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乐成长敏感期之二---被喻为"金不换”的秩序感敏感期

(2011-06-17 19:16:37)
标签:

育儿

敏感期

秩序感

成长

心理

分类: 可乐成长

    2岁9个月的可乐,几个敏感期并存!

   秩序感敏感期、执拗敏感期、诅咒敏感期、完美敏感期

   近期,最突出的是秩序感敏感期!

  

   可乐秩序感敏感期事件:

事件一:洗澡

   一天晚上,我给可乐洗澡结束,用浴巾包裹着可乐,到了卧室,我把可乐从浴巾中抱出,放进了被子里。

  就这个不经意的动作:

  我把可乐从浴巾中抱出,放了被子里。

  破坏了以往的秩序!

  以往是可乐自己从浴巾中出来,自己钻进被窝里

  导致可乐大哭大闹!

  要求重新洗澡!

  我抱着可乐到浴室,和他商量,直接抱他去卧室,这次让他自己去被子里。

  小伙子怎肯罢休,一定要求重新洗澡!

  被逼无奈,我重新放水,重新洗澡时,我本打算随便擦擦算了,谁知,可乐再次提醒:“妈妈,你还没给我洗头发呢!”

  我倒!

  再也不敢偷懒!

  从头到尾,一个个程序认真完成!

  直到可乐自己钻进被窝后,小伙子才露出满足的笑容!

 

事件二:座位

  端午节,园里对外亲子活动,来了十几个小朋友。

  偶戏故事表演、挂香袋、系五彩线、艾叶泡脚、包粽子、气氛其乐融融!

  到了吃粽子时间,可乐到了餐桌前,一看,开始哼哼唧唧。

 原来,是可乐每天的固定座位被米琪小朋友坐了。

 米琪小朋友也执拗的不让座位,认为这是她先坐到的位置。

 僵持一阵,可乐开始大哭大闹!

 米琪在妈妈的说服下,给可乐让了位置,坐在旁边的座位

 可乐还是不罢休,因为,平时可乐旁边是思睿小朋友,米琪这样一坐,坐在了可乐和思睿之间!

  这时米琪也哭了!

  最终,我抱着哭闹的可乐去了院子里玩水,才平息了这场座位之争!

  此后,我和可乐爸爸的日常行为都非常注意,充分尊重可乐的秩序感,希望可乐能顺利的度过这个被专家喻为“金不换”的,非常重要的敏感期!

 

  分享蒙特梭利和儿童心理学中关于秩序感敏感期的诠释:

 

  秩序感的敏感期是孩子建构自己内在秩序的同时,对外在的“顺序”有了秩序感成长期的要求。

  出生到4岁是宝宝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也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一种习惯和品质。

  良好的秩序感在孩子4岁以前养成后,便会体现在孩子上小学、中学、大学的阶段,在求学阶段,孩子的书包和学习用品会收拾得整齐,孩子不会找不到东西或漏掉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学习中很自然的有条理地安排和使用时间。直到参加了工作,他们会知道工作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较重要的,哪些是次重要的,他们会抓住学习和工作的重点,这种能力成为终身的品质。

 

  蒙特梭利在《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一书中谈到:敏感期与精神现象有密切的关系。精神现象是一种洞察力和行动,它们为意识立下基础;同时也是形成精神成长的基础。因此,当孩子处于0到4岁的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时,外在环境中的人、事、物的秩序是帮助其混沌内在发展清明有序的媒介,如果这些秩序被破坏时,则孩子的精神会因此不安和乱发脾气。如果这样的情形持续着,儿童本身不仅会出现疾病的症状,还会抗拒任何一种试图治疗他们的行为。换句话说,当儿童正经历秩序感的敏感期时,看到的都是无秩序的东西,则此种无秩序性不仅会成为儿童发展的障碍,也会成为其人格异常的原因。

人的存在是一种秩序的存在,秩序感的形成对于个人的成长及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秩序感的培育要及时抓住幼儿秩序敏感期,为培养有秩序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何为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儿对秩序(指通过时空形式所表现出的事物或要素间和谐统一的运动状态,具体表现形态有均衡、比例、对称、节奏、韵律等)极端敏感的一个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时期。

 

  二、秩序感的重要性

  1,在这一时期,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和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即秩序感。

  2,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内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内部的秩序感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

  3,外部的秩序感则指向幼儿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感知与理解。

  4,秩序感的表现形态有安全感、归属感、时空感、格局感、规则意识等。

  5,这是一种心灵的适宜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幼儿会获得稳定的秩序感,从而形成使得心灵宁静和愉悦的安全感,免于对未知的恐惧。正如马斯洛在谈到人的安全需要时指出的那样,“儿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种表现,是喜欢某种常规的生活节奏。他们仿佛希望有一个可以预测的有秩序的世界。”

  6,“安全感似乎是一种儿童与成人感情联结的心理背景,它成为儿童与别人交往和探究物理环境的‘安全基地’”。

  7,因此,安全感的满足又有助于幼儿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之间依恋感的建立,这些都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秩序感是个体生命中对道德发展有奠基作用的早发性情感,是艺术、宗教和道德活动的源泉,是心灵的某种秩序或结构。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幼儿已经开始关注和认识外在事物间的规则关系并按照他们所理解的关系来组织和应对周围世界了。这种对外的秩序感为他们发展出道德意识奠定了基础,因为道德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所建立的各种规则。按照皮亚杰的幼儿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正是在秩序敏感期,幼儿开始接受外界给予他们的、渗透在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行为准则,这标志着幼儿接受道德法则的开始,预示着道德的萌芽。

 

  人的智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幼儿在其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的。秩序敏感期同样如此,如果把握得当,也会为开启幼儿的智慧打下基础。在人的思维发展起始阶段,智慧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基本的结构成分———秩序关系,这使得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幼儿主要表现为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来应付外界事物,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往,使动作慢慢协调起来。

  幼儿智慧的发生正是基于这最初的秩序性、协调性动作以及幼儿对它们的感知觉经验———秩序感,正是这种经验,成为促进逻辑思维形成的基础性情感。例如,有一位妈妈每次出门办事都会请奶奶来家里照看孩子,几次下来,孩子慢慢地把“奶奶来,妈妈走”想象成一种关联和因果,所以每次奶奶来,孩子直觉等一下妈妈就会不见了,所以会特别黏在妈妈身旁。由此可见,秩序感会帮助孩子进行初步的思考和逻辑因果的推演。如果在这一阶段幼儿能够获得良好的秩序感,在之后的运算阶段才会顺利地形成对比、分类、序列等具体的思维形式。否则,就会为其将来的智力发展埋下隐患。

 

  三、正确对待幼儿的秩序敏感期

  1,成人,尤其是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应该端正对秩序敏感期的认识,意识到秩序敏感期的存在是与幼儿的心理发育特点密切相关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甚至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阶段。面对孩子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种种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要试着更多地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孩子产生的是合理的或非原则性的需求,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尽量满足他们在秩序敏感期的“有序愿望”,顺应其秩序感发展的需要;对于原则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够满足孩子,就需要灵活变通,通过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平息孩子的情绪,切记蛮横“镇压”。如果成人缺乏应有的细心和耐心,致使孩子宝贵的秩序敏感期没能得到应有的呵护和培育,就会使潜藏于孩子内心深处的、还不完善和成熟的秩序感慢慢沉没于意识的底层,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埋下“祸根”。

  2,创设有秩序的时空环境。

  空间环境。

  在空间环境的布置上,幼儿园室内环境和户外环境都要整洁有序。在室内,教室各个区域应划分明显,物品材料的选择应适应幼儿生长发育的秩序,教具的陈列则要具有结构性和秩序性,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原则。同时,教师不要随意改变各种教具、物品的摆放位置,以免扰乱幼儿已经形成的关于物品应该如何安放的记忆模式,引起不安情绪。在户外,要合理布局大型玩具,布置和谐美观的绿化,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置身于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家庭环境也应如此,要有有序的空间分割,整洁舒适的家居布置,相对固定的物品摆放,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幼儿的秩序感。

  时间环境。

  在时间的安排上,要为幼儿的一日生活制定合理、有规律的作息制度,这样幼儿就会知道一天内什么时间做什么,从而形成秩序感和安全感。例如,在幼儿园里,每天的活动都要按日常周期进行:早晨入园后吃早餐,然后欣赏音乐或自选小游戏,接下来是早操、集体活动、户外游戏、午餐……在家中也是一样,每天晚上洗澡、睡前活动、睡觉……这样的作息规律不仅能使幼儿获得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心理环境。

  幼儿的生存和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环境,它必须是有秩序的。和谐、关爱的师幼关系,融洽、友善的同伴关系,温馨、美好的家庭关系都会为幼儿秩序感的培养提供帮助,因为幼儿园中的碰撞、纠纷,家庭内部的争吵、冲突都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严重伤害,令他们感到恐惧和不安,从而失去安全感、归属感,造成内部秩序的混乱。

 

  四、重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1.培养幼儿的归置习惯和能力。

  归置物品是维护良好秩序的保证,也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好时机,所以,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应有意识地利用幼儿的秩序敏感性培养其归置物品的习惯,做到每样物品的摆放不但要整齐,还要有固定的位置。在此过程中,可借用数字在背后编号或用贴纸贴等添加指引的方式帮助幼儿物归原位。同时,要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亲自收拾整理玩具、教具等,不能因为他们动作慢、收拾得不好而越俎代庖,否则将不利于其秩序感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2.加强幼儿日常生活规则和社会规则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比如,教育幼儿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上下楼梯要右侧通行不推不挤,遇到长辈、客人或老师要主动问好,人多时要有秩序地排队等候等。在幼儿园里,同伴交往是幼儿形成社会规则的良好途径。比如,在自带玩具活动中,如果想要玩别人的玩具,一定要事先征求别人的同意:“请问让我玩一下你的玩具好吗?”尤其在对方拒绝的情况下,要让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做最后的努力或有礼节的退出,这不只是简单的交往与合作,而是使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能够意识到,按规则行事是维护良好关系的保证,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秩序、遵守社会规范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重强化。

  由于幼儿年龄尚小,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在培养的过程中会出现行为反复的现象,成人要不断地启发诱导、及时督促,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秩序行为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当幼儿一时表现不佳时,也要及时纠正,直到让幼儿知道正确的做法为止,通过反复强化来促进幼儿良好秩序感的形成。

  4.重视示范的作用和榜样的力量。

  根据班杜拉的研究,观察学习、模仿社会榜样是儿童早期学习的重要方式与特征,年龄越小,这一方式越突出。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秩序感的过程中,成人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幼儿做出良好的示范和榜样。在幼儿园中,教师除了要体现良好的个人仪表和行为习惯外,还要在教学中以清晰的步骤和放慢的动作向孩子展示正确的教具操作方法,让孩子体验其中的秩序。比如,在进行美术操作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孩子先将要用的操作材料放在托盘里,找一个位子坐下,再从托盘里一一拿出操作材料并依次放好,当活动结束时也要依次将操作材料收好,按序存放。这样会让幼儿意识到物品从取到收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有利于幼儿归置习惯的形成。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同样也要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中,必定会带给孩子真实的秩序感。

 

  五,自然感性教育和艺术教育对秩序感的重要性

幼儿对大自然中无数自然存在着的秩序的感知会让其体会到更加丰富、持久和稳定的秩序感。让幼儿通过自身的肢体运动来培养其对人体本身节奏韵律的感觉,通过体验自身的新陈代谢规律、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去领略生命的秩序,通过认识昼夜交替、阴晴圆缺、四季变更等自然现象中的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的秩序模式体味自然的秩序,等等,都是通过自然感性教育培养幼儿秩序感的良好途径。

  艺术教育是促进儿童秩序美感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因为音乐中和谐的旋律与动人的节奏,美术中对称的画面与均衡的色彩,文学中流畅的韵律与完美的意蕴都最鲜明、最集中地体现了秩序的形式,这些都能与人的身心活动节律达到深度和谐的交融与统一,并且艺术创造的过程本身也是追求秩序的体现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展幼儿的自然律动感,通过美术教育增进幼儿的空间结构感,通过文学教育促进幼儿的语言韵律感。在艺术教育的作用下,逐步提高幼儿的秩序美感。

 

 

以上内容部分摘自:

     易晓明、朱小蔓 著作《初论秩序感的教育价值及其教育建构》

    杜召荣  《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儿童的秩序感》

      玛丽亚·蒙台梭利  《童年的秘密》

     刘颖 《秩序敏感期—以孩子的方式认识世界》

    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

    孟昭兰《人类情绪》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陈素萍《儿童“不守秩序”辩———兼对赫尔巴特儿童秩序观的质疑》

 

 

   相关敏感期博文:

       自我意识敏感期 另我纠结和焦虑的那段日子-----可…

         敏感期汇总     孩子成长中的31个敏感期!(整理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