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iddle/66f6c4dcg8a9a58bdeda8&690
本期人物:
吴超群:现任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研发平台“星·问答”资深专家。1968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长期从事临床医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1992年赴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研究所任博士后研究员,从事人体巨噬细胞特异性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相应功能研究。1996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病理系任客座研究员,从事人血小板造血因子(TPO,
thrombopoitin)诱导的造血细胞内NFkappaB信号途径研究。1998年11月至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遗传所,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分子细胞生物学教学和细胞分化的表观遗传学和基因表达谱,以及环境和营养因素对人体基因的表观遗传学调控等方面的研究。
--------------------------------------------------------------------------------------------------
基因攻略
“基因”是个听了十多年的“词汇”,这个当初很新的语汇时至今日早已失去了神秘感。而在美国的部分科幻类影视剧作品中,“基因”更是早已成为了重要的“角色”。而对于基因的研究到底能为人类带来什么、我国的基因研究又发展到了何种阶段等问题,普通人大概是说不出个头绪来的。
吴教授简要谈了一下在基因研究方面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由于起点相差不远,初始的差距也就不像有些科研领域那么大;但是近年来随着发达国家一系列应用型研究逐渐兴起、发展,我国在这方面的落后趋势逐渐显现。简单说就是,我们是与发达国家同时起跑的,现在需要坚持努力,不然可能在将来会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关于我国的基因研究,一个记忆深刻的历史性事件就是我国与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共同完成了2003年人类基因组序列精细图的绘制。这本“天书”完成之后,人们欢呼雀跃之时,不禁开始想象起基因研究立刻为人类服务的美妙图景来,同时“基因产业”似乎马上就可以带来巨大的财富。吴教授用“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来打破了这个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过高期望。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科学家真正认识到破解了基因序列、绘制完成图谱之后,基因功能的研究,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基因应用到疾病治疗等问题并不能迎刃而解,却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而让人有些失望。“基因组序列完成图”作为一本“天书”,为科学家带来的只是一个新的视野而已,而要将这些成果应用到应用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从事科研工作以前,吴教授是位资深的临床医生,所以谈到此,他更了解普通老百姓的想法,他滔滔不绝的谈起了目前应用领域最热门的基因检测及基因治疗的现状—这无疑是我们最想了解的事情。
基因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联系到底是怎样的?当基因测序查出某个(或某些)基因与特定疾病的易感性后,是否可以修复——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吴教授坦率的告诉我,关于基因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而至于人体的基因修复、基因治疗的技术,则还有待时日。
通过对基因和基因变异的检测来诊断某种单基因疾病的是可能的,这种基因检测在单基因疾病上的应用正日益得到承认。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单基因遗传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的方法来定位其“致病基因”,准确率在90%左右。因此可以通过基因检测降低这类遗传性疾病的发病率。可这些疾病发病率较低、大都属于不常见的疾病。
对于那些大量的常见病而言,都属于多基因疾病。目前对这类疾病通过基因检测加以诊断的可能性相对很低。因为多基因疾病由多个、或者几十个、上百个基因参与,每个基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常常都只有弱小的贡献,而环境等外在因素对多基因疾病的发生发展发挥重要的影响。所以通过基因检测只能对这类疾病的遗传易感性作出评估,不具有诊断意义。同时由于我们对人类约25000个基因中半数左右的功能还没有详细的诠释,对全部基因之间的互相作用了解不多,而且对蛋白质编码的基因序列以外95%以上的基因组序列的功能知之甚少。所以目前了解的基因及其变异与常见疾病的关系较多地集中于具有明显家族史的部分,这严重限制了基因水平的检测对疾病易感性判断的范围与可靠性,妨碍了基因与疾病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走向临床应用。因此近两年来迅速发展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正是针对这一情况应运而生的,国际上此类研究也是进行得有声有色,国内这项研究也在展开,产生了众多成果。目前的研究将致力于发现更多微小的与疾病关联的基因变异,
阐明变异-基因-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
目前基因检测对于单基因病可以达到近似确诊的结果,而对于多基因病却只能作为一种“遗传风险评估”。但是对于高度疾病易感性个体的健康和医疗干预对避免、延迟和早期发现疾病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通过疾病相关易感性的基因检测可以降低肿瘤、糖尿病等、高血压病等常见病的疾病的发病率。吴教授还着重强调了:目前关于肿瘤、糖尿病、高血病等常见疾病与基因及其变异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还不充分,还有待深入。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深入和数据的积累,“基因检测”对人类常见疾病的易感性评估的可靠性会越来越高,对疾病预防的贡献会越来越大。目前国内外根据已经明确的疾病相关基因以及基因变异开展基因检测有利于降低常见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健康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对个体的基因检测还可以指导个体化用药和营养补充。
但重要的,千万别把“基因检测”奉为万能,甚至为了这个而抛却了那些必要的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当然基因检测需要遵循医学论理学的要求,除了做到“知情、自愿、无害”外,还必需考虑受检者接受检测结果的心理承受力,并给予专业的疾病预防和健康指导。吴教授接着说道,对于“基因检测”,一些企业家趋之若鹜,而科学家们却说这是“潘多拉的盒子”,无论如何,都应该科学、审慎的去看待这项基因科学的发展的热门领域。一方面,一些企业家在“基因检测”逐渐成熟的时候,通过此项技术来盈利;而另一方面,很多诸如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等疾病基因组学的基础性研究却苦于缺乏资金而难以进行。通过这个问题,吴教授引申到了科研领域的创新机制以及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等问题。
创新机制
一项科学研究,要想用于临床就必须要有个长期的深入探索的过程,否则的话,“造福人类”只是一张空头支票。吴教授说,在基因研究方面需要成立一个“创新联盟”,组织一批科研单位和企业,来一起合作对一些关键性的基础性工作进行联合攻关,这样既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能在日后给投资者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有些企业家们急于在基因检测领域开创市场,而不关注基础科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的眼光问题。吴教授说,他完全不反对商业运作,只是先决条件是要注重科学性,不能像上面提到的那样:只要能赚钱,就把“基因检测”吹上天。
而对于基因产业乃至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风险投资”是一项重要的支撑,而“风投”的眼光也是个大问题——国内的“风险投资”似乎不怎么“风险”,大部分的项目都要看到成品、甚至盈利才肯投钱,可当成果都摆在台面上的时候,还需要“风投”干什么?!
吴教授举例道,前些日子有个海外的投资商看中了一项我国的研究,而这项(医药类)研究根本连个生产线都没有,更别提“成品”了,就是这种情况下,投资商都原意投下数以亿计的资金。这才是“风险投资”的意识与眼光,很多情况下是要能看见现在还没显现的东西。
除了投资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优秀人才科研突破、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氛围。虽然国家整体的科研创新条件越来越成熟,可仍然一些固有的问题难以解决。比如最典型的“SCI依赖症”——SCI只不过代表一种评价的观点、一个评价的角度,在美国、英国等SCI发源地也只不过是作为一项“影响因素”而客观存在,在我国科研领域却被过分强调,成为评定科研工作的决定因素。吴教授说,我们并非要贬低SCI之类的标准,而且目前似乎还没有其它更直截了当的标准,但是不要让这些内容成为限制甚至阻止我们进行创新性研究。任何评估标准(包括SCI)都应该是为了客观评价科研成果而存在的,政府及各类机构都应该是以这些标准为指引,为鼓励、支持科研创新创造好各类条件。千万别再让那些硬性指标影响个人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了——吴教授呼吁道——他在诸多学生当中看到了这种创新精神的存在,却并没有看到那么多的创新成果的诞生,这也正是值得各方思索的问题。
关于研发平台与“星·问答”
研发平台是2004年7月正式启动的,而吴教授也正是在那时就被朋友网罗进来,四年来,研发平台一步步成长起来。吴教授说(平台)这项工作出发点很好,上级主管部门也很重视、积极投入,因此做出了不小的成绩。
而在关于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这件事上,吴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很多情况下,仪器共享服务提供方的服务主动性、积极性不足,往深层次探究,是因为一来技术人员既没有“多劳多得”的激励政策,二来也没有相应的职称评定规范,对技术人员的待遇不明确。而在国外,指导大型仪器使用的大多是教授,技术人员也都是领域内的专家。吴教授与市领导在大型仪器共享推进会上的讲话不谋而合,关于“高水平的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和“完善仪器共享服务的绩效考核制度”都是研发平台(仪器共享)工作下阶段的重点。
在最后的话题“星·问答”中,吴教授一开始的几句话就让我很惊讶。一是“有趣”,二是“学习新知”。一个严肃的科学家说上网参与互动问答栏目很有趣,听到这时我也乐了,原来“助人为乐”是真实存在的。吴教授积极参与“星·问答”栏目,只要有空、有上网条件,都会上去浏览、回答问题,而这一切的原动力也无非是“兴趣”而已。而作为专家,吴教授说他在“星·问答”浏览的过程中还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则更让人称奇。吴教授说对那些不了解的科研领域来说,浏览的过程本身就是了解、学习的过程;而即使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也有不少问题需要去查询资料才能找到答案,也可以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产生新的认知。吴教授也提议平台应该去发展、新增一批专家,来补强“星·问答”的专家队伍、拓宽服务的范围,因为他还想“学习”更多知识。
(来源: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