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特征谱线原理
(2013-04-21 09:03:22)
标签:
原子光谱特征谱线频宽放射性电磁频谱杂谈 |
分类: 自然机制与物理模型 |
(摘自《系统相对论》第二版第七章3.2节,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f61d9f01018uog.html)
现代物理学认为,原子光谱是由原子中的电子在能量变化时所发射或吸收的一系列波长的光所组成的光谱。原子吸收光源中部分波长的光形成吸收光谱,为暗淡条纹;发射光子时则形成发射光谱,为明亮彩色条纹。两种光谱都不是连续的,且吸收光谱条纹可与发射光谱一一对应。每一种原子的光谱都不同,称为特征光谱。
原子中的电子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发射或吸收的有特定频率的电磁频谱。不同原子的光谱各不相同,氢原子光谱最为简单,其他原子光谱较为复杂,最复杂的是铁原子光谱。用色散率和分辨率较大的摄谱仪拍摄的原子光谱还显示光谱线有精细结构和超精细结构,所有这些原子光谱的特征,反映了原子内部电子运动的规律性。
阐明原子光谱的基本理论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认为,原子按其内部运动状态的不同,可以处于不同的定态。每一定态具有一定的能量,它主要包括原子体系内部运动的动能、核与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能以及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能。能量最低的态叫做基态,能量高于基态的叫做激发态,它们构成原子的各能级。高能量激发态可以跃迁到较低能态而发射光子,反之,较低能态可以吸收光子跃迁到较高激发态,发射或吸收光子的各频率构成发射谱或吸收谱。量子力学理论可以计算出原子能级跃迁时发射或吸收的光谱线位置和光谱线的强度。
根据系统相对论原子核长毛原理,一种原子核只能生成特定“规格”系列的光子,也就是说它具有自己的频谱结构(原子核生成的光子的最高频率称作原子核的频宽)。不同原子核生成的光子“规格”存在差异,这就形成了原子的特征谱线;原子量越大的金属体,能够生成越高能量的光子,因此重金属较轻金属更具放射性,亦即重金属较轻金属具有更大的频宽。
由此可知,每个原子核都是一台“光子加工厂”,它源源不断地将爽子转化为cn粒子,并组装成特定“规格”系列的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