被朋友们触发,辞职、下海、创业也就顺理成章;
2004年,创业2年多以后,是过了创业的蜜月期也好、是机缘巧合也罢,他又回到了“机关”——这次是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绕了一圈,又回到了为企业服务的政府机构里。
前后一算,他来到张江这块土地上也有近十年了,而这十年,也是一个人最激情、最灿烂的一段时光。称他为老牌的“张江男”应不为过,尽管他刚来时一定还没有“张江男”这个标签。
他,就是本期访谈的主人公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马志钢。
创业中心史话
续上面的话题,在聊到2004年回到创业中心任职的时候,马主任提到了一个细节,面试时有这样一个问题是关于今后为企业服务的理念是什么,他当时的回答是:帮企业赚钱、帮企业省钱。
能在面试时这样作答的人在日后的工作中自然也是秉持着“为企业服务”这样的基本理念。而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也正是一个“为企业服务”的政府机构。
1993年,创业中心成立,而成立之后以孵化器建设为核心载体,通过完善的协调运作机制,统筹组织张江高科技园区九家专业孵化器组成孵化器集群,共同推进园区孵化工作。创业中心致力于搭建各类专业技术开发平台,开设多个创业服务窗口,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构建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等。通过不断的探索,为入孵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的孵化服务,孵化出了一批诸如复旦张江、微创、展讯这样的明星企业。
创业中心现状
之后的一段时间,创业中心也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过各类探索与尝试。而近年来,为契合孵化器发展的新形势,创业中心搭建了适应张江科技创业企业发展的完善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引进了包括多家知名创业投资机构,并促成了数亿美元的投资。
而目前,创业中心的工作包括落实园区孵化器标准执行情况、对于孵化器进行业务指导、投融资体系的完善、各类交流活动的举办等等。
而在访谈的过程中,马主任反复强调的内容大致可以用以下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张江标准、权利义务对等、投融资体系。
提到孵化器时,马主任提到了张江从2005年开始着手制定孵化器建设管理办法,而这个办法就是要设定一个适合张江特点的关于孵化器、孵化企业和毕业企业的认定标准。
之所以要制定这个标准,是基于张江这个“经济体”独特的个性和历史发展的需要。因为张江近年来的发展已经处于领先的位置,制定相应更细致、更专业化的标准也就势在必行。
比如,就孵化企业的认定标准而言,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而这个标准是适用于全国、各领域的孵化企业的唯一标准。如若只是僵硬的执行这一标准,那么有可能在某些行业的孵化企业中出现应该被支持的企业反而得不到支持的现象。
对于专业孵化器的理念认识有很多各异的看法,而马主任的态度是:强调孵化企业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孵化企业,顾名思义,是在一个良好的受一定保护和支持的环境下成长的初创型企业。
而这些企业所享受的权利包括财政支持方面、政策优惠方面等等,也正是针对这些企业所能享受到的权利,马主任提出了他的想法:孵化企业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与权利对等的义务。
而这些所谓的“义务”绝对不是对企业的限制、约束和管制,更多的是一种激励机制、一种良性的管理手段。
比如联络员制度和孵化企业成长档案,孵化器通过这类互动交流建立与孵化企业之间的联络,了解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及发展。提到具体的长效制度时,马主任举例说:比如要求企业每季度上交财务报表、半年介绍企业发展概况、每年提交企业的年度发展报告等等,这所有的机制无非是想通过具体的举措来给企业压力,从而推动企业健康成长。
投融资,永远是孵化器发展的一大瓶颈,而对于张江而言,投融资体系的建立在资金绝对量上面不存在问题——因为“张江到处是黄金”,而重要的是建立系统的体系,对企业和资金两方面都进行合理有序的管理。
在企业方面,发掘真正好的企业并加大扶持力度,要使政府有限的财力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也就要求政府首先要主动去搜集企业信息,其次要具备一定的分析和筛选企业发展潜力的能力,从而挑选合适的企业去支持。
这里也就暗合了刚才的“权利义务对等”理论,因为只有在创业中心这类政府服务机构对孵化企业有了全程跟踪、全面了解以后,才能去判断企业的发展潜力、投资价值等。
而在资金方面,一方面要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另一方面则是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具体管控。
2005年马主任就率团赴温州考察,而今年目的地变成了萧山。两次考察的目的都是为上海的一些科技型企业寻求民间资本的联姻可能。在马主任看来,民间资本应该是今后孵化企业寻求资金支撑的一条新路。
在考察中,新一代的民间资本拥有者对外交流、寻求投资方向的意愿非常强烈,而创业中心的政府背景和科技型企业的吸引力也是让那些拥有资金却苦于无处投资的老板们颇为心动。
而要想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尤其是走民间资本的道路——那就要求创业中心本身有更好的项目价值判断、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就是说,向投资方推荐项目时,创业中心要对项目有足够深入的了解。
这也就牵涉到资金运用的管理了,给孵化企业以资金支持不是天经地义的,企业自身的实力永远是企业发展的主心骨。而既然给了资金支持,就有必要对资金的具体流向做规划和控制,不能让投资方只知道投钱,而不知道钱被用在何处。
因此,这里又涉及到那个关键词“权利义务对等”了,只有投资方心里有底、孵化企业有规划、有愿景来按部就班的实施,这样的投融资体系才是健康良性的。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开创以政府为依托、为支撑,吸引多方资金的综合性的投融资体系才成为可能。
目前,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孵化器建设正朝着服务专业化、主体多元化、运营多样化、分工协作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张江特色,为争取成为创业孵化支持领域的知名品牌奋力迈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