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新能源汽车穿梭在世博园区,是否代表着它们已经离人们的生活不再遥远?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面临着多少挑战和问题,企业又将如何去应对?
人物简介:缪文泉
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副总工程师
上海新能源汽车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穿梭于浦江两岸的新能源汽车成为了2010上海世博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游客们“零距离”感受这一清新动力的同时,频频见诸报章的“高光率”更是引发了社会大众对新能源汽车的憧憬和追捧。
新能源汽车离普通百姓到底有多远?作为上海市重点发展的九大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之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不远的将来会呈现一幅怎样的情景?而作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背后重要推手之一的研发公共服务台,将如何助推“后世博”时代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走进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依托单位之一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与中心副总工程师、上海新能源汽车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常务副主任缪文泉进行了专访,倾听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和平台助推产业发展的理解和思考。
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乐观,但并不在咫尺之间
作为一位业内资深人士,缪文泉高工在谈到新能源汽车的前景时,用毋庸辩驳的语气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前景肯定是乐观的。
毫无疑问,世博会上新能源汽车成功应用,给我们大家带来的感受是非常振奋的。老实说,在这以前,各种各样的新能源汽车可能对专业人士来说还能略窥门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实际上是并不被了解的,包括它里面的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东西,老百姓们大都是只是知道这么个概念而已。
但这次在世博会上,我们把若干年以后可能出现的新能源汽车的各种形式都拿出来放在世人的面前,而且拿出来不仅仅是展览,更是在实际中应用,这对整个新能源汽车来说,无疑是一次最响亮的“发布”——社会大众由此知道现在除了普通的汽车之外,还有新能源汽车,而且这些汽车并不是只能在展览会上看到,而是可以在实际道路上去开的。所以,从这个的角度讲,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的未来肯定是乐观的,这毫无疑问。
但是我这里说的“乐观”,和社会上一些地方说的“乐观”可能不太一样。我们对“乐观”的界定,更主要的是建立在一种对比之上——这个对比就是,相比当初内燃机车替代马车的过程,我们现在面临的新能源汽车替代机动车的情况,已经好得多了。
这个“好”首先就好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是一个科学严谨的社会环境,新能源汽车正是经过了这个社会环境严谨科学的论证,才感觉到这个东西是可以发展的,这与当初内燃机车替代马车时带有的个体性、偶然性的色彩是截然不同的。我们现在是有科学的试验论证、完善的发展体系、严谨的技术储备的。而且,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在整个世界看来都已经达成共识,全球的国家都在支持和投入,这种期待比投资股票要理性得多。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新能源汽车的光辉未来就在咫尺之间,或者像一些媒体宣传的那样,也许你明天就能开上新能源汽车。
事实上,当初内燃机车取代马车都整整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现在电动车要去替代内燃机车——要知道内燃机车的性能比马车要高出不止一个档次——竞争对手要高得多,实现的难度势必也要大得多。而且,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本身在很多技术上还有待进一步成熟,安全性、一致性都尚待进一步检验,整个社会的配套能力、使用环境都有待培养,所以,我们无法像一些舆论那样“期待明天就开上电动车”。
说实在话,我是很担心这种宣传的,因为期望值越高,到时候失望的情绪也会相对的高。客观地说,作为我自己这样一个业内人士,你说让我试验性地在特定的区域开开电动车,我是愿意的,但真要让我现在就天天开着它上下班,我也不会做这样的选择。为什么?因为没到这个程度,还不到这样的时机。
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关系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
缪文泉认为,新能源汽车要想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真正为百姓日常使用,还有一段路要走,而这段路上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什么特别致命的技术瓶颈,而是相应的技术细节、满足民用化的安全标准和一致性准则,还有更重要的使用体系的综合环境问题。而这些影响产业发展的问题的解决,缪文泉认为,在政府主导下,建设和完善产业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角度来说,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首先平台是体现国家意志、政府决策的行为,它能起到引导和规范产业健康发展的作用。我一直认为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一般扮演两方面的角色,一块是为技术开发做辅导,另一块是第三方评价。比如我们这个平台,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我们也有研发,但更主要的是侧重对产业公共技术的评价和推动,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参考。我们扮演的角色,从客观上说,就是让一些产业内的共性技术和知识,在我们的推动、见证下,为社会所全面了解、把握和实行。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现在很多事情其实是很简单的,但很多时候有人故弄玄虚、浑水摸鱼,这就需要把真实的声音传递给整个产业、整个社会。就像现在的张悟本,他之所以这么盛行就是因为一开始并没有正确的声音去反驳他。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有这样的事情,比如前面在山东出现的山寨车,当时很多人都为之叫好,包括一些德高望重的技术人士和相关的政府部门都表态要支持。但实际上这个车并不是真正的新能源汽车。所以当时工信部把我叫去开论证会,我从第三方的立场实话实说,这个车不适合发展,一是安全问题,再者是对环境的破坏,支持了这样的车,对真正的电动车发展来说,是阻碍的——作为第三方评价的平台,我们说的每句话,都要担负社会责任的。
所以,我们认为,有这样一个公共平台,一些共性的东西,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进行阐述和解释,客观地放到社会大众面前,对产业的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当然,第三方看法也不一定对,但是至少有一点,我们是没有利益冲突的。
第二点,与成熟产业相比,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规模实际上还是比较小的,如果每个企业都要去为一些共性的技术问题进行投入、开发的话,人力、物力都会造成极大的浪费,重复投入没必要。这就需要我们这个公共平台来为大家提供一个公共技术研究的平台,你可以跟我合作研究,也可以借助我平台的试验室、设备来研究,还可以干脆委托我来帮你开发。这样,从整个产业的角度讲,就可以把现在有限的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最有效的利用起来。
还有一点,一个产业的发展除了需要一个公共平台为技术研发提供综合服务外,还需要一个公共平台来扮演技术仲裁者的角色,对一些数据、标准进行检测、评判。而且这个判断要客观、要能够做到第三方的立场和要求。所以,尽管我们平台可能在一些专业的技术点上做得并不深,但我们对共性技术、公共要求,看得会比企业要宽、要透、要客观。而且我们本身就是作为政府的支撑机构——汽车这个产品涉及到公共安全,公共利益特别大,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需要认证过程,尽管认证是政府的工作,但认证过程中一些数据的产生都是我们这些第三方机构产生的——所以在工作的程序、态度完全是按照第三方的要求来做。
而且,对电动车来说,因为是新的东西,整个体系没有成熟,跟有着成熟标准体系的传统汽车不一样,电动车对全世界来说迄今都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那么,我们这样一个公共平台在提供技术仲裁之外,还可以利用我们开发、评价积累下来的经验,来为国家搭一个技术评价的框架,使这个框架能适合我国的国情,往下为企业服务、往上为政府服务。
另外,我们还能把我们的经验——不管是否最终会形成国家的规范——传授给技术力量相对来说还比较小的企业,让他们在这方面分享我们的经验,这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来说特别重要。实际上,产业内很多企业都只是在一块有自己的开发优势,遇到别的问题时就不行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他们需要的,又是我们在行的,对安全性的要求、生产一致性的建议,以及我们的相关经验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这个东西需要做到什么程度才会比较合适,给他一个建议、方案,或者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因此,我认为,新能源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对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持是非常之大的,要助推上海新能汽车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关注公共平台的建设——平台的最终宗旨是在基础试验、法规咨询等方面,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支持平台和交流平台,对企业和政府来说,我们平台说什么可能决定不了什么,但是有我的意见,我把我的意见表达出来,就可以供你们去参考,这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来说,绝对是有利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