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元二态物理
一元二态物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96
  • 关注人气:2,1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静电场的形成原理

(2013-04-21 07:58:36)
标签:

自由电子

电子饱和

库伯对

电子链

静电场

杂谈

分类: 自然机制与物理模型

(摘自《系统相对论》第二版第六章1.2节,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f61d9f01018ukc.html)

从第三章第六节可知,地表物体(即宏观物体)的表面存在一个临界场,它是一个由物体内粒子辐射出的极性场和中性场构成的复合场。以金属体为例,在这个临界场中分布着许多自由运动的电子,俗称自由电子,如图6-1a所示。

这些自由电子(还有光子)与物体内粒子发出的极性涡通量相互耦合,从而起到了对物体发出的极性涡通量的屏蔽效应。当临界场中自由电子的密度ρe达到某个值时,自由电子将物体表面粒子辐射出的极性涡通量,屏蔽在物体表面最小厚度区域内(由于这个厚度极小,因此肉眼无法看到),这时称作物体临界场的电子饱和

处于电子饱和状态的物体俗称电中性体。对于一个确定材质的电中性体,其临界场中自由电子的密度ρe为常数。

当电中性体获得一定数量的电子后,临界场中电子密度ρe增大,电子之间产生相互耦合,形成电子对(两个电子耦合而成)、电子链(三个及其以上的电子串联耦合而成)。这里所说的电子对就是1956年L.N.库珀提出的库伯对(详见1.5.1节)。

电子对和电子链具有更大的场强衰减步长。一方面,根据场域半径公式,它们的场域迅速扩大;另一方面,自由运动的电子链的场之间又发生随机的相互耦合,形成以物体半径为衰减步长的场。于是它们使物体的临界场的厚度迅速增大而肉眼可见。这时我们说物体带了负电,如图6-1所示。

http://s10/mw690/66f61d9ftda0ab6d29199&690

当然,临界场中电子的密度ρe越大,负电场的场强越强。可见,负电场的本质是带电体临界场中自由电子的极性涡通量形成的场。

同理,如果电中性体失去一定数量的自由电子,其临界场中电子的密度ρe减小,物体的表层粒子(原子核)之间出现更大范围的涡管耦合并溢出临界场,这时我们说物体带了正电。当然,临界场中电子的密度ρe越小,正电场的场强越强。可见,正电场的本质是带电体的表层粒子(原子核)的极性涡通量形成的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