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第一美玉——垂棘璧

(2011-10-08 15:31:07)
标签:

杂谈

  垂棘之璧,位居春秋六国之宝首位,是我国有史记载最早的美玉,比楚国和氏璧还要早,堪为中国第一美玉。

  垂棘璧在《左传》、《谷梁传》、《墨子》、《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典籍中屡屡出现。《东汉志》、《三国志》等史乘也曾提及。《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献公称霸,曾带着垂棘之璧曲产之乘(马),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块美玉,一匹良马,灭了虞、虢两个诸侯国。正如《三国志·魏志》上所说:垂棘出晋,虞虢双禽,和璧入秦,相如抗节。自此演变出假道伐虢的成语,并成为中国古代的三十六计之一。在《韩非子》中,以这一故事精辟地论述了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的道理。唇亡齿寒这一成语,也是因为垂棘之璧这一珍宝而起。《谷梁传》与《吕氏春秋》,都以此讲述了唇竭而齿寒的道理。玉的力量,真是令人难以想像。一块垂棘璧,导致了惊心动魄的战争,直接带来了晋国的强盛与虞、虢两国的灭亡,并演变出千古流传的成语!在我国历史上,垂棘璧曾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的咏叹。清代著名诗人刘大观在《题山月竹屋图》中云:得之如获垂棘璧,涉川渡岭劳心肝。

  古人对美玉为何如此看重呢?玉石对于人类文明的产生,有一定因缘关系。早在新石器时代,随着人类审美观的提高,我们的祖先就有了玉制品。人类懂得祭祀,就以石玉为器,盛装祭品,而玉器也有了神灵圣洁。一块物质的石玉,逐渐有了精神文化的层面。我们祖先,让成为自己理想情感、美好道德的载体。它不仅有物质价值,更具有精神价值,是人人都想得之的宝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他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玉的外观、结构、光泽、物理性质和机械强度。春秋时期,儒家提出君子比德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使得佩玉之风盛兴。而垂棘之璧,美轮美奂,其价值连城,故而晋献公将其先君留下的垂棘璧称之为国之宝也,故而能使虞国国君为了得到垂棘璧而不顾招致亡国之祸。

 

  垂棘之璧,产于何处?《左传》中的垂棘之璧,是用产地来命名的,而《周礼》、《礼记》所载之璧则是用蒲、谷这样的纹饰来命名,或者用材质命名。正如朱熹《孟子集注》所云:垂棘之璧,垂棘之地所出之璧也。垂棘,古称晋之垂棘,是一个特定的地名。晋城市泽州县高都镇境内有垂棘山。古时的垂棘山,风景是十分秀丽的。它位于高都村南2公里处,东濒丹河,北临源泽河,上有垂棘洞(又称玉洞)。山上青松翠柏,山脚垂柳依依。山前有琢玉台,山后有璞玉亭,山左侧有石刻。垂棘山的洞口刻有6个大字:夏桀王迁都处。山上有庙,洞口有阁,路边有亭。建筑物造型别致,雕刻细腻。垂棘山以其秀美的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清代诗人宋学礼留诗云:一湾流水数峰青,十丈桥南列画屏。柳浪排冲垂棘洞,松涛卷送碧烟亭。在姚学甲、林荔等人的诗中,用胜地赛江南等词语赞誉垂棘山和高都。可惜在文革时期,这一景观遭到了破坏。庙宇亭阁拆掉了,石洞也被开石取料而毁坏。

 

  垂棘山即古垂棘,古人已有论述。《凤台县志》曰:再东曰垂棘山,东距县三十五里。春秋相传垂棘之璧产此。《博物志》曰:县南地名,即垂。《凤台县志》注:以今地望考之,为古垂棘无疑。《战国策》秦焚垂都即高都也。但是垂棘山是座青石山,并不出产玉。古代人们曾到垂棘山进行考察,不见昆山阳,并无片玉售。(林荔《垂棘山》)一个不产玉的地方,怎么能出产美玉呢?这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当然,我们不能据此否认垂棘璧与垂棘山无关。

 

  垂棘山曾发生过一件重大事件——“夏桀居垂。关于夏桀迁垂一事,历史上颇多记载。《路史》载:夏帝履癸始于垂,意思是说夏王朝的最后一个帝王桀曾居住在这个地方。《吕氏春秋》讲得更清楚:夏桀为不道,暴戾顽贪,弃义即谗,诸侯以反,兆民不由,于国始迁于垂。在强大的商侯联军围击之下,失去民心的夏桀除了北窜太行,依据天险苟延残喘外,别无他法。正由于夏桀迁垂之事,才使貌不出众的垂棘山成为一座历史名山,自此历史上也有了垂都的地名。《东汉志》载:高都,《博物记》曰:县南地名,即垂。高都春秋时称垂都,战国时易名高都。秦时在此设高都县。从西汉一直到唐初,均为县治治所。王建堂先生这梓讲高都:“‘高都之名最早见于《战国策·西周策》,苏代对西周君说:又能为君得到高都这块土地。汉·高诱与宋·鲍彪均注曰:高都,韩邑,今属上党。《汉书·地理志》:上党郡下辖有高都县。高都是春秋战国时晋城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高都命名的寓意是:登上高高太行山后的第一个都城,这是中原人们,登上太行山后的第一个憩息的驿站。(《漫游晋地第一人》)故《博物记》曰:县南地名,即垂。上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垂棘山对面的保福村发现了新石器文化遗址。文化遗存大多为陶片、石器、动物骨骼、动物牙齿等。据考古界有关专家分析,上推可达仰韶文化时期,下延可到商代中期。由于时间上的衔接与内容上的延续,对夏文化的研究有重大意义。泽州的先民已从远古漂浮不定和渔猎、采集生活走向定居的以农业为主、兼以畜牧的氏族社会。在遗址内,当地居民还发现了打磨得异常精美的石镯,表明当时石器加工水平已相当高。2009年,市遗址专题调查队在丹河流域及垂棘山一带,相继发现了一批古文化遗址。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及夏商周等遗址,采集了灰陶平底盆、红陶钵、泥质红陶小口尖底瓶等标本。在这些古遗址中,有一些在考古学上证明了古代的一些传说,如传说中曾描述的残暴君主夏桀曾迁都垂棘的故事。此次普查中,在泽州县高都镇的垂棘山上,就发现了大量夏代遗址且面积很大,确切地锁定了此前古史学家对这一传说圈定的故事发生地———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太行日报》)考古发现表明,史学家关于国始迁于垂的说法,并不是主观臆断。

 

  我国的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己产生。夏桀作为一个贪婪而残暴的君主,殚天下之财,而澹一人之欲,自然要拥有天下最美的玉石。在商汤围攻夏都时,夏桀就是带着妹喜等美女和自己喜欢的珍宝逃跑的。迁垂时这些珍宝自然要在。夏亡之后,在垂棘山发现了美玉,并流传到春秋,故名垂棘璧。我们不能抛开这种可能。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都是拼命搜寻天下珍宝。最著名的就是六国之宝”———“晋之垂棘,鲁之璵璠,周之砥厄,宋之结绿,梁之悬黎,楚之和璞与白珩以及随侯之珠,而垂棘璧到了晋国国君手里。

 

  垂棘璧在古代是人们的垂青之物,但是两千多年来,只知其名,不知其物。多少年来又无人见过它的真面目,成为一个千古之谜。垂棘璧是何种材质,至今尚无人作任何解释。从汉代班固《西都赋》中的翡翠火齐,流耀含英,悬黎垂棘,夜光在焉来看,晋之垂棘梁之悬黎有可能为夜明珠一类的宝物。也有人从《墨子》中的三棘六异推断,垂棘璧可能是三种不同形态或六种各异的颜色。从史学角度看,晋公灭虞,垂棘之璧自当完璧归之,视为国宝。但很快,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垂棘之璧应在国乱中丢失。其后,垂棘之璧不见下落。金代皇帝完颜亮亦曾苦心寻找,但一无所得。我国地质学泰斗章鸿钊先生,从近代地质科学角度研究了中国古籍中有关古生物、矿物、岩石和地质矿产等方面的知识,撰写《三灵解》、《石雅》、《古矿录》等著作,在其名著《石雅》一书中提到,古籍典册之中其名之仅存者,有如、砥厄、结绿、悬黎、垂棘之伦。令人遗憾的是,章老对上述诸宝也未加以详细论述。今人虽苦心研究,但终因资料不足,无从着手,也无法破译。也有人推测:在高都古文化遗址中发现有打磨得非常精巧的石镯,垂棘山下会不会有一个古代玉器加工作坊?随着考古的新发现,这层神秘的面纱也许会被揭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